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最深最深的海底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了,就算你把所有能找到的恐怖片和你最害怕的事物都加起來,仍然不足以體會海洋學家探索深海的恐懼感。
在1000米以下的海底世界中,海平面的光線無法到達這個深度,除非自帶光源,不然面對的就是永恆的黑暗。在這個深度的水壓就相當於你被一頭藍鯨壓在身下。
人類已知的海底最深處是馬裡亞納海溝的挑戰者深淵,深到把8848米的珠穆朗瑪峰倒著放進去,還差2123米才能觸碰海底。這還只是人類目前能探索到的最深底。
從遠古時代開始,地球上就流行著深海怪物的傳說,各大洲的文明中,都可以找到海怪留下的烙印。海的最深處,到底居住著什麼可怕的東西?
俄羅斯的羅曼·費多索夫(Roman Fedortsov)雖然只是一名在摩爾曼斯克(俄羅斯西北端)的拖網漁船上工作的普通人,但他的推特和ins上則驚人的火,因為上面充斥著有史以來最奇特的深海生物的照片。
比如......
卡姿蘭大眼睛系列
由於他在巴倫支海捕魚。該海域深達1000米,所以他時不時的就從深海裡,抓出各種長相異常奇葩的生物並發到網上。
雖然網友都在調侃深海魚反正不見人隨便長長,可一旦將這些魚從自然環境中移出,它們的外觀可能會更加怪異。因為許多深海居民的魚鰾構造可以承受深海的巨大壓力,浮出水面後,壓力下降便會導致其魚鰾膨脹,從而導致眼睛鼓脹和身體扭曲。
這些照片為我們提供了這些潛伏在深海居民的獨特信息,但我們更希望這些動物能在海裡被探索到,以了解他們的最初樣貌。
1000-1500米
由於到了深海1000米就沒有光亮了。因此,深海魚往往都進化出了一些特殊的結構,以便在黑暗中進行捕獵or躲避天敵,比如說管眼魚。
這種魚十分罕見,即使被捕捉上岸也會變得殘缺不全,原因就是這種魚的身體結構十分柔軟,特別是頭部。
它們的頭部就是透明的,並且長有巨大的眼睛來儘可能捕捉到一切微弱的光線。從正面看似乎這條魚很正常,就在頭部的前面。但其實我們看到的眼睛是它的嗅覺鼻孔,真正的眼球是頭內部的兩個翡翠綠的結構,這樣的眼睛能讓它同時觀察到前方和上方的動靜。
說到發光,安康魚與蝰魚這兩種兇猛的肉食者也是自我發光的好手。
安康魚可是一個大家庭,現在已知的鮟鱇魚就有250多種。
(圖片來源於知乎@百科不大全)
每個品種的生活習性也不相同,從1000米到3000米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鮟鱇頭頂的小燈籠,其實就是它們的背鰭特化而成的。
同時它們也是自然界中非常極端的雌雄異型,雄性鮟鱇不但體型只有雌性的1/10不到,而且交配方式也非常奇特。雄性鮟鱇發現雌性後,就會咬住對方、釋放一種酶,從而溶解雌性的皮膚組織,讓自己寄生在雌性體內。
相較於安康魚頭頂的發光器,蝰魚的發光器則在身體的左右兩側。
蝰魚是晝夜垂直洄遊的魚類,白天它們待在1500米深的水下,夜晚則會遊到食物更加豐富的600米處。蝰魚的標誌就是它的這個上下顎可以張開90°的大嘴了,此外它的食道和胃還具有伸縮性,因此能吞下比自己還要大的物體。
除了兇猛的捕食者,這裡也生活著兩種奇妙的鯊魚,皺鰓鯊和哥布林鯊。
哥布林鯊
皺鰓鯊因其身體兩側有六條鰓裂,鰓間隔延長而褶皺得名,因其外型鰻魚相似故又名"擬鰻鮫",是地球上最原始的鯊魚種類之一。
別看它的樣子呆呆地,卻擁有300顆、超過25排的銳利牙齒,並捕食其他鯊魚,是兇猛的海中捕食者。
哥布林鯊又叫歐氏尖吻鯊,因為它長又醜又像西方傳說中的哥布林以此得名。
由於在深海沒有亮度,所以它的吻向前突起而形成一尖突,比其他鯊魚的更為長,以此感覺獵物,顎可以伸移形成鳥喙狀,可以突然伸出攫取獵物。
它還擁有半透明的皮膚,以顯露出血液使身體呈粉紅色。由於這種鯊魚太難以捕捉並製成標本,所以對它的了解還是少之又少。
當然在這裡也生活著高顏值的生物,擁有一雙大眼睛的大西洋銀鮫就是這裡最亮的仔。
大西洋銀蛟的背鰭有毒刺,雖有1.5米的身長的它性格卻格外的溫順,它行動緩慢,通常小群活動,以甲殼類和軟體動物為食。
2000米-3000米
在這個深度的魚類長得就越來越隨心所欲了,比如黑柔骨魚、吞鰻和大西洋奇棘魚這三個就仿佛從海底下的異次元通道裡鑽出來的一樣。
