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如潮的褒獎,崔根良沒有絲毫懈怠。他認為,成績已屬過去,未來從零開始。亨通有今天靠的是創新,亨通的未來更須創新。沒有創新企業寸步難行,創新是企業發展永恆的主題
他,曾是一名雷達通信兵,帶著通信情結與夢想回到家鄉,創辦了國內第一家民營光纖光纜廠;
他,十年如一日,堅持創新發展,如今,創辦的企業已是中國光纖光網、電力電網領域規模最大的系統集成商與網絡服務商,進入全球光纖通信前3強,光纖全球佔有率超過15%,到2018年,有望成為光纖通信全球第一。
他就是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時代楷模」、全國勞動模範、優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中國十大慈善家等榮譽的獲得者——亨通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崔根良。
從退伍兵到行業領軍人
1982年,崔根良從部隊復員後被安排到鄉鎮企業,通過幾年生產經營工作的磨練,1991年他臨危受命接手僅有破舊設備及負債百萬元的鄉農具廠,面對「一無資金、二無技術、三無市場、四無人才」的窘境,崔根良卻說:「廠窮,志不窮。」
有著通信兵經歷的崔根良,敏銳地感到中國信息化時代即將來臨,通信行業大有可為,他果斷地籌建了吳江七都通信電纜廠。
借勢發展是崔根良創業起步的一大妙計。他通過與江蘇省通信線纜廠的合作,「借雞生蛋」當年實現利稅幾十萬元。
1992年,中國光纖通信還處於商用化萌芽期,崔根良就洞察到了未來巨大的空間。他費盡周折,最終找到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合作,「借梯登高」解決了技術人才問題,使亨通在光纖通信領域一舉躍升到同行前列,填補了江蘇省光纜項目的空白。
1993年,崔根良找到日本妙香園合資,引進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流水線,「借船出海」超越了鄉鎮企業先建設後改造的思維定勢。
為搶抓市場,1992年至1995年間,崔根良連續策劃了廣州、海南、桂林、西安訂貨會,開創了鄉鎮企業開訂貨會的先河。到1995年底,亨通通信電纜產銷量已躍居全國同行第一,5年間站到了行業最高點。
1996年,亨通曆經近一年談判,以500多萬美元成交價一次性收購馬來西亞在華獨資企業,開創了「老鄉吃老外」先河,轟動全國。
1998年,伴隨著全國城鄉電網改造工程啟動,崔根良又一次抓住機遇,快速切入電力電纜領域。不到10年時間,亨通完成了從單一通信線纜產品向光纜、同軸電纜、電力電纜等產業的跨越,搭建起亨通線纜王國的產業格局。
進入21世紀,亨通產業步入了快速發展期。崔根良通過合作相繼在上海、瀋陽、北京、南通、成都、張家港等地建立產業基地,逐步完善了在國內的產業布局。2001年,面對全球通信產業步入低谷期,崔根良提出「打造完整產業鏈,提升產業競爭力」的發展策略,毅然決定投資研發光纖項目,向產業鏈高端延伸,並靠自身研發的裝備,實現了一次又一次低成本擴張。
2003年,亨通光電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主板成功上市;2004年,亨通作為線纜行業首家企業入圍中國企業500強。同年,亨通光電榮膺「中國馳名商標」;2005年,亨通成為中國光電纜行業「最具品牌影響力企業和金牌企業」「亨通光電」牌產品獲國家免檢產品;2006年,旗下的線纜科技在新加坡上市;2010年,又在香港掛牌上市,成為國內線纜行業唯一擁有兩家上市公司的企業。
近年來,亨通立足光纖通信產業,突破產業關鍵核心技術,不斷完善「光棒——光纖——光纜——光器件——光網絡」的光纖通信全產業鏈,瞄準產業尖端前沿,布局量子通信、光纖感智及物聯網技術應用、大數據與網絡安全、智慧社區等領域,保持對未知領域創新的敬畏和持續研究,走出了一條獨特的創新之路。
目前,亨通集團位列全球光纖通信前3強,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生產的光纖產量每天繞地球4圈多,佔全球15%的市場份額。
經過20多年拼搏奮進,崔根良從一名普通的退伍軍人成長為行業領軍人物,成為中國光電線纜行業的驕傲。
從國內市場到國際市場
崔根良認為:「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不可擋,做百年亨通,沒有國際化肯定做不成。面向激烈的國際競爭,爭奪品牌、技術、人才的制高點,是行業領軍企業的必然選擇。今天你不參與國際化,明天就會成為別人國際化的一部分。」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肆虐,全球市場需求持續下滑,國內很多企業選擇此時退出國際市場,但崔根良卻說:「國際市場打的是攻堅戰,別人退出之時就是我們進入之機。」為此,他反其道而行之,加大力度引進國際化人才,加快在全球市場的布局,加強對國際市場的培育和開拓。
