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網絡 · 編輯 | 一丸
研途研路(ID:yantuyanlu)
近期很多同學都在擔心一件事:
「感覺自己考得不理想,可能要調劑臨床學碩或者基礎醫學了……」
那麼,臨床學碩值不值得調劑呢?基礎醫學咱們下回分解。
01
這幾年,考研報名人數屢創新高,今年更是達到了340萬左右(歷史最高),報錄比接近3.5:1。而醫學考研率更是相比很多專業要高,所以今年的醫學考研形勢其實相當嚴峻。
而醫學考研裡,人數最多的要數臨床醫學了。目前我國近一百多所開設醫學專業的高校,每個院校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數都非常多。而這其中接近一半甚至更多的同學都會選擇考研,並且考研率逐年上升。同時,醫學碩士錄取名額並沒有明顯擴招(雖然今年會對臨床醫學定向擴招),導致醫學考研的國家線也有逐年上漲的趨勢,上岸難度越來越大。
近5年考研國家線臨床醫學碩士分數線變化:
臨床醫學碩士小科(滿分=100分)近5年國家線走勢
臨床醫學碩士大科(滿分>100分)近5年國家線走勢
因此,同學的擔心並非杞人憂天。那麼做個假設,如果真的面臨調劑,到底該怎麼抉擇,今天學長就給大家分析下。
02
首先,大家需要了解下臨床學碩和專碩的區別。
學碩即學術型碩士,是傳統的碩士教育學位,在臨床醫學專業又被稱為科研型;我國自 1991 年開始實行專業學位教育制度, 臨床醫學專業的專碩又被稱為臨床型。一直以來,臨床醫學專業學碩的報名和招生人數均多於專碩。
2013 年 5 月 6 日,教育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下發了《關於批准第一批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高校的通知》,確定了 64 所高校為第一批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高校,從此揭開了醫學專碩崛起的新篇章。
根據《教育部關於推進臨床醫學、口腔醫學及中醫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考試招生改革的實施意見》,在 2017 年考研時,臨床醫學專碩和學碩實行分類考試,學碩開始自主命題。
具體區別:
總結起來就是:
專碩能夠快速就業,進醫院。
學碩更適合繼續深造,規培後可參與臨床工作。
03
不過,今年開始,學長發現有不少三甲醫院的招聘啟事有了一些變化。
往年的招聘條件是學碩和專碩都可以參與應聘醫師崗位,只需要考到執業醫師資格證即可應聘,不同之處在於學碩進醫院後會被安排在本院或外院進行規培三年。
而今年學長發現很多醫學院校附屬三甲醫院的招聘裡都註明了只招聘持有規培證書的應屆畢業生。那這就意味著如果讀了學碩,是不能報考這些醫院的。而如果畢業後在其他地方規培3年後取得規培證書,也是不能再報這些醫院的,因為已經不屬於應屆畢業生了。目前大多數碩士招聘都是只招應屆畢業生。
所以,對於想要直接走上臨床崗位的同學來說,如果讀學碩可能意味著這條從醫道路變得更加艱難了。
04
最後,扒一扒臨床學碩和專碩的真實情況。以下是學長親身經歷的,不代表所有醫學院校和醫院。
以學長個人角度來看,專碩確實短平快(周期短,見效快,效益高)。33個月高強度的臨床輪轉,會讓一個初出茅廬的小醫生最短時間通過多科室輪轉而熟悉臨床各個科室的運轉流程,初步見識到各科室常見病症,了解常規操作套路,初步具備獨立行醫的各項基本能力。但是,很多專碩由於忙於臨床,科研幾乎不會深入去做,要麼就是流行病學的統計分析,要麼就是比較簡單的科研,基本不談科研技能和科研思維的培養,這種現象更多發生在普通醫學院校,綜合類大學或者一流院校背靠大平臺,或許會好很多。所以,專碩畢業後能很快適應醫院的臨床工作,補上中國醫生數量的短缺,為祖國醫療衛生事業出力。
而學術型碩士,就很難說了。有的導師有課題,有心科研,手把手指導學生做實驗做課題;但也有的導師手裡沒課題沒經費,忙於臨床無心科研,對自己的學生基本放養,甚至有的科室大主任,跟自己學生一個月見不到幾次面。臨床學碩裡,如果能認真潛心搞實驗的,在碩士3年裡確實能學到很多科研技能,實驗數據也基本可以發SCI,這類同學畢業後往往可以選擇繼續深造,而不急於就業進入規培系統。而被放養的同學,可能很難掌握一套完整成體系的科研思維,對科研的理解不夠深入,熱情和耐心自然也不會很多,畢業基本會選擇找一家規培醫院,規培三年走上和專碩畢業一樣的醫師道路。另外一點,學碩其實更容易轉博(碩導也是博導才行)或者讀博(手握SCI者更容易),博士畢業後規培只需要2年,而如能以博士學歷進醫院的話,會有很多補助(安家費,配套公寓,科研啟動基金,配偶子女協助安排工作就學等),待遇也會很好,這是專碩沒法做到的。
綜上,關於值不值得調劑臨床學碩這個問題,學長個人其實覺得是可以的。不過還得看個人意願以及職業生涯規劃了。但對個人長遠發展來說,學碩也未嘗不可。畢竟,臨床的操作進了醫院可以慢慢學,而科研思維和技能到了工作後可是不好培養的。
所以,想儘快進醫院就業的,就認準專碩;想有更高平臺和發展機會的,目標長遠的,可以選擇學碩。但並不建議臨床調劑去基礎醫學(這個後續有空再議)。
以上是學長根據自身讀研經歷進行的分析,大家僅供參考。也可以在評論區發表不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