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真的是人生的終點?三種假說,論證死亡只是另一種「開始」!

2020-12-04 不穀君

俗話說人死如燈滅,死了之後一切都塵歸塵、土歸土。意識消散、身體腐爛進而轉化為其它物質或者生命的組成單元,最終作為我們存在的證據只剩下一副枯骨。如果時間夠長,這幅枯骨也會在歲月之力的侵蝕下變成飛灰,消失於滄海桑田之中。從這點來說,死亡就意味著結束,意味著一個人生命的終結。

但有人始終不相信死亡是終結,他們認為死亡之後還有世界。這種觀點的體現就是靈魂論,很多人認為人類是有靈魂的,死亡的只是我們的肉身,我們的靈魂在肉體死亡之後可以繼續存活,來的死亡後的世界,或是天堂或是地獄。

科技發展到現在,可以定義死亡,但是卻始終無法將「死亡」與「新的開始」劃上等號!在眾多不願承認死亡僅僅是死亡的各種言論和猜想中,誕生了這麼幾大假說:

暗能量一說早期有靈魂21克之說,其實這些說法都來自一個極不嚴謹的實驗,只是這個實驗比較有噱頭,叫做「死亡實驗」。現在一些自稱經歷過「死亡體驗」的人們,把死亡後所處的世界,形容為無比絢爛、輕鬆和愉悅的環境,而且當他們死亡的那一剎那,身體的質量減少了21克!

因此21克也作為了靈魂的代名詞,但科學界從不認同這種觀點!認為其實這些都是處於瀕死期或者臨床死亡期的人,通過搶救等措施生命特徵又恢復了過來,在這個期間大腦的意識還是存在的,神經系統也是開放性的,對外界刺激還具有一定的反應,還能夠產生思維和聯想,身體細胞還都有生化反應,因此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死亡。

所以有人就想像那種據說可以穿透障礙物的靈魂是一種二十一世紀初提出的暗能量概念,當然我們知道現代對於暗能量的作用是引起宇宙膨脹,將靈魂和它聯繫起來,也許僅僅是因為名詞上比較合適,比較適合拿來主義。

維度的說法這個需要高維時空的支持,我們生活在一個三維時空,在三維空間內的物體都是實體存在的,但假如有來自高維的生物,則可以在三維空間來來去自如不說,還能穿透各種障礙物,甚至憑空消失,這不和傳說中的鬼魂非常神似麼。而且說不定他們就是三維空間的人死後靈魂的歸宿。

當然關於高維也是一個歐幾裡德空間的數學概念,我們沒有任何辦法證明其存在,它只是在數學上可以完美描述,但現實中似乎我們連一點頭緒都沒有!

平行宇宙的觀點平行宇宙的觀點,認為我們所處的宇宙,是無數個和我們一樣的宇宙疊加而成,每個宇宙中的物質,在另外的宇宙中都有「映像」,在這個宇宙中死亡,就有可能在另外的宇宙中仍然健康地活著甚至重生,但是,這種猜測,我們無法求證甚至永遠無法求證而已。

雖然假說種種,但是目前的主流科學認為人死就是終結,靈魂一說並不科學。當然了隨著人類的發展認識,是否會有不同的結論出現,只能拭目以待了。

你更願意相信死了就是死了,還是相信死亡等於新的開始呢?