2010年、2011年亨通國際業務量連續兩年實現同比增長100%以上。2012年4月,亨通海外首家研發產業基地在巴西開工建設,為亨通產業全面進軍國際化掀開了序幕。
目前亨通集團已在海外建立6家研發產業基地,在34個國家設立海外技術營銷服務分公司,在119個國家和地區註冊了海外商標,累計業務覆蓋130多個國家和地區,基本完成在全球主要經濟體和新興市場國家的布局,已成為全球光纖通信、電力傳輸領域的主力供應商。
崔根良說,在「走出去」的歷程中,亨通邁出了市場國際化、資本國際化、品牌國際化「三步曲」。「實踐證明,我們走出去的『三步曲』路子走對了,為亨通打開全球市場發展空間,實現國際化探索出新路子,並取得了矚目的成效。但成績來之不易,充滿著艱辛坎坷。」
為加快亨通國際化進程,崔根良提出了「三個五」的國際化戰略,就是50%以上產品銷往海外、50%以上資本為海外資本、50%以上人才為國際化人才。並圍繞「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成就國際優秀企業」發展總綱,全力推進四大戰略轉型,要從生產研髮型企業向創新創造型企業轉型、產品供應商向全價值鏈集成服務商轉型、製造型企業向平臺服務型企業轉型、本土企業向國際化企業轉型。
崔根良表示,未來10年,是亨通布局全球發展的10年。看著世界地圖做企業,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全面實現全球化運營的國際化知名公司。
創新託起亨通夢
20多年來,亨通唯一不變的法則就是創新,持續地創新。
崔根良說:「今天不創新,明天就要落後,後天就會被淘汰。企業創新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創新永無止境。」
亨通自主研發光纖預製棒的經歷在業界傳為一段佳話。光纖預製棒是整個光纖通信產業鏈中技術含量最高的產品,光纖通信產業鏈利潤的70%在光棒,但光棒技術長期被日美所壟斷,國內90%以上光棒需要進口。在論證亨通要不要上光棒研發項目時,有院士勸告崔根良說,國內從上世紀70年代起就開始研究光棒,30多年裡國家花了不少錢,最終這個技術還是沒能拿下。研製光棒等於燒錢,什麼時候能搞出來我們心裡都沒底,這個項目無論是國家投資推動,還是企業投資嘗試,都沒有成功過。亨通技術力量肯定不能跟國家院所比,要拿自己口袋裡的錢去搞研發,風險很大不說,時間上也耗不起,亨通沒必要冒這個險。
但崔根良沒有被困難嚇倒。歷經4年多,屢敗屢戰,花費6個多億,終於研製成功,結束了國外壟斷的歷史,成為中國唯一擁有這項世界級核心技術及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本土企業。
2016年,亨通自主研發的超低損耗光纖入圍國家「工業強基工程」重大項目。亨通「超低損耗光纖」是基於陸地和海洋光通信以及監測等幹線需求而開發的新一代高速大容量長距離通信光纖,將解決我國通信領域關鍵基礎材料受制於國外的重要難題,是國家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戰略組成部分,為國家信息產業、電子商務產業、網際網路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材料安全保障,支撐「寬帶中國戰略」與「海洋強國戰略」的實施。目前,亨通超低損耗大有效面積光纖已成功應用於中國聯通陸地幹線「哈密-巴裡坤」工程,成為世界範圍內首次將其應用於陸地超長距離傳輸的領先企業。同時,該光纖打破了我國海洋光纖依賴進口的局面,並走出國門,成功服務於國際海纜通信工程。
人才是創新發展的源泉。崔根良制訂了「引得進、留得住、育得出、用得好」的用人方針,和「一代比一代強」的團隊建設目標,實施四大人才工程(領軍人才、複合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後備人才)。完善利潤分享、中長期激勵及集團重大創新獎(重大貢獻獎、管理創新獎、技術創新獎等)等激勵機制,使亨通成為行業頂級人才集聚之地。
在崔根良的帶領下,這些年來,亨通不但創造了經濟效益,也提升了企業軟實力,先後評為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國家兩化融合示範企業、中國工業領域最高獎——中國工業大獎、全國文明單位等榮譽。
面對如潮的褒獎,崔根良沒有絲毫懈怠。他認為,成績已屬過去,未來從零開始。亨通有今天靠的是創新,亨通的未來更須創新。沒有創新企業寸步難行,創新是企業發展永恆的主題。
崔根良信心滿懷地構思著未來的亨通夢——打造世界知名品牌,成就國際優秀企業。目前,亨通正以3年戰略規劃為主線,全力推進「四大轉型」,加快全球化運營和產業布局,「十三五」末將努力打造成為千億級高科技國際化公司。
(責任編輯:羅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