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理工大團隊設計的「恆溫衣」鋰電池作品
一等獎團隊代表領獎 長江日報記者許魏巍 攝
獲得一等獎的遼寧大學生張鑫磊在收集資料
長江日報訊(見習記者湯光磊記者金濤戴紅兵)「我很喜歡武漢,一直比較關注武漢的消息。」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大三學生張鑫磊從長江日報上看到第四屆「都市環保杯」環保創新大賽在漢舉行的消息,便報名參加。7日上午,大賽頒獎典禮上,他們團隊設計的環保型拆遷裝置獲一等獎。
學校附近有拆遷,噪音大,揚塵多,這引發了張鑫磊的注意。他和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專業,研發了用水刀切割技術拆除建築的裝置,有效減少拆除過程的揚塵和噪音。該作品受到了評委會的高度評價。
本屆「都市環保杯」環保創新大賽自今年6月開賽以來,吸引了來自全國幾十所高校團隊600多件環保作品參賽,經過專家團評比,共有135件作品獲獎,其中來自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武漢科技大學的5件作品獲得一等獎。這些作品還與武漢市環保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籤訂了深度研發,讓作品轉化為產品的意向協議。
此次大賽還鼓勵、支持大學生們走入現實的環境中,開展環保調查,尋找環境難題。8個武漢高校大學生環保團隊利用暑期分赴全國,深入礦山、湖泊、鄉村、社區,宣傳推廣環保知識,調查垃圾分類等環境狀況,學經驗,找辦法。大賽還走進校園巡講,大學生們近距離與環保工程師、專家教授對話前沿環保課題,學習專業知識,知曉行業發展前景。
「參與本次大賽,讓我對環保有了全新的認識。」來自武漢大學資環學院的葉超然說道。他的環保作品獲了二等獎,今年夏天,在大賽組委會支持下,他和團隊參加了社會實踐,前往黃石大冶銅綠山礦山遺址開展調查,探索礦區生態修復新路徑。
武漢科技大學土地之歌團隊獲得了一等獎,該團隊的指導老師之一、「創新大使」馮濤表示,大賽搭建了將環保創意向現實轉化的平臺,鼓勵大學生關注現實問題,對環保事業發展意義重大。
「都市環保杯」環保創新大賽始於2013年,旨在激發廣大學生環保意識,搭建激發環保創意、鼓勵環保作為的平臺。大賽由武漢市人大城鄉建設與環境保護委員會、武漢市生態環境局、長江日報報業集團和中冶南方都市環保工程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主辦。
這幾個大學生幹出了名堂 把霧霾小顆粒「變胖」就容易除掉了
五件獲得一等獎的項目,是從來自全國幾十所高校團隊600多件環保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的,覆蓋了河湖淨化、土壤修復、新能源和固廢處理等諸多環保領域。頒獎典禮上,每個團隊獲得獎金一萬元,並與武漢市環保產業技術創新中心籤訂了意向合作備忘錄。獲獎的背後,是充滿著年輕活力的五個青春團隊的勵志創新發明的故事。
讀科普文章多了 靈感催生PM2.5抓捕神器
郭子奇,華中科技大學團聚除塵項目組的負責人,也是該校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大三的學生。此次獲獎的PM2.5抓捕器(項目全稱為:基於聲波和化學團聚協同效應的微細顆粒物脫除裝置),是他和6個同學一年多刻苦鑽研多次試驗後的成果。
對這一項目的源起,郭子奇說,平時很喜歡看科普文章,讀多了,對其中的一個點,即「團聚」技術很感興趣,於是,聯想到生活中的PM2.5的汙染防治,如果利用「團聚」技術,把2.5微米的顆粒物,變「胖」變「大」到20微米,不就可以很容易地抓捕到、消除掉嗎?
