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的歷史,都是人類用自己身體書寫的)
今天,咱們來聊聊「腦洞大開」這個網絡名詞的歷史底蘊。
一、那些被鑽了洞的腦袋
從西方到東方,從歐洲到南美,在很多國家,包括中國,考古人員都發現過被鑽了洞的的顱骨。這些帶洞的顱骨歷史,最遠的可以有一萬多年。
人類學家發現,這些顱骨洞口的邊緣呈現自然癒合,說明:第一,並不是死後才鑽的洞;第二,被鑽了洞的人還能長期存活。
其實,不單單這些骨頭,很多很多的史料都可以向我們展示人類在腦袋上打洞的有趣歷史。
二、古人為什麼在頭上打洞
在腦袋上打洞,絕非只是一種酷刑。
古代歐洲人就有太多的理由在腦袋上打洞。他們把顱骨鑽孔用於治療疾病:偏頭痛、癲癇、頭暈等等。甚至心情不好也可以用打洞來治療!
另外,他們還有一些宗教方面的理論,認為在頭上打洞可以把隱藏在頭顱中的惡魔釋放出來。
北歐的國家裡還有一種古老的小把戲:遊醫們在治療時,宣稱從病人腦袋裡取出了石頭。
看著上面這種腦袋,我在想:鑽洞會不會成癮?
三、古人們怎樣在頭上打洞
在顱骨上打洞絕對是個技術活,可不是隨便撿塊石頭在腦袋上砸啊砸的那麼簡單。
用錘子和鑿子,應該是比較早期的辦法。(呵呵,其實如今的醫院也還用錘子和鑿子給病人開刀。以前當住院醫師時,我曾在局麻下給病人鑿除過顱骨骨瘤。病人表示,被敲得有點兒頭暈...)
古代,正兒八經的打洞工具大致有以下這三種:
第一,手搖鑽。
第二,手鑽。
第三,支架鑽。
好吧,我們來看一些「手術圖片」。
是不是夠酷?
那麼,那時候沒有麻藥,難道他們不痛嗎?那時沒有消毒技術,難道他們不會感染嗎?我看到一份資料,說19世紀的時候,人類鑽腦袋的技術已經很熟練,基本上半個小時就能搞定,而且病人恢復的大都還行。
看看這人的表情,我想疼總是會疼的,特別是切開皮膚的時候。到了真的鑽骨頭的時候,疼痛大概還好一些。
十八世紀,鑽孔技術就已經傳入了日本。他們對重口味的技術,總是掌握的比較快...
這是一套古董手搖鑽。我想說,真TMD的太精美了!好想找個腦袋來試一試...
四、鑽顱術的延續...
若是要說說鑽顱術的重大意義,我想,大概,最大的意義就是為神經外科學奠定了技術基礎吧。
真正的神經外科是從19世紀後半葉開始發展起來的。如果沒有能在腦袋上打洞的技術,那就沒有神經外科。
不過,鑽顱術的延續,不僅僅局限在醫學上。進入現代社會之後,還有一些人,出於宗教、藝術等這樣那樣的一些原因,依然喜歡給自己腦袋上打洞。
1978年,一位女行為藝術家,讓人用牙科鑽給自己腦袋鑽個洞,並把過程拍攝下來。當她在紐約的一個畫廊放映這部「藝術作品」時,有數位觀眾當場暈倒...
好了,關於給腦袋打洞的歷史,我們就聊到這裡吧。
最後,我想問各位看官一句:現在你再使用「腦洞大開」這個名詞,會不會感覺頭皮一緊?
(原文標題:《夠酷夠刺激:「腦洞大開」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