現在種地,省時省工、方便簡單的農藝措施越來越被農戶喜歡,這也是拌種劑被農戶青睞的原因。
農戶喜歡什麼樣的產品,就是咱們農資經銷商就要有什麼產品。種衣劑的市場現在這麼火熱,產品這麼多,提前布局,選好下一步市場流行的產品才是王道!
小龍人今天從以下6個方面來分享一些關於種衣劑的觀點:
①拌種簡介
②種衣劑發展過程
③克百威、辛硫磷、甲拌磷等有機磷——昨日黃花
④毒死蜱——落日餘暉
⑤吡蟲啉、噻蟲嗪——當打之年
⑥噻蟲胺——未來新趨勢
拌種簡介
拌種是指將種子與農藥或微肥等在一起拌和,使種子表面均勻地沾上一層農藥或微肥,目的是為了殺蟲、滅菌、壯苗。
用農藥拌種可以消滅種子表面和內部攜帶的害蟲、病菌,保護種苗不受土壤中病蟲的危害,並通過種菌吸收藥劑輸導到地上部分使其免受病蟲的危害。
拌種在播種時前完成,是作物整個生育期病蟲害防治的基礎,可以達到省藥、省肥、省工的目的。
種衣劑發展過程
1.國際方面
早在1926年就有學者提出種子包衣問題。
20世紀60年代前蘇聯首先提出「種衣劑」概念。
70-80年代在西方發達國家得到迅速發展。
日前應用重點在:
美國——玉米、棉花、大麥、蔬菜;英國——大麥、小麥、牧草;日本——水稻、蔬菜;義大利和德國——蔬菜、小麥;瑞士——蔬菜、花卉、苗木;荷蘭——花卉、蔬菜。 2.國內方面
我國使用種子處理劑的歷史悠久,但是種子包衣技術研究起步較晚。目前主要在玉米、小麥、大豆、花生、甘薯、水稻等作物應用。
1976年輕工業部甜菜糖業研究所對甜菜種子包衣進行了研究;1978年瀋陽化工研究院研究了甲拌磷與多菌靈或五氯硝基苯復配拌種劑;1981年中國農科院土肥所開發用於牧草種子飛播的種子包衣技術;1982年前後中國農業大學開展了種衣劑系列產品的的研究和推廣應用工作。第一代拌種劑自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80年代末到達高峰。市場主要圍繞克百威、多菌靈、福美雙等成分。第二代拌種劑在上世紀末逐漸出現,主要圍繞戊唑醇、苯醚甲環唑、吡蟲啉、噻蟲嗪等一批新成分及微膠囊懸浮劑等新劑型展開。
克百威、辛硫磷、甲拌磷等有機磷——昨日黃花
克百威、辛硫磷、甲拌磷、甲基異柳磷、丁硫克百威等有機磷類農藥,已經使用了幾十年,用於防治害蟲和殺蟲,但是由於其毒性較高和殘留多,現在國家限制只能用在拌種上。
2002年6月5日農業部公告第199號:禁止甲拌磷,甲基異硫磷,克百威在蔬菜、果樹、茶葉和中草藥材上使用。自2018年10月1日起,禁止克百威、甲拌磷、甲基異硫磷在甘蔗作物上使用。自2019年8月1日起,禁止丁硫克百威在蔬菜、瓜果、茶葉、菌類和中草藥材作物上使用。早期使用這類產品進行大田作物拌種,主要是由於當時對蚜蟲防治效果較好的吡蟲啉、菊酯類農藥尚未大規模投入應用,克百威等有機磷類儘管對蚜蟲活性較高但毒性太高不便噴霧,利用克百威有限的根系內吸活性拌種處理,反而成為防治大田作物苗期蚜蟲最可靠的手段。
所以,儘管有機磷類的產品價格相對便宜,但是由於其缺點也十分明顯,持效期有些短,有一定的藥害風險,國家限制使用和定點經營,都導致此類種衣劑產品將是昨日黃花,時日無多。
毒死蜱——落日餘暉
毒死蜱商品名樂斯本,屬於中等毒性有機磷殺蟲劑,高效廣譜,是替代高毒有機磷農藥的主要品種之一,具有觸殺、胃毒和燻蒸作用,無內吸作用。該藥在土壤中持效期長,對地下害蟲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1964年由美國陶氏益農公司開發,自從日本公司推出佳田佳盛毒死蜱的微囊懸浮劑以來,毒死蜱開始應用在花生拌種上。毒死蜱對花生地下害蟲蠐螬的防治有很好的效果,從而開創了花生拌種的先河,五六年前花生拌種劑市場的60-70%都被毒死蜱佔據。
毒死蜱因低廉的價格受到很多市場的歡迎,在經歷十幾年的輝煌生涯後,市場競爭日益劇烈,且因為有機磷農藥的高殘留性,對環境的一定汙染,出現了禁用文件。