相關焦點

  • 死亡是人生的終點嗎?有可能死亡是另一種「開始」嗎?
    當然在我們生活之中,很多人將死亡看得很開,不會考慮任何問題,直接走到一個地方就死亡了,但是真的當你選擇死亡的那一刻,你可能也出現了後悔,但是也沒有辦法去挽救了。那死亡是人生的終點嗎?同時人類對數十萬的定義是心臟停止了,身體發冷了,血液也停止運轉了等等。
  • 死亡是人生的終點嗎?有可能死亡是另一種「開始」
    唯物主義者認為,人死如燈滅,火一燒,什麼都不存在了,死亡就是人生的終點。筆者認為,我們姑且不去爭論死亡到底是不是人生的終點這個問題,也不要去拿科學尚未驗證的量子理論什麼的去闡述自己的論點,我們就這個問題有沒有可能闡述一下。
  • 死亡是人生的終點,其實也是開始,只是存在的形式不一樣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確實死亡是人生的終點,其實也是開始,並且這不分「善惡」,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對於死亡之後的「開始」,沒有人具有富貴之分,沒有等級之分,同時也沒有傳統上說的
  • 死亡是人生的終點,還是另一種「開始」?聽聽愛因斯坦怎麼說
    死亡是人生的終點嗎?愛因斯坦曾給逝去的親友米歇爾家屬寫過一封信:現在他已經離開了這個陌生的世界,在我前面一點。這意味著什麼?像我們這樣相信物理學的人,知道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區別只是一個頑固存在的幻覺。
  • 死亡只是另一種形式的開始?這是真的嗎?
    很多人提起死亡這兩個字感到特別的忌諱,每個人從出生開始便有很大差異,有的人出生在羅馬,自己卻出生貧苦的環境下,不過唯一公平的事情是要面臨死亡的來臨,其實我們對死亡避而不談,我們終究逃避不了自然環境的規律。
  • 死亡是生命的終點嗎?有沒有可能是另一種「開始」呢?
    自古以來,死亡都是不願提及的禁忌話題,人類天生的害怕死亡,害怕看到一切與死亡有關的東西。在人類的發展史中,誕生了許多璀璨的文明,不同的文明對於死亡的看待各有不同,有的認為死亡並不是結束,而是另一種開始,靈魂會接受審判,從而決定是上天堂還是下地府。
  • 《聖經》,人生的終點是死亡!
    人生的意義並非是單純的離開惡,離開惡只是人走向通達中的一步。 第一步,人的意識在現實中產生,這是最奇妙的。 我們活在現實中,一直向前走的時候偶爾也要思想人生。 騎行在馬路上,必須保持對前方的注意,人生也是如此,但是人生的終點是死亡。
  • 死亡——細胞命運之終點
    就整個個體發育而言,從受精卵開始到胚胎發育,再到個體形成,程序化的細胞死亡是完成此整個過程的每一階段所必需。就個體生存而言,主動的細胞死亡是機體低御外部感染和內部病變重要機制。細胞死亡作為整個細胞生命活動的一部分,是個體生長發育和生存的一個要素。如何定義細胞死亡以及有多少種形式的細胞死亡是重要的科學問題。
  •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科學家:人死之後是另一種生命的開始!
    文/仗劍走天涯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科學家:人死之後是另一種生命的開始!想必很多人都想要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雖然在很多的宗教信仰當中都有轉世輪迴,或者是天堂和地獄的論述,但是天堂和地獄或者轉世輪迴真的存在嗎?很顯然,這都是意識論在其中做鬼,可如今的人們學的都是馬克思主義的無神論。
  • 《聖經》,人生的終點是死亡!
    人生的意義並非是單純的離開惡,離開惡只是人走向通達中的一步。第一步,人的意識在現實中產生,這是最奇妙的。我們活在現實中,一直向前走的時候偶爾也要思想人生。騎行在馬路上,必須保持對前方的注意,人生也是如此,但是人生的終點是死亡。
  • 科學家模擬出陰陽眼,發現靈魂的蹤跡,或許死亡不再是生命終點
