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後一切都變得明朗起來,在酷暑難耐到來之前請隨我們一起遊走在世界三大瀑布旁,感受大自然給予人類的絕妙饋贈~
通常來講,我們認為世界三大瀑布是:尼亞加拉瀑布、伊瓜蘇瀑布和維多利亞瀑布。這「三姐妹」蔚為壯觀又各具特色,但均有湍急直瀉的樣貌~
尼亞加拉瀑布
讓我們先來看看跨國大瀑布之一的「尼亞加拉大瀑布」。它位於加拿大與美國交界處的尼亞加拉河上,河中的高特島將瀑布分開,整體由三部分構成,也就是馬蹄型瀑布、美利堅瀑布和新娘面紗瀑布。如果你想飽覽整個瀑布的全貌,那麼要去加拿大一探究竟,或者坐船到瀑布底下的尼亞加拉河才能看得清楚。因為在美國境內看到的只是尼亞加拉瀑布的側面。
實際上尼亞加拉大瀑布的名字來源於印第安語,有著「雷神之水」的意思,因為印第安人認為瀑布所發出的轟鳴聲好似雷神說話的聲音。不過也有其他說法,1678年,一位叫路易斯·亨尼平的法國傳教士來到這裡傳教,發現了這一大瀑布,但由於實在過于震撼,因而在自己的見聞中對這絕妙的人間仙境做了傳神的描述,把這一勝景介紹給了歐洲人。1625年,歐洲探險者雷勒門特第一個寫下了這條大河與瀑布的名字,稱其為「Niagara」。不過真正讓世人對其有所認知的是拿破崙的兄弟吉羅姆·波拿巴,當時吉羅姆帶著他的新娘不遠萬裡從紐奧良搭乘馬車來到尼亞加拉瀑布度蜜月,回到歐洲後在皇族中大肆宣揚這裡的美景,使得尼亞加拉瀑布名聲大噪。
瀑布的形成在於不尋常的地質構造。在尼亞加拉峽谷中,巖石層是接近水平的,每英裡僅下降19到22英尺。巖石的頂層由堅硬的大理石構成,下面則是易被水力侵蝕的鬆軟的地質層。水流能夠從瀑布頂部的懸崖邊緣筆直地飛瀉而下,正是由鬆軟地層上的那層堅硬的大理石地質層所起的作用。巨大的大陸冰川後撤,大理石層暴露出來,被從伊利湖流來的洪流淹沒,形成了如今的尼亞加拉大瀑布。
尼亞加拉河的水流衝下懸崖至下遊重新匯合,在不足2公裡長的河段裡以每小時35.4公裡的速度跌蕩而下15.8米的落差,演繹出世界上最狂野的漩渦急流,經過左岸加拿大的昆斯頓、右岸美國的利維斯頓,衝過「魔鬼洞急流」,沿著最後的「利維斯頓支流峽谷」由西向東進入安大略湖。
其中的美國瀑布,位於紐約州境內,高達50米,瀑布的岸長為305米,在美國瀑布旁邊有一個魯納島,水流又被其一分為二,分出了一條寬80米,落差50米的小瀑布,因其水流較小,飛落化霧如同一位帶著面紗的新娘,故稱「新娘面紗瀑布」。但這片瀑布又不同於其他主打偉岸風格的瀑布,由於所流湖底是凹凸不平的巖石,且水量不大,因此水流呈漩渦狀落下,跌到無數塊碩大的巖石上,捲起千堆雪,所出現的景觀非常別致。而最令人震撼的要數在加拿大一側的馬蹄瀑布了,這片瀑布位於加拿大安大略省境內,高達56米,岸長約675米。同時出現的浪花和水汽會令人有種「高深莫測」的感覺。
由於尼亞加拉瀑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樣貌,沒少讓美加兩國發生爭執,歷史上,為了爭奪這塊寶地,美、加(當時屬英國)兩國曾於1812至1814年間進行過激烈的戰爭,戰爭結束後,兩國籤訂了「根特協定」,規定尼亞加拉河為兩國共有,主航道中心線為兩國邊界。從那時起,兩國在瀑布兩側各建一個叫做尼亞加拉瀑布城的姐妹城,一個隸屬於加拿大的安大略省,一個隸屬於美國的紐約州,兩城隔河相望,由彩虹橋連接,橋中央飄揚著美國、加拿大和聯合國的旗幟,星條旗在南,楓葉旗在北,聯合國旗居中。此後,兩國在此不設一兵一卒,人民自由往來,無需辦理過境手續。
伊瓜蘇大瀑布
我們在聊到阿根廷和巴西的時候,曾經提到過這片瀑布,和尼亞加拉瀑布類似,它也是著名的跨國瀑布。
作為世界上最寬的瀑布,它是尼亞加拉瀑布寬度的四倍!伊瓜蘇瀑布位於阿根廷與巴西邊界上伊瓜蘇河與巴拉那河合流點上遊23公裡處,為馬蹄形瀑布,高82米,寬4千米,平均落差75米。瀑布發源於巴西南部巴拉那州東部大西洋沿岸山區,依地勢自東向西流至巴西、阿根廷、巴拉圭三國交界處與巴拉那河匯合,然後向西南,再向東南,在烏拉圭境內注入大西洋。