山東省下達文件,於2016年7月1日後,山東市場全面禁止毒死蜱成分的使用,所有含毒死蜱成分的農藥將禁止在市場上銷售、流通。
除此之外,自2016年12月31日起,國家禁止毒死蜱在蔬菜上使用。並且從2018年8月1日起,對毒死蜱等22種限制使用農藥將實行定點經營。
其它國家毒死蜱禁用情況多米尼加共和國農業部在2011年61號決議中,禁止農藥毒死蜱在作物上的應用。從2016年4月1日起,英國將禁止銷售、分銷和使用含有毒死蜱的產品。美國夏威夷州於2019年1月起禁用毒死蜱,隨後5月8日加利福尼亞州也宣布禁用毒死蜱。歐盟食品安全局EFSA發布公告,毒死蜱和甲基毒死蜱目前的批准有效期截止到2020年1月31日。
因為在很多幼兒的體內檢測出毒死蜱的成分,其對嬰兒胚胎的腦部發育會造成損傷,影響嬰兒出生後的閱讀能力、智商。(2012年加州伯克利分校研究)
鑑於毒死蜱的危害巨大,可以預料到,未來毒死蜱的禁用範圍肯定會越來越大,甚至於被完全淘汰出市場,已然是落日餘暉。
吡蟲啉、噻蟲嗪——當打之年
不止是從2015年開始,早在毒死蜱被部分地區和蔬菜禁用之前,第一代新菸鹼類吡蟲啉和第二代新菸鹼類噻蟲嗪,已有二十餘年的輝煌歷史。吡蟲啉在平常殺蟲產生抗性之後,開發轉做種子處理(2003年拜耳推出高巧),竟然搶班奪權,奪過了有機磷類扛著的拌種劑大旗。
吡蟲啉
上世紀80年代後期,日本岐阜大學教育學院化學系的Shizo Kagabu和德國拜耳公司的Yuki研究中心進行了前期研究。拜耳公司於1991年在英國布萊頓作物保護會議上提出並上市銷售,這就是新型高效殺蟲劑——吡蟲啉。
吡蟲啉是第一個作用於菸鹼型乙醯膽鹼受體的氯化煙醯類化合物,具有廣譜、高效、低毒、低殘留,害蟲不易產生抗性,並有觸殺、胃毒和內吸等多重作用 。
害蟲接觸藥劑後,中樞神經正常傳導受阻,使其麻痺死亡。產品速效性好,藥後1天即有較高的防效,殘留期長達25天左右。藥效和溫度呈正相關,溫度高,殺蟲效果好。主要用於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蟲。
噻蟲嗪
噻蟲嗪是新菸鹼類中的一種殺蟲劑,1991年由諾華公司開發,其作用機理與吡蟲啉相似,可選擇性抑制昆蟲中樞神經系統煙酸乙醯膽鹼酯酶受體,進而阻斷昆蟲中樞神經系統的正常傳導,造成害蟲出現麻痺而死亡。
具有觸殺、胃毒、內吸活性強,而且具有更高的活性、更好的安全性、更廣的殺蟲譜及作用速度快、持效期長等特點。是取代那些對哺乳動物毒性高、有殘留和環境問題的有機磷、氨基甲酸酯、有機氯類殺蟲劑的較好品種。
噻蟲嗪對鞘翅目、雙翅目、鱗翅目,尤其是同翅目害蟲有高活性,可有效防治各種蚜蟲、葉蟬、飛蝨類、粉蝨、金龜子幼蟲、馬鈴薯、甲蟲、線蟲、地面甲蟲、潛葉蛾等害蟲及很多種類型化學農藥產生抗性的害蟲。
吡蟲啉、噻蟲嗪等新型菸鹼類產品拌種對作物刺吸式口器害蟲的持效期是克百威等老一代成分難以比擬的,一般年份小麥使用吡蟲啉拌種後確實可實現「一季無蚜害」的功效,並且增產功能顯著。
新一代拌種劑在省力、省事、增產等諸多方面便於給農民留下深刻印象,是新型拌種劑快速被市場接受的可觀基礎。也很快佔領了市場,並且保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快速增長。
自從2008年以後,殺蟲拌種劑方面先正達圍繞噻蟲嗪、拜耳圍繞吡蟲啉,紛紛展開各類推廣活動。跨國公司強大的推廣力度及國內公司的快速跟進,吡蟲啉、噻蟲嗪拌種劑快速崛起。隨後不久,在10年之後,隨著競爭激烈逐步開始了價格戰。
吡蟲啉和噻蟲嗪對比
兩者的作用機理相同,且防治對象極為相似。拌種對根系有刺激生長作用,前期可以壯苗。趨避地下害蟲,防治地上的刺吸式害蟲。噻蟲嗪活性比吡蟲啉更高,其代謝產物是噻蟲胺,其對昆蟲乙醯膽鹼受體的親和力、殺蟲活性高於吡蟲啉的羥基化代謝產物。噻蟲嗪在水中溶解度是吡蟲啉的8倍,在乾旱環境也不影響作物對噻蟲嗪的吸收利用。吡蟲啉自上市至今將近30年,害蟲的抗藥性發展也日趨嚴重。相對而言噻蟲嗪的抗藥性比吡蟲啉低。噻蟲嗪內吸性更好,在植株體內滯留時間長,降解緩慢,相比吡蟲啉持效期更長。
