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昨日,上海基美影業股份有限公司(NEEQ:430358)做的一件大事,讓中國明星在國際大片中「打醬油」的局面有了轉機,國際大片正式開啟「中國製造」。
儘管近幾年中國明星紛紛出海、進軍國際影壇,但當粉絲們興奮地走進電影院時,卻往往只能看到某中國明星一閃而過的「醬油鏡頭」,這確實是一件「蜜汁尷尬」的事。
中國明星在國際大片裡只能「打醬油」,中國電影在國際市場也缺少話語權,不少企業出海投資僅停留於跟投階段,對國際大片並無絕對主導權。
不過讓人興奮的是,昨日,上海基美影業股份有限公司(NEEQ:430358)做的一件大事,讓中國明星在國際大片中「打醬油」的局面有了轉機,國際大片正式開啟「中國製造」。
基美影業4.5億投資,成呂克·貝松公司二股東
9月29日,上海基美影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基美影業)發布公告,宣布擬投資60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4.5億元),以每股5.25歐元的價格認購法國歐羅巴電影公司27.89%的股份。本次投資完成後,基美將成為「世界第八大電影公司」歐羅巴的第二大股東,基美影業董事長高敬東將出任歐羅巴電影公司董事。
歐羅巴這家公司可能大多數人並不熟悉,但是如果提到這家公司的創始人呂克貝松,相信大多數人都不會陌生。呂克·貝松執導的《這個殺手不太冷》、《第五元素》、《碧海藍天》等經典影片為全世界所熟知和喜愛,他也因此成為法國電影先鋒及世界級導演,他執導的影片全球總票房高達15億美金。歐羅巴正是由這位全球知名導演、編劇及製片人於1999年創立。
基美影業董事長高敬東表示:「國際大片,從此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製造』。我們優秀的合拍片與國產片的製作從此也有了更多整合全球製片資源的機會。」
值得提到的是,早於基美影業之前,就已經有不少國內企業出海收購國際電影公司,其中就包括萬達等巨頭企業的海外併購,但為什麼基美影業入股歐羅巴能夠稱得上國際大片有了「中國製造」的首例標誌性事件?這其中不同尋常的意義在哪裡?
國際大片開啟「中國製造」
梳理近年來中國影視業海外併購或入股案可以發現,中國企業大多選擇的是相對年輕的海外影視公司,這些公司要麼出品的世界級作品不多,要麼雖然也出品了一些知名電影,但其實主要是跟投,自己很少直接操盤。
例如,今年1月萬達收購的傳奇影業成立於2004年,雖出品了39部作品,卻主要以跟投為主;
2016年3月華人文化控股集團入股的想像娛樂(Imagine Entertainment)成立時間相對較久,但1986年成立的想像娛樂至今只有60多部作品,且華人文化入股金額較低,較難擁有足夠的話語權;
2016年6月騰訊旗下的TangMedia Partners收購的IM Global成立於2007年,至今投資過約25部電影;
2016年8月騰訊與電訊盈科投資的STX娛樂成立於2014年……
而歐羅巴的情況是怎樣的?資料顯示,歐羅巴影業成立於1999年,公司製作和出品的電影超過109部,發行的影片數量超過148部,代表作是大家都特別熟悉的《超體》、《颶風營救》系列、《玩命速遞》系列及《的士速遞》系列等。歐羅巴歷年出品的電影全球票房總和高達40億美元,其中僅2014-2015財年,就曾一度攀升至十億美金,歐羅巴也由此獲得了「世界第八大電影公司」之稱。
因此,歐羅巴無論就成立的歷史悠久度,還是就產品的數量而言,都是目前中國電影公司入股的海外電影公司中處於前列的。
2億美金的《星際特工》基美為主控方
需要提到的是,同樣是對海外影視公司的注資,基美對注資對象的選擇以及合作模式更具有長遠眼光。基美看重的不光是一家公司要具備橫向強大的製作、發行以及預售能力,更重要的是與其進行縱向深入合作,特別是在製作層面上深度合作的可能,而非簡單的項目跟投,或單純的資本輸出。簡言之,基美在電影領域的國際發展思路就是:橫向,拓展業務版圖、融入主流國際電影企業;縱向,項目跟投-合作對話-主控項目-企業資本介入。
在基美一直致力於與國際公司「平等」合作的基礎上,一部部屬於「中國製造」的國際大片也已經上路,如合拍片:《勇士之門》、《瘋狂拉力賽》;英文片:《超體2》、《邊緣者》、《24小時生存》、《盜潛黃金城》、《複製人》;國產片:《虎影俠》、《颶風營救(中國版)》、《國寶疑云:格裡芬魔咒》等十多部電影。
其中,尤其是在基美與歐羅巴聯合投資高達2億美金的科幻巨製《星際特工:千星之城》中,基美更是首次擁有了對如此當量級的國際大片項目的主控權,這是中國電影公司在與國際頂級電影公司合作中邁出的突破性一步。
在所有這些國際大片中,基美已經不再像以往那樣僅僅是在片中體現一些中國元素,讓一兩個中國演員參演那麼簡單,而是從核心製片環節就充分體現並展示了「中國力量」,很多項目的劇本開發都是在基美的主控下完成的,這才叫對一個項目的主控,這才叫國際大片「中國製造」。
(責任編輯:DF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