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低速風洞的原理建成的娛樂風洞項目示意圖。製圖 李瀟雪
教練示範「洞飛」。
50米/秒的風速,讓人瞬間擺脫地心引力飛行,對「飛人」的體能和平衡能力要求很高。
飛行時一定要雙腿打開、雙手上舉,儘量把風壓住,才能自由控制身體上升、下降
封閉的風洞底部有一個強有力的「風扇」作為動力裝置,能製造出每秒50-62米的人造氣流,並控制氣流強弱,全副武裝的「飛行員」們就能飛起來了。
在酷似航天飛船飛行艙的「風洞」中,50米/秒的風速,讓人瞬間擺脫地心引力,時而飛舞時而懸停,時而翻滾時而俯衝……
昨日,由省科技廳主辦的科普之旅——「中國首屆風洞飛行挑戰賽」預選賽在成都舉行,吸引了150人報名,他們大多沒有體驗過「洞飛」。昨日,通過現場平衡、體能等比賽,角逐出了80人晉級複賽,最終闖入決賽的冠亞季軍將獲得共35000元的現金大獎。
先考體能和平衡拉吊環淘汰女選手
裁判員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在立體空間裡飛行,對體能和平衡能力要求很高。150人報名的選手,只有通過平衡、體能的重重關卡後才能進入最後決賽。
走平衡木、踏平衡球、過吊環和攀爬高空網,這些項目都考驗著參賽者的抗眩暈和平衡能力。昨日上午,在成都的比賽現場,150名選手分別進行這四個項目的角逐。在平衡木項目中,要求選手在指定位置旋轉5圈後,從平衡木起點走到終點,中途不能落地。不少選手在轉完圈後,就有點跌跌撞撞,從平衡木上走了幾步就掉了下來。
參賽者高女士比較自信自己的平衡能力,擔心過不了吊環環節。記者在現場看到,從起點依次通過9排吊環全靠臂力,確實淘汰不少女選手。還有的選手儘管連闖三關,但在「勇攀高峰」的環節卻超過了規定的5分鐘時間,遺憾出局。
進入複賽的選手,才有機會進入「風洞」接受3次免費飛行訓練,並進行飛行比賽。
風扇吹出氣流教練懸浮空中旋轉
在初級選拔賽正式開始之前,極速空間站的3名專業教練首先來了一段熱身。華西都市報記者跟隨「風洞」飛行教練員劉於一起走進了斥資3000萬打造的全球首座室內外雙區域娛樂風洞——極速空間站。從直徑3.6米、高6米的封閉「垂直娛樂風洞」內,傳出震耳欲聾的「嗡嗡」聲。3名身著特製飛行服、戴著專業眼鏡和頭盔的「飛行員」走進了「風洞」。
隨著時速每秒50-62米的強大的氣流,全副武裝的「飛行員」們將身體慢慢前傾,隨後伸展四肢,整個身體都懸在空中。三個人如同長了翅膀一樣,時而做出太空漫步、空中旋轉、連續翻滾的各種驚險動作。
「飛行時一定要雙腿打開、雙手上舉,儘量把風壓住,才能自由控制身體上升、下降。」劉於說,人能飛起來的奧秘在於底部有一個強有力的「風扇」作為動力裝置,能製造出每秒50-62米的人造氣流,並控制氣流強弱,使人在一個特定的空間裡浮起來,就像在空中飛翔一樣。
昨天,角逐出的80人將在21日的複賽中走進「風洞」,展臂高飛,一較高低。
新聞延伸
被「吹」千次東方明珠塔改設計
據了解,極速空間站是根據低速風洞的原理建成的,主要由進氣段、動力段和飛行區等部分組成,是一個科技與娛樂相結合的體驗式項目,每秒46米的風速下,體驗者可以模擬空中跳傘的感受,非常驚險刺激,又可直觀地了解空氣動力學知識和風洞實驗技術。
四川省科技廳科普處處長曹曉星說,低速風洞技術可應用在航空航天和民用建築的抗風設計、車輛行駛的穩定性、降低風阻設計等方面。上海東方明珠塔在設計之初,就在低速風洞中進行了上千次模型吹風試驗,並修改了設計。低速列車、高速列車以及磁懸浮列車等模型風洞試驗,則為我國運行列車的安全性和節能降耗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技術支持。
記者 王蕾 攝影 雷遠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