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芸芸,海海人生
--讀《人生海海》有感
李 宏
剛剛結束了麥家《人生海海》的閱讀,感受頗深,十分值得回味和讚嘆,書中鮮明的人物、清晰的脈絡、跌巖的情節、起伏的人生都給人以感動,久違的感動,我已經很久沒有為哪本書中的人物如此感動過了,就像烙在心上的印痕,久久不能釋懷。書的篇幅不長,但卻用雋永極簡的話語把人物刻畫的晶瑩有質:無所不能的上校(太監)、沉默寡言的父親、道理滿腹的爺爺、滿嘴汙穢的老保長、以命救子老瞎佬、損人損己的小瞎子、用情至深的林阿姨(小上海)和「我」的妻子們。單把每一個人物單列出來,好像都有道不完的故事,敘不完的情感,有種回味悠長的感覺,可見作者在刻畫人物上筆鋒之勁、用功之深,讓人驚嘆。
書中,主要以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十年文革這些大背景為時間軸,以上校(太監)在大背景下定位的各種角色為主線,以上校不為人知的秘密為著力點,盪氣迴腸的刻畫和描繪了其一生的跌巖起伏,尤其著重講述了「回歸」後的悲慘遭遇。
在「回歸」後種種事件下,哪些推心置腹、哪些顛倒黑白、哪些人與亦云,赤裸裸地反映了人性本質。書中有句話說得好:「在鄉下,人心像日常生活一樣粗糙簡單,黑白分明,分辨不了黑白交織出來的複雜圖案和色彩」,僅通過這一點就可以判斷出作為前國民黨軍醫和軍統特務的上校必會遭受殘忍的抨擊,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尤其文革時期農村的封建思想更為突出,「秀才遇上兵」的情況比比皆是,真可謂辯解不了的是非,道不明了的黑白,像上校這個「我」認為無所不能的人,也躲不過封建的羈絆,越不過輿論的藩籬。悲慘的結果是小瞎子殘疾、上校被「逼瘋」、爺爺上吊自殺、父親遺恨終生。
之後發生的事,好像作者有意在刻畫漸漸步入新時代背景下「我」的發展和境遇的同時,連帶敘述著村裡和上校的境況,但這徐徐鋪展開來的後續部分才是更讓人淚點敏銳的重幅:跪死在祠堂的老瞎佬只為祈求村裡人善待殘廢后的小瞎子、前妻對我情深義重和現任妻子待我的重情重義、林阿姨對上校愛到骨子裡的情感與不舍。想到起先國外生活的不易和不幸,也間接地反映出了輿論的威力和違背「道義」的惡果,讓「我」不得不承認「人在做天在看」的警示不是徒有其表。之後的發展步入正軌也讓「我」相信是前妻冥冥之中的保佑,「一個可以把妻子骨灰隨身攜帶三年的人,一定是個好丈夫」這是現任妻子給「我」最高的評價,也正是因為「前妻給我暗中鋪的路」才讓我擺脫困境。
越到後來越覺得作者真是在敘說人生海海,而不是只有上校。一個個人物的後來都在延續著,而不是空洞的草草結束,看看這些人的遭遇不免讓人潸然淚下心生悲憫,但也只有受到挫折後才能鍛造出「心有雷霆面若靜湖」的坦然態度,「這是生命的厚度,是滄桑堆積起來的」,「我」是如此、「我」的前妻是如此、林阿姨是如此、上校也是如此。「敢死不叫勇氣,活著的才需要勇氣」,羅曼羅蘭說過「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了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林阿姨和上校瘋後的平淡生活不正是這樣嗎,「我」和前妻艱難開攤度日不也正是這樣嗎,雖然艱難但很開心。他們無不是被生活鞭笞的體無完膚,也無不是被生活千刀萬剮的只剩一顆堅強的心,「幸福是養自己的心,不是養別人的眼」,也只有真正活過才知道其中的道理,也只有在落盡繁華後才知道「放下是一種饒人的善良,也是繞過自己的智慧」,也只有這樣才能跳出泥潭活出自我。
「哪裡埋著你親人的屍骨,哪裡就是你的故鄉」。過去的人終將過去,未來的人還得繼續活下去,這片土地的生機是不熄的。
睽違逾十年,一會豁素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