郭子奇找到幾個同學一商量,大家都很感興趣,在大學老師的技術指導下,他們順著這一思路,開始了創新裝置模型的製作,主要原理是:用聲波把PM2.5顆粒物碰撞到一起,再用化學團聚劑,粘附變「胖」變「大」,易於抓捕和脫除。
郭子奇說,經過多次實驗,PM2.5的脫除率達到95%,這一技術能廣泛用於燃煤電廠、冶金等需要處理粉塵廢氣的企業,正在申請兩項發明專利。
遼寧大學生 從長報APP得知消息參賽獲得一等獎
來自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大三學生張鑫磊說,平時就十分喜歡看《長江日報》。今年6月,一打開長報APP,就看到了舉辦環保創新大賽的消息,正好,他們正在研發一款如何環保拆房的裝置,就報名參賽了。這次團隊獲得一等獎,真得感謝長江日報。
張鑫磊提起他們獲獎的這個被譽為「環保拆房『變形金剛』」的項目說,自己是學土木工程的,去年11月,學校宿舍的旁邊,有一棟辦公用的老房子拆除,粉塵多,噪音大,還效率特別低,讓我們深受其害。於是,我和同學們一起到現場查看了幾天,就想到用所學的水刀切割技術,沒有粉塵無汙染地拆房。
說幹就幹,張鑫磊和同學們創造性地研製出一整套拆房前、中、後三個階段的環保裝置,特別的是,所用的設備雖是同一個,但不同的階段,可以「變形」發揮出不同的威力和作用。如今,環保拆房「變形金剛」項目,已申請了三項軟體著作權、三項實用新型專利和發明專利。
碩博五人高學歷團隊 尋找出水中有機汙染物的「剋星」
武漢大學綠色材料小分隊,是此次獲得一等獎裡學歷最高的團隊:由兩位博士生和三位碩士生組成。昨天來領獎的寧希翼不好意思地說:我的師兄師姐們很忙,有的出差,有的開會,就把剛讀研一的我派來了。
指著獲獎的《低環境負荷水處理催化劑的合成與應用》項目,寧希翼解釋:通俗地說,就是受汙染的廢水中,有很多有毒的有機物很難降解,我們研製出的這款催化劑,是水中有機汙染物的「剋星」。它的主要特點是,主要成分是鐵和鈣,很容易找到,沒有二次汙染的問題。另外,工藝簡單,易於操作,能大批量的用於廢水的治理。
汽車鋰電池易自燃? 這有安全的「恆溫衣」鋰電池
一等獎裡,有個項目令愛玩汽車人士很感興趣,那就是: 身著「恆溫衣」的鋰電池。獲獎的頒獎辭是這樣描述的:新能源電池穿上一件智能「恆溫衣」,熱了吹吹風,冷了加加熱,不再冷熱異常。提升鋰電池的動力和安全性、延長使用壽命。
發明「恆溫衣」鋰電池的,是武漢理工大學動力環保隊四位隊員,其負責人李向榮,是該校安全工程系的大四學生,談到項目的創新源頭,他說,這是看新聞看來的。去年8、9兩個月,他從相關新聞報導中,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一起新能源汽車鋰電池自燃事故。
如何減少鋰電池自燃事故的發生?在老師的指導下,他和3位同學一起,從去年10月份起,沒日沒夜加班加點地研製,終於產生了這次獲獎的項目《基於複合相變材料和風冷的混合式鋰電池溫度管理裝置》,已申請了兩項發明專利。
汙染土壤病得不輕 他們想做好對症下藥的「醫師」
武漢科技大學土地之歌項目組的負責人陳浩,是該校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的研二學生,他說,這次獲獎的項目(項目全稱:汙染場地重金屬汙染物遷移規律及固化穩定化處置系統),是今年4月去廣西某地汙染工廠調研過程中發現的。
這次調研困難重重:汙染物採樣中,由於地下水淺,裡面的土壤不易採集;由於汙染源的原因,土壤上層的汙染不嚴重,下層的汙染卻很嚴重,給土壤修復帶來很大的困難;在修復的過程中,如何有效地改進工藝的簡陋、優化藥劑等,都成了頭痛的問題。
有沒有好的方法改善目前的這些問題?陳浩和項目組的另兩位同學,查閱了大量的資料,在導師的指導下,研發了這項能把汙染土壤精確布點,並通過自創的藥劑配比,改良的工藝,高效地處理和修復重金屬汙染土壤。
長江日報記者戴紅兵 金濤 見習記者湯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