吡蟲啉拌種風險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
一是拌種效果對使用劑量要求極為嚴格,略有降低防效大幅度下降;二是由於吡蟲啉對種子萌發階段的調節作用,會降低種子萌芽過程中的能量供應,進而降低抗逆能力。如種子萌芽前後遭遇不良天氣,極易導致種子黴爛。有報導使用吡蟲啉種衣劑在膠東、遼寧花生、大豆等雙子葉植物出現大規模藥害,均表現在已黴爛種子根系生長良好,但未萌芽;三是吡蟲啉拌種防治小麥蚜蟲的效果並不穩定,直接受天氣影響。吡蟲啉小麥拌種後主要通過將蚜蟲種群高峰期推遲到小麥灌漿期以後,進而達到避免蚜蟲危害的效果。噻蟲嗪在使用安全性和生長刺激方面優於吡蟲啉,主要風險在於效果存在不穩定因素:
噻蟲嗪在水中溶解度較高,土壤溶淋性強,如播種後遭遇大宗降雨或灌溉,直接影響藥物利用率;由於作用機制問題,噻蟲嗪拌種持效期弱於吡蟲啉,用於玉米效果良好,但不適合用於小麥;理論上噻蟲嗪針對蠐螬等鞘翅目害蟲活性高於吡蟲啉,有試驗(不同藥劑拌種對花生地下害蟲蠐螬的防治效果.2013.安徽農業科學)發現其防治蠐螬效果不如吡蟲啉。不可否認是吡蟲啉、噻蟲嗪類新菸鹼類產品還是處於當打之年,佔據市場主要份額。但是越來越多的廠商和經銷商做這個產品,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市場,越來越慘烈的價格戰,我們必須要未雨綢繆,早做打算。
噻蟲胺——未來新趨勢
噻蟲胺是一種高效廣譜低毒的殺蟲劑新菸鹼類,屬於二代菸鹼類,2002年由拜耳公司和日本武田公司共同進行全球市場開發。該品種已在日本用於水稻、果樹、茶葉、草皮和觀賞作物。
噻蟲胺的優點
第二代菸鹼類殺蟲劑,具有獨特的化學和生物化學特性。對昆蟲的作用位點完全不同於其他殺蟲劑,因此不存在交互抗性。內吸作用較強,根系吸收後能迅速傳導至第三部,防治葉面害蟲。對地下害蟲、薊馬、灰飛蝨、蚜蟲等刺吸式害蟲防效好,持效期長。有植物健壯作用,能促進作物生長,增強作物的抵抗能力,尤其在逆境條件下表現更為優秀,確保高產優質。
噻蟲胺是一類高效安全、高選擇性的新型殺蟲劑,其作用與菸鹼乙醯膽鹼受體類似,具有觸殺、胃毒和內吸活性。它是替代高毒有機磷農藥的又一品種。其結構新穎、特殊,性能與傳統菸鹼類殺蟲劑相比更為優異,有可能成為世界性的大型殺蟲劑品種。
噻蟲胺是的新菸鹼類殺蟲劑,具有低毒、劑量低、高效、靶標獨特、應用方法多樣等特點,主要登記用於甘蔗、水稻、小麥等作物,防治這些作物半翅目、鞘翅目、雙翅目和某些鱗翅目類害蟲。
2002年,噻蟲胺在日本取得登記,2003-2004年,在美國、英國、墨西哥相繼取得登記,2006年,該產品進入德國、義大利市場,同年列入歐盟農藥登記指令(91/414)附錄1,2009年,加拿大獲得限制登記,2012年,在我國登記。
①不易淋溶分解,持效期更長
噻蟲胺的脂溶性與吡蟲啉相差不大,但是其水溶性最低,說明噻蟲胺在土壤中不易被淋溶。這使噻蟲胺在地下不易分解,利用率更高持效期較噻蟲嗪、吡蟲啉更長,效果更好。
②與受體更親和,殺蟲活性高
噻蟲嗪活性比吡蟲啉更高,是因為其在昆蟲和植物體內代謝產物就是是噻蟲胺。噻蟲胺其對昆蟲乙醯膽鹼受體的親和力、殺蟲活性高於吡蟲啉的羥基化代謝產物。直接使用噻蟲胺,其活性也應該高於噻蟲嗪和吡蟲啉,並且還對咀嚼式害蟲有一定效果。
③使用量少,抗藥性低
在吡蟲啉和噻蟲嗪做種子處理使用了十來年之後,抗藥性不得不引起重視。噻蟲胺2002年才上市,並且現在很少用於做種子處理,意味著地下害蟲和刺吸式害蟲對噻蟲胺種衣劑的抗藥性相對較低。
噻蟲胺劑型以顆粒劑和懸浮劑為主,相對於吡蟲啉和噻蟲嗪,噻蟲胺對種子處理應用相對普及度較低。未來噻蟲胺在種子處理上的應用也將會是一大增量點,也將是種衣劑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