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無論中外,中國貨盛行。
早在十七世紀,西方就已掀起過一股「中國風」,中國的茶葉、中國的絲綢、中國的瓷器,成為當時上層社會的奢侈品。
《諸神的宴會》
青花瓷缽成為諸神喜愛的「神器」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中國貨」中的典型代表,瓷器。
最能代表中國瓷器製作水平的,是宋代的五大名窯:汝、官、哥、鈞、定。簡單一點說,它們就是四個民營企業和一個國營企業。
官 窯
官窯大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孔子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將人性分為天性與後天習得;北宋張載的性二元論,又把人性劃分為氣質之性與天命之性。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不存在先驗的人性和先驗的善惡之分,任何現實的人性都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在社會環境中,人的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結果,其中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人性的建構有決定意義。在西方現代心理學界,有三種典型代表: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強調以人的本能解釋人的全部和行為 ,是一種本能決定論或遺傳決定論;②行為主義走向另一極端,否則天生本能,主張人的一切行為、本性均由後天習得,是刺激-反應的聯結及其系統化,是一種反本能論或環境決定論;③人本主義心理學既反對本能決定論又反對習得論,主張人性是似本能的,即人的欲望或基本需要在某種可以覺察的程度上是先天的,但與此有關的行為或能力、認識或感情不一定是先天的,可能是後天經過學習或引導而獲得或表現的。馬斯洛認為,人性是人的全部屬性的總括,似本能需要是人性的集中表現。你是一個太重感情的女人嗎?每晚9點半,我都會在這裡陪伴著你。喜歡夜叔,就把【睡前伴你夜聽】分享給身邊的朋友一起關注吧,晚安!@睡前伴你夜聽
首先我們來說官窯,為什麼先說官窯呢?因為我們要先分清一個概念,官窯為啥叫官窯。
官窯,顧名思義,即官方管理的窯。
早期的瓷器,朝廷也是向民營企業訂購的。後來,到了宋徽宗時期,這位藝術大師不滿足於民間定製,非要自己整出一個窯口,即汴官京窯。
你也知道,這位被皇位耽誤的藝術大師,後來下崗了,但他設置官窯的這個做法,被南宋延續了下來。
南宋皇帝說,你整一個窯口,那我整兩個!於是就有了修內司官窯和郊壇下官窯。可惜玩「窯」喪志,南宋也滅亡了,屬於宋代時期的官窯也消失了。
宋代的官窯瓷器,論質量、藝術高度,在中國瓷器史上可是頂呱呱的。
那麼官窯有什麼特點呢?我們有一個口訣,記住它,對你了解官窯十分有幫助。
紫口鐵足官窯現,釉細潤厚超胎限。
瓷器足部本無釉,燒後黑色都可見。
口部釉薄顯胎骨,粉青翠青價上萬。
意思是器口薄,釉也薄,胎重,達到釉最薄,圈足無釉,有黑灰胎。宋代官窯瓷器主要為素麵,無過多修飾。其中,「舊官」厚重,「新官」輕薄。
官窯圓洗的口沿部位
那麼,「紫口鐵足」是什麼?
官窯主要燒制青瓷,青瓷胎料中含鐵量高達3.5%-5%,致使製品的口緣釉薄處露灰或灰紫色、而底端刮釉露胎處呈黑褐或深灰色,從而呈現「紫口鐵足」的外觀。
官窯圓洗的底足部位
宋以後,歷代官窯也曾有仿燒,但卻再也燒不出宋代官窯瓷器的神韻了。
哥 窯
哥窯膽式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我們為什麼把哥窯放在第二個說呢?是因為哥窯和官窯極為相似。
哥窯,很直白,哥哥的窯。
「
據古籍記載,哥窯來源於宋時倆兄弟,一個叫章生一,一個叫章生二,然後他們倆搞定了兩個窯,哥哥搞的窯就叫哥窯,弟弟搞的就是弟窯(又叫龍泉窯)。哥窯產地在浙江龍泉,因此也叫「龍泉哥窯」。
那麼,官窯、哥窯咋區分?
