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行星衝日為哪般?
■將新聞進行到底
■新聞緣起
今年,天文愛好者有幸可看到太陽系全部外行星衝日。外行星衝日時間分別是:
1月6日5時,木星衝日;4月9日5時,火星衝日;5月11日2時,土星衝日;8月29日23時,海王星衝日;10月8日5時,天王星衝日。
溫暖的四月已悄然來到我們身邊。在四月,「火星衝日」,「月全食」,「日環食」等天象將齊聚蒼穹,天琴座流星雨和船尾座流星雨也將分別上演。而這裡面,首先登場的就是火星衝日。對熱愛觀測星空的天文愛好者而言,衝日現象可謂天空中的常客。那什麼是衝日現象?如何觀測?科技日報記者採訪了北京天文館的相關專家,為您詳細解讀行星衝日天象。
衝日時,天體離地球較近,是觀測的好時機
衝日,簡稱衝,是由地球上觀察天體與太陽的位置相差180度,即天體與太陽各在地球的兩側的天文現象。北京天文館館長朱進說:「衝日時,太陽落下西邊地平線時,要觀察的天體就從東邊升起,直到第二天太陽再次升上地平線。」因而衝日期間,火星整晚都可以觀測到。據朱進介紹,作為太陽系內距離地球最近的地外行星,火星約687個地球日繞太陽一周,地球每隔2年2個月左右就會與火星「相會」,今年這個時刻將發生在4月9號凌晨。「一般來說,衝日時天體距離地球相對較近,是天文愛好者觀測的好時機。」北京天文館李昕說。
李昕表示,因為地球與行星的軌道非正圓關係,如果天體在近日點前後衝日,亮度也會是歷次衝日之中最亮的,這個衝日也被稱為大衝,其他的衝日則稱為小衝或直接稱衝日。在大衝期間,火星的表面地形和活動狀況甚至能用肉眼直接可見,有利於天文家觀察火星情況。但在現在,「藉助於高精度的觀測設備和火星探測器,人類對於火星的了解已經今非昔比。這些手段已取代衝日觀測,成為人類認識火星更好的方法。」
地外行星既可發生衝日,也可發生合日現象
據李昕介紹,和衝日相對的,是合日現象。在合日現象發生時,地球,太陽,行星仍然在一條直線上,只是太陽在中間,行星在太陽的另一側,此時行星與太陽同升落。「天文學家將太陽系內的行星分為地內行星和地外行星,顧名思義,地內行星就是運行軌道在地球以內的行星,包括水星和金星;地外行星是軌道在地球以外的行星,包括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李昕說,「那麼由此,我們可以知道,地外行星既可以發生衝日,也可以發生合日現象。而地內行星則不能衝日,只能發生合日現象。」
地內行星在一個會合周期內可出現兩次合日
「地內行星在一個會合周期內可以出現兩次合日,一次在地球和太陽之間,稱為下合;另一次它同地球分在太陽兩側,稱為上合。」 李昕告訴記者,「當地內行星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也就是我們說的下合時,如果剛好行星路過太陽的表面、與地球和太陽形成一條直線,就形成了凌日現象。不過這是很少見的情況。」 至於凌日現象到底有多少見,李昕以2012年6月6日發生的金星凌日為例,「這是本世紀發生的第二次金星凌日,卻也是本世紀的最後一次,下一次發生就要等到105年以後了。」
「那麼火星形成的天象,實際上就是一個合、一個衝。當它衝日時,太陽落下它便升起,我們整夜都可以看到它;合的時候它在太陽的另一側,所以觀測價值不大。」李昕說。
行星衝日,小天象的大學問
李昕表示,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了解行星的手段也越來越先進,因而衝日已不再是人們認識行星的最佳方式,它更多是普通的天文愛好者觀測行星的較佳時期,藉助天文望遠鏡和星圖,就可以在行星衝日時觀測到它。「如2012年,就發生過火星,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等五大行星在一年內輪番」衝日「的現象,這就為天文愛好者提供了觀測這些行星的好時機。」李昕說。
據他介紹,行星下合,還是有一定的觀測價值的。還以金星凌日為例。因為光線是直線傳播,由於水星、金星的視圓面遠遠小於太陽的視圓面,在凌日發生時,使得它表現為在日面上僅出現一個緩慢移動的小黑點。據了解,早在公元17世紀,著名的英國天文學家哈雷就曾提出,金星凌日時,在地球上兩個不同地點同時測定金星穿越太陽表面所需的時間,由此算出太陽的視差,可以得出準確的太陽到地球的距離。雖然哈雷未能在有生之年遇上「金星凌日」,但在他提出這一觀測方法後出現的四次金星凌日天象中,每一次科學家都高度重視。比如,1761年5月26日金星凌日,俄羅斯天文學家羅蒙諾索夫,就發現了金星大氣。而後,天文學家又通過金星凌日搜集到大量數據,成功地測量出太陽到地球的距離為1.496億千米。
「但是在上合天象時,行星在太陽的另一側,此時的觀測價值就不是很大了。」李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