伊瓜蘇瀑布的名字來自於瓜拉尼語或圖皮語,意思是「偉大的水」。據傳說稱,曾有位神仙打算迎娶一個美麗的當地女孩,但女孩卻和她的夢中情人乘獨木舟私奔。一怒之下,神仙將河流截斷,讓這對戀人好夢難圓。伊瓜蘇瀑布巨流傾瀉,氣勢磅礴,轟轟瀑聲25公裡外都可以聽見。1541年,西班牙探險家德維卡來到這裡,成為了最早發現這條瀑布的歐洲人。
伊瓜蘇瀑布與眾不同之處在於觀賞點多。從不同地點、不同方向、不同高度,看到的景象不同。峽谷頂部是瀑布的中心,水流最大最猛,被稱為「魔鬼之喉」,其景象被形容為「大海瀉入深淵」。瀑布分布於峽谷兩邊,阿根廷與巴西就以此峽谷為界,而在阿根廷和巴西觀賞到的瀑布景色也截然不同。沿瀑布許多島嶼中最出名的是大聖馬丁島,就位於「魔鬼之喉」瀑布的下緣。從這個島(位於阿根廷側)可以展望許多奔流瀑布。
在阿根廷則分上下兩條遊覽路線,下路蜿蜒貫穿在密林之中,可自下而上領略每一段瀑布的宏偉,上路是自上而下感受瀑布翻滾而下氣勢的一段路,九股水流咆哮而下。不過如果想要欣賞到主瀑布的全景的話還是要去巴西,從阿根廷國家公園可直接乘坐小車到達巴西的瀑布公園。1984年,伊瓜蘇瀑布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維多利亞瀑布
最後,讓我們來看看維多利亞瀑布吧。它又被稱為莫西奧圖尼亞瀑布,(當地洛齊族居民稱之為「莫西奧圖尼亞」,意即「霹靂之霧」)位於非洲贊比西河中遊,尚比亞與辛巴威接壤處。據考證遠在公元90年即有少數農業人口在贊比西河兩岸定居。多數原住民則在距瀑布半徑128公裡範圍內以漁獵為生。歐洲探險家戴維·利文斯敦1855年在旅途中發現它,並以英國女王的名字為其命名。
整個瀑布寬1700多米,最高處達108米。瀑布的寬度和高度比尼亞加拉瀑布大一倍。廣闊的贊比西河在流抵瀑布之前,舒緩地流動在寬淺的玄武巖河床上,然後突然從約50米的陡崖上跌入深邃的峽谷。主瀑布被河間巖島分割成數股,浪花濺起達300米遠,自65公裡之外都可見到。每逢新月升起,水霧中映出光彩奪目的月虹,景色十分迷人。
仔細來看維多利亞瀑布帶呈「之」字形,整個瀑布被利文斯敦島等4個巖島分為5段,因流量和落差的不同而分別被冠名為「魔鬼瀑布」,「主瀑布」、「馬蹄瀑布」、「彩虹瀑布」和「東瀑布」。據說之所以得名「魔鬼瀑布」,是因為它地處110米高的維多利亞瀑布頂部。當河水充盈時,每秒流過的水量高達7500立方米,有趣的是魔鬼池是一個天然形成的巖石水池。據說,曾居住在瀑布附近的克魯人從不敢走近它。鄰近的辛巴威東加族更視它為神物,把彩虹視為神的化身,他們經常在瀑布東邊接近太陽的地方舉行宰殺黑牛儀式來祭神。
馬蹄瀑布,因被巖石遮擋為馬蹄狀而得名。像巨簾一般的「彩虹瀑布」則位於馬蹄瀑布的東邊,空氣中的水點折射陽光,產生美麗的彩虹。彩虹瀑布即因時常可以從中看到七色彩虹而得名。水霧形成的彩虹遠隔20公裡以外就能看到,彩虹經常在飛濺的水花中閃爍,並且能上升到305米的高度。東瀑布是最東端的一段,該瀑布在旱季時往往是陡崖峭壁,雨季才成為掛滿千萬條素練般的瀑布。
可以說,維多利亞瀑布以它的形狀、規模及聲音而舉世聞名,堪稱人間奇觀。而瀑布附近的「雨林」又為維多利亞瀑布增添了幾分姿色。「雨林」是面對瀑布的峭壁上一片長年青蔥的樹林(不過周圍的草原在乾旱季節時會失去綠色),它靠瀑布水氣形成的潮溼氣候長得十分茂盛。作為這裡的一大景點,仿佛終日置身於雨霧,即使是大晴天也不例外。
如果你想將維多利亞瀑布盡收眼底的話,請選擇在8月至12月的旱季抵達,不過這時的水位可能很低。而在洪水季節,也就是3月至5月的時候,你可以前來感受它那狂濤怒波,流量達旱季時15倍的驚人風姿~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