歷史官窯難區分,金絲鐵線一樣真。
紫口鐵足也一樣,口薄是官無汗真。
意思是說像孿生雙胞胎一樣,看哪都一樣。
兩岸故宮有一些哥窯瓷器,為了和其它哥窯做區分,這裡的哥窯被稱為「傳世哥窯」,來源複雜,年代和窯口很難弄清楚。
哥窯青釉魚耳爐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傳世哥窯」也有和官窯一樣的開片紋,叫金絲鐵線,即「金色的細線+黑色的細線=金絲鐵線」,真佩服古人造字的智慧,就是這麼淺顯易懂。
金絲鐵線的開片十分明顯
汝 窯
北宋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盆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汝窯,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宋時屬汝州,所稱汝窯。
汝窯,一開始也是民企,後來被欽定為宮廷御用瓷,也叫汝官窯。
北宋汝窯青瓷「丙蔡」碟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如何分辨汝窯呢,主要看形聽聲,口訣如下:
胎薄釉薄色天青,釉中開片扣木聲。
撇口撇足肚如鼓,灰胎矽化芝麻釘。
意思是薄胎,細釉,釉色有天青色、粉青、月白三種,因胎薄,又開片,所以常常是扣之木聲。
口、足都向外撇,胎是香灰那樣的白中泛灰的白灰色,支釘顯凹,如芝麻的痕跡,常見支釘處顯矽化的狀態。
臺北故宮藏汝窯「奉華」款紙槌瓶
底部有5個細小的支釘痕
器形以小型為多。
汝窯天青釉三足樽承盤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圖片來源:網絡
汝窯天青釉圓洗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釉色如「雨過天晴雲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釉泡大而稀疏,有「寥若晨星」之稱。釉面有細小的紋片,稱為「蟹爪紋」。
汝窯瓷上細小開片清晰可見
鈞 窯
鈞窯玫瑰紫釉尊 北京故宮博物館藏
鈞窯,位於河南禹州市,古代鈞州,故名。
鈞窯瓷在北宋時就生產,作為皇家用瓷。鈞窯有個突出的特點是釉色豐富多樣,改變了長久以來黑、白、青,幾個單一的釉色。
鈞窯常常帶斑紅,高溫釉中含有。
紅斑藍釉有過渡,蚯蚓走泥紋路行。
蟹甲青斑胎泥細,高嶺土久億年成。
鈞窯的窯工,在釉裡加了一些銅,使其產生泛紅色的釉面,在高溫下產生窯變現象千變萬化像萬花筒。釉中含銅,總之就是精美又高級。
金代鈞窯葵口盤 河南博物院藏
元代鈞窯天藍釉紫紅斑缽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鈞窯在之後的歷朝歷代都有仿燒。
北宋鈞窯鼓式洗 上海博物館藏
定 窯
北宋定窯孩兒枕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定窯,位於定州,現在位於河北省曲陽縣。
定窯瓷是我國最早的白瓷之一,古人在追求「白」上可謂不留餘力,起初定窯也沒現在這麼白,是由青瓷慢慢轉化過來的。
定窯印花雲龍紋盤 上海博物館藏
當然,除了白瓷,也燒其他顏色的,後來「定窯白瓷」還成了皇家御用瓷器。
定窯可謂是一個百年老字號,從唐代就燒,一直到元代終結,燒了六七百年。對定窯唐、宋釉的區別,口訣如下:
唐定色灰宋發黃,
宋時淚滴灰點唐。
南宋生硬北唐輕,
黑定無色暗點藏。
唐朝定窯和宋早期的定窯,相似釉色顯白中泛灰,有灰點。北宋時發黃,南宋時瓷較硬重,而北宋和唐時較輕,黑定幾乎無泡,黑中有灰白麻點。
北宋 定窯白釉雙系罐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然後,時尚總是年年變化,有人說「定瓷有芒不堪用」。「芒」即澀口,原因是定窯曾經採用覆燒,就是倒扣過來燒制,因此口沿處沒有釉,所以有芒口。
定窯印花蟠螭紋盤 口沿無釉
起初「芒口」是受到人們的一致讚許的,可惜風口一過,覺得「有芒不堪用」了。
這種位於碗口、盤口的特殊裝飾,被後人稱為「金扣」「銀扣」或「銅扣」,也是定窯瓷器的一個顯著特徵。
口沿部包鑲了一圈銅
最後,告訴大家五大名窯瓷器鑑定口訣,記住了↓
哥汝官鈞胎色灰,
官胎質密釉下垂。
汝窯薄胎又裹足,
鈞胎重厚超汝官。
胎薄體輕認定窯,
竹刷芒口淚淌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