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長生是人類科技永恆的話題,在中國,從秦始皇 派徐福去東海尋仙,到歷代帝王術士的煉丹之術,甚至充斥在神話故事中的長生不老橋段,都是祖先渴望永生的見證。
但殘酷的現實就是,直到21世紀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人們依然無法攻克長壽的奧秘,地球的生命為什麼會最終死亡?人類可以發明火箭將太空飛行器送上太空,去月亮和火星尋求生命的起源,但依然無法理解刻在我們基因裡面的壽命密碼。
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尤其是人工智慧時代的到來,人們似乎找到了一種保持永生的替代方式,或許就是不久的將來,這種技術如同人類登上火星一樣,慢慢生根發芽。
那具體是怎麼操作的呢,我們知道,所謂人工智慧,就是讓機器人接受複雜的訓練,讓其思維運轉方式越來越逼近人類,從而代替人類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些更加複雜的工作。如果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完全克隆出一個意識以及思維方式和自己一樣的個體。
而現代技術如腦機接口和電腦晶片的發展,也可以複製人類的記憶到智慧機器人,這樣,我們克隆的Al設備是不是就完全擁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呢?
雖然聽起來跨度大,但目前人工智慧的發展已經顯示出了克隆記憶的潛力,尤其是電腦晶片的發展,以及最近比較火熱的量子計算機前沿,如果一旦開發,其運算和處理信息的速度可以實現質的飛躍,這時候將記憶存貯於人工智慧設備,就可以實現和人腦差不多的思維運轉功能了。
當然,要讓Al設備完全擁有人腦類似的思維模式,還要很長的路要走,但是生物科技工作者也沒有坐以待斃,他們正在從另一個方面,基因的角度去探索永生的奧秘。
目前科學家界對壽命的普遍共識,都和基因末端的一種酶有關,即端粒酶,因為人們發現,細胞在複製的過程中,端粒酶會耗損從而越來越短,這和壽命的長短正好銜接。但是目前影響人類壽命的主要因素,恰恰是各類病症引起的器官衰竭。
這就給生物學家提供了另一個思路,如果把人當作一個汽車,那個零件壞掉了替換掉不就可以了嗎。目前器官移植已經不是新鮮的技術,科學家可以移植幾乎所有的器官,如果某個人的腎臟出了問題,只要找到合適的供體,同樣可以繼續生活,心臟甚至骨髓也都可以通過移植獲得。
對於人體零件器官,一般不是那麼好找的,即使能找到配型的供體,普通人也難以負擔高昂的花費,而3D列印技術的成熟,恰恰彌補了這個缺陷,科學家可以利用3D列印技術,成批量的生產人體器官供科學使用,目前3D列印可以完整製造出心臟,而美國科學家早已將3D列印的材料應用於臨床,前一段時間報導,他們將3D列印的子宮應用在兔子身上,後者成功產下了後代,可以說是一大突破。
所以,科技的進步,對於永生的替代方案,或許真的離人類不遠了。當然科學界也不乏擔憂的聲音,尤其是器官替代或者人體克隆帶來的倫理道德困境,促使我們不得不謹慎對待任何可能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