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報導(記者劉銘)「只有巴掌大一塊漏水的地方,就灌注了近百斤防水膠,要價1萬多元。」四川省成都市消費者張女士事後才知道,自己掉進了網上房屋補漏「黑科技」設下的陷阱。
《中國消費者報》記者調查發現,一批活躍在網絡信息平臺、微信朋友圈的防水補漏團夥,以補漏「黑科技」為幌子,採取事先不告知卻大量灌注防水膠液的手段,坑騙消費者錢財,已經造成了一大批消費者上當受騙。近日,根據張女士投訴反映的情況,四川省成都市消費者協會快速反應,向全市消費者發出消費預警,提醒消費者警惕房屋補漏價格陷阱。
小漏點灌膠要價上萬元
消費者張女士居住的躍層房屋,因為4樓衛生間頂部漏水,這幾年讓她操了不少心。衛生間屋頂是自家的花園,每逢下雨,衛生間就漏水,維修了好幾次都不管用。今年8月,成都遭逢大雨,屋頂漏得更利害。正在這時,網上一則房屋補漏廣告引起了她的注意。
張女士告訴記者,這則名叫「雨宏防水」的廣告宣稱,自己是「黑科技防水補漏」「免破壞、免砸磚」「24小時上門維修服務」。點擊進入後沒有辦法了解該企業的詳細信息,只讓填寫房屋地址。張女士填寫後立即就接到了補漏師傅的電話,說上門來查看。
8月23日下午4點,自稱姓許的師傅駕駛一輛麵包車來到張女士小區。抬進家門的除了灌注防水膠使用的空壓槍外,還有兩大桶沉甸甸的化工材料,上面沒有產品信息,不知道為何物,現場稱重59公斤。
「漏點不大,能用這麼多材料嗎?多少錢一公斤?」張女士有點疑惑。
許師傅回答稱「牌子扯下來放在車上的」「80元一公斤」「用多少算多少」,並用紙杯現場演示,兩種材料混合後,很快就形成了果凍狀的凍膠。補漏就是用「針」把凍膠灌注進漏點的牆體裡。
張女士在現場看到,許師傅先是在屋頂花園地板上打一個洞,把「針」放進去,開始往裡面灌注凍膠。令她驚訝的是,兩桶材料很快就見了底,而衛生間還是在漏水。她趕緊制止住,詢問大概要用多少材料才能堵漏。對方解釋說,屋頂下面有防水層、保溫層等,太厚了,用多少材料說不清楚。最後許師傅直接到衛生間,對準漏點,又灌注了2.5公斤左右,漏水才堵住了。
最後結算下來,這次共使用防水材料48公斤,要價11520元。經過討價還價,張女士給了6800元,對方才肯離開。
隨後,張女士想了解到底是什麼黑科技,網上搜索看到有受騙者和她的遭遇一模一樣。受騙網友說,這種防水材料市場上到處都有,每公斤僅1.7元,灌注設備2400元就能買到。「像一個劇本演出來的一樣。」張女士知道上當受騙了,後悔當時沒有立即報警。
張女士告訴記者,她事後查詢未發現該公司任何註冊信息,因為主體信息缺失、未籤訂合同等原因,導致證據不充分,無法向法院起訴,報警也未能立案。她通過小區門衛,記下了此人的麵包車車牌號碼為「皖SP2F××」。記者通過百度查詢到,一夥被稱為「安徽補漏幫」的補漏騙局早已出現,手法如出一撤,受害者不計其數。
過度灌膠成補漏潛規則
記者了解到,在房屋補漏行業裡,維修人員通過模糊收費規則、過度使用防水材料等方式欺騙消費者,以達到多收錢的目的,已經成為一種潛規則,即使正規註冊的防水公司的維修人員,也暗中耍這種花招。受害者投訴不斷,今年以來《中國消費者報》四川記者站接到了多起相關投訴。
據家住成都市某小區業主王先生反映,不久前他就遭遇了房屋補漏陷阱。成都一家防水公司維修人員超量用膠的手法是,事先只告訴公司特製材料價格為每公斤320元,在使用數量上含糊其詞,結果野蠻施工,超量使用。「在處理屋頂時,不按照防水專業規範進行操作,不顧房屋防水質量,將一桶材料直接倒進需要處理的花臺裡,以達到儘量多使用塗料的目的,致使花臺底部有厚厚一層膠堆積,一個月都沒有幹,根本沒有起到屋面防水的作用,」王先生說,「在面積約3.5平方米的花臺裡倒進了18公斤材料,在4.5平方米的外牆上使用了6公斤。200多元就能搞定的花臺,竟然支付了5760元。」
據上海的俞女士投訴,同樣是成都這家防水公司,因為房屋的洗衣機下水道漏水,她通過淘寶店鋪找到公司維修人員,預付2000元開始施工,材料「用多少算多少」,隨後實際收費3000元。由於施工時超量使用防水材料,直接堵塞了水管道堵塞,請人疏通管道又花了2000元。
記者調查發現,所謂的「公司特製材料」完全是騙人的,都是在外面建材市場購買的普通防水材料,然後故意撕掉包裝,以欺騙方式獲取暴利。市場上的外牆防水材料折算價格僅為24元/公斤,房頂防水材料僅為10元/公斤。
房屋補漏警惕價格陷阱
據悉,近期成都市消費者協會根據多起相同投訴案例,提醒廣大消費者要注意以下三點:
謹慎甄別網絡搜索到的經營者信息,不要輕信網絡信息和小廣告。聯繫防漏注膠業務時要仔細查詢、查看對方是否經相關部門登記註冊,謹防個別不法人員冒充專業公司技術人員行騙。
選擇正規經營者。同時從明碼標價、服務品質等方面對經營者進行比較;施工前先詢問施工人員所用材料的單價及預計用量,並諮詢專業機構進行核實。
保留施工記錄、交易憑證、施工人員信息等證據,以備遭遇陷阱後投訴或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