黑柔骨魚的體型較小,一般長達25.6釐米。這種魚只生活在深海的幽暗地區。大部分深海魚都是自身發出藍光,而黑柔骨魚是極少數能發出紅光的魚類。
它們的眼睛正下方有一個淚腺狀的發光體能發出明亮的紅光,下方還有一個較小的綠色發光體,能發出綠光。另外它們獨特的下顎也能在獵食動作中有效的減少水的阻力,快速的襲擊獵物。
吞鰻體長雖然只有1米,但它擁有一個比自己身體還要大的嘴巴,並且伸縮性十分驚人。平時它把嘴巴交合在一起,在必要時可以將嘴巴長得非常大,像氣球一般。吞鰻沒有肋骨,所以它的胃可以擴張到非常大以容納足夠多的食物。
大西洋奇棘魚是巨口魚科的其中一種,第一眼看上去,這傢伙就是一條恐怖版的帶魚……身體細長、背鰭的鰭條極多。它還有一個很霸氣的名字,叫Black Dragonfish。
不過區別也很明顯,它們的嘴極大,一看就是深海居民。而且很多巨口魚都和蛇類似,上下頜可以張開一個很大的角度。
此外,它們的下巴上也有一條長長的「須子」。這是它們的發光器,用來引誘獵物。
水滴魚又名軟隱棘杜父魚,能生活在800-3000米的水域中,它們在深海中長得其實並不算奇葩。
之所以變成照片那樣是因為它們被捕撈到海面上,由於外部壓力變化,身體脹大死亡的樣子。
由於長著一副哭喪臉,被稱為"全世界表情最憂傷"的魚。這種海底怪魚確實有理由鬱悶:科學家警告稱,由於深海捕撈作業加上這種魚在水下遊速不快,水滴魚正遭受滅絕的威脅。
3000米以下
3000米以下的深海區,食物將會變得越來越匱乏,都主要以「海雪」(上遊的浮遊生物屍體和有機質碎屑相互碰撞黏合在一起形成的絮狀物)為食。這裡生物的特點是體型小、行動遲緩、代謝緩慢,儘可能降低能量消耗,減少所需食物。
這裡居住著一個令科學家糾結了好久的魚——仿鯨魚。
之所以叫仿鯨魚是因為這種魚的形狀很像鯨魚,它共有十個分類,通常白天生活在3500米的水下,晚上前往700米的地方覓食。
它令科學家糾結不已的原因就是它的幼魚、雄魚、雌魚在外觀上差別太大了,一度被認為是另外兩種魚類,甚至幼魚與雄魚還有單獨的學名。
仿鯨魚由於生活在極端幽暗的深海處,它們的眼睛早就退化,因此,成年的仿鯨魚進化出了一套非常發達的感官系統,從頭部到尾巴都能感受周圍環境的震動。
仿鯨魚的身體呈紅色或橙色,在這樣的深海,紅外線和橙外線都無法到達,生活在黑暗的深海生物對這兩種顏色都不敏感,看到的紅色橙色都是黑色。這讓仿鯨魚能在深海環境中有效的「隱身」。
黑叉齒魚生活在更深的3900米處,別小看它最大只有25cm長,它及其膨脹的大嘴和胃部可以讓它吞下比自己身長2倍大,重10倍的獵物。
它的胃口大到真的可以把自己撐死!人類第一次捕捉到這種生物還是因為它沒有消化完吞噬的獵物就已經死亡。胃裡的獵物腐爛釋放氣體才讓黑叉齒魚浮上海被人們發現。
2007年,一隻體長19釐米的黑叉齒魚被發現,而它的胃裡居然有一條86cm的長的黑刃蛇鯖,是其自身長度的4倍,體重則是它自己的10倍!
尖牙魚又名角高體金眼鯛,能在深海5000米處發現它的身影。雖然看起來深具威脅性但奈何個頭實在是太小,最大也只有18cm。
成年的尖牙魚和幼魚外觀差異很大,幼魚的頭骨有突出的尖刺,眼睛大牙齒不大身體呈淺色狀,主要生活在淺水處。
成年魚則生活在深海區,身體呈黑色,由於牙齒太長,它們頭上甚至會開出2個洞,以便進行咬合。但它們依然無法完全合上自己的嘴巴。
除了這些長相怪異的魚,透明生物也是深海中美麗和神秘的代表。
玻璃章魚
人類已經登上了月球,卻對深海非常陌生。海洋覆蓋了地球面積的 71% ,平均水深 3800 米,其中 84% 是超過 2000 米的深海區 。
至今為止人類到達過最深的海底也是早在1960年由Don walsh和JacQues Piccard兩人駕駛潛水艇花費5個小時到達10916米的深度。
據估計,全球只有5%的海洋底部被探索過,其餘95%都還只是未知領域。人類熱衷於探索太空,不惜花費巨資,卻殊不知深海蘊藏的神秘。海洋最深的下面還有什麼呢?也許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有更多的發現,說不定真有海綿寶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