    他們在患者死亡的瞬間發現體重瞬間消失了四分之三,大約21克。科學家模擬出陰陽眼,發現靈魂的蹤跡,或許死亡不再是生命終點現在,這個實驗並不嚴密,很多學術都持反對意見,認為靈魂21克的實驗只不過是其中的一個例子,但似乎對科學的探索和研究沒有影響。
  • 從《遇見幸福》說說,和死亡有關的三種珍貴的人生感悟!
    在人生的絕大部分日子中,幸福一直都陪伴著你我,只是我們感覺不到而已。其中的原因只是因為少了參照而已。就像由蔣欣、李光潔、郭京飛和劉孜等聯合主演的《遇見幸福》這個劇,裡面的人物遇到了各種的不幸福,比如離婚、背叛、傷病、失業等等。但是他們用自己的堅持、智慧和奮鬥,衝破了那些人生中的挫折和禁錮,活出了各自精彩而又幸福的人生。
  • 透視生命的終點:知死而生——評《耶魯大學公開課:死亡》
    Alexei Antonov油畫作品:生命之花列夫·託爾斯泰說,如果我們記得我們是會死去的,我們的全部生活就會獲得完全另一種使命
  • 面對死亡而活——《耶魯大學公開課:死亡》書評
    從形上學到價值觀,讓大家對死亡有深刻認識,從而對生命價值有深刻了解。」哲學書看起來真的很費腦子,尤其是我這種不愛動腦的人,常常會被作者看似無意義的論證牽入思維的混沌狀態中,所以這本書我斷斷續續看了兩周,花了15個半小時才看完,同樣字數的小說可能三分之一的時間就能搞定,這就是讀專業書與非專業書、喜歡與不喜歡的區別吧。書中主要分以下幾部分來進行探討。
  • 人生的終點不是死亡,而是遺忘——《尋夢環遊記》觀後
    無知覺到底是種怎樣的體驗?人對於未知的世界總會有好奇,而死亡,這種斬斷式的分離,又讓人心生恐懼。所以,我一直認為,在孩童還小的時候,兩種教育必不可少:性教育和死亡教育。一種擁抱自己,一種認識自己。死亡教育也許並不會讓孩童心生灰暗,反而會讓他們認識生命,解除恐懼。
  • 基督信仰中的三種死亡
    另一方面,也會讓我們悲痛的關注那些逝去的生命,他們與這個世界的告別,無外乎三種方式。而這三種死去,在各各他山上已經演繹那同釘的兩個犯人有一個譏笑他,說:「你不是基督嗎?第一種死亡未悔改信主的強盜,他的死是死在罪中。這個強盜被罪蒙蔽了心眼,臨死還在譏誚耶穌,用世界的觀點打量耶穌,是群的聲音。
  • 死亡突如其來,面對死亡、度過悲傷,是每個人要解決的人生課題
    近期,很多關於死亡的新聞。突發或自然的死亡,每天都在我們的生活中上演。了解死亡、學會如何面對死亡和它的衍生物——悲痛,是每個人都該要面對的人生課題。讀到《死亡課》這本書,用故事和詩作切入點,讓我們更加了解死亡和它背後的文化。帶領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待死亡。
  • 人生的價值——讀《哈利 波特與死亡聖器》有感
    ,讀了《哈利.波特與死亡聖器》,我對死亡也有一定了解。 翻開書,我看見了威廉.佩恩在《再談孤獨的果實》中寫道:死亡只是穿越世界,如同朋友遠渡重洋,他們仍活在彼此的心中。因為他們必須存在,那份愛與生活無處不在。在這面神聖的鏡子裡,他們面對面相視,自由地交談,坦誠而純真。這就是朋友的安慰,儘管據說他們都要走向死亡,但他們的友誼和陪伴將因為不朽而永存。
  • 哲學工具箱 |高級論證工具2: 假說演繹法
    最後,小說家氣急敗壞地問帕特奇:「如果夏洛克 福爾摩斯真的存在,那他怎麼還能夠細緻地描寫出自己的死亡現場呢?」漫長的停頓過後,帕特奇反駁道:「你大概從沒得過諾貝爾文學獎吧?「假說演繹法(hypothetico-deductive 或H-D)被許多研究科學的哲學家看作是科學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
  • 《最好的告別》:死亡是生命不可逃避的終點,也是思考人生意義無法...
    他們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一個為零碎半生的庸常感到遺憾,一個因沒有機會走完未來的人生而感到遺憾。但這對忘年交,卻在這裡開啟了一趟奇特的思想旅程:如何在平凡而生動的人生旅程中找尋自我,思考死亡之於人生的真正意義。那些讀過這本書的人,會有著怎麼的評價和感受呢?本期內容,我們為大家摘選了部分讀者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