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商人,不是巨富。他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一名醫生。他沒有穿過一身名牌衣服,沒吃過一頓昂貴的山珍海味(他說過的原話)。但他卻把平時省吃儉用及二十多年當醫生所得的積蓄,捐給家鄉興辦學校。在泉州市洛江區的每一個鄉鎮、街道(除雙陽街道外)都有他捐建的文教項目,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到職業中專、教師進修學校及公園等計9個項目,從1989年至2003年累計捐獻人民幣1000多萬元。他先後五次獲得福建省政府頒發的「樂育英才」金質獎章和榮譽證書。他就是祖籍泉州市洛江區羅溪鎮、旅居臺灣的黃和平先生。
一、勤工儉學 以助家計
黃和平,1920年9月出生洛江區羅溪鎮一個農民的家庭;1929年,因避盜匪而舉家遷居廈門;1938年,日本佔據廈門,舉家逃難回羅溪。黃和平先生的童年、青少年時期,家庭生活十分困難,主要靠租田種種糧餬口,母親原來纏足,為了參加耕作,解開纏足下地勞動,並飼養家畜出賣換米過日。每日三餐,均以地瓜稀飯充飢,想吃乾飯,須待年節或祭祀。他穿的衣服總是縫縫補補再穿,穿鞋須學校集會帶至附近才穿,以減破損,平日均為赤足步行上課。他十二歲時,眼見家人如此辛勞,尚難溫飽,感慨不已!他立志:「由我個人勤奮,毋使長上辛勞。」雖讀小學,每日下課,立即回家幫助農務或充雜工。有一年春節,為了能讓全家吃上一頓肉,他不辭辛苦受僱參加冬防巡邏,當時童工的工資只有三角,自晚十時到翌晨六點,連續七晚徹夜未眠,可買五斤豬肉,過年一家歡嘗肉味。課餘假日,充當小販,聊補家用。曾因賣甘蔗,買者要求削棄蔗皮,致手指刀傷 ,血流如注。買者憐其稚齡刻苦,且係為其削蔗受創,而生憐憫之心,慨贈全部蔗本。此日連因傷受贈淨得六角,賣完回家已是黃昏,至於刀傷,全不介意,只望多得,以供家費。其母親見景心傷,黯然淚下。留下的傷痕,他自謂之為「勤奮紀念章」。十六歲的黃和平小學畢業,因家庭經濟困難不能繼續升學,即受僱於廈門一商店為雜役,因知家境貧困,必須刻苦耐勞方能上進。打工時期,幾乎是「一手掃把一手筆,一手抹布一手書」,稍有餘暇,即學習珠算,片刻不懈。夜間獨於微弱燈光下讀書達於子夜。黎明即起,續讀至工作時間。基於寄望於日後,而毫不為苦。如此力學,深得東家誇獎,幾經考驗後,管理帳務,工資提高。後來,由於日軍佔領廈門,他隨家人回到羅溪,得知南安縣地質測量隊招考臨時書算員,要懂得珠算及小楷,他去應聘被錄取,工資每月五元,為增加收入,徵得主管同意,自備照明加班可增加三元,共有八元收入,以維家計。
二、勤奮進取 著述行醫
二十歲時,黃先生考取中央警官學校在貴州受訓,悉心鑽研軍事、政治、經濟、社會等,畢業後在重慶市參加工作,日間工作,夜讀重慶私立民治新聞專科學校,掌握大眾傳播報業方面的知識,為日後寫作著述打下來堅實基礎。一九四九年秋,他攜眷輾轉到臺,初任公職,公餘寫作,向報社投稿及撰寫歌仔戲劇本,及撰著文藝短篇文稿,所得稿費,補貼家用。他還利用業餘學醫,自學鑽研醫學知識,在他五十五歲時考取中醫師資格證書,為了專業行醫,他請辭公職提前退休,上午讀書著述,下午行醫,數十年如一日,成績顯著。
1.文學著述
為弘揚中華文化倫理道德,自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四年間,先後撰著《孝經心得》《學庸心得》《朱柏廬治家格言心得》《素書心得》《菜根譚心得》《昔時賢文心得》《弟子規心得》和《三字經心得》等八書,自費印行三十八萬餘冊,分贈海內外文教機構、社團人士閱讀。撰寫《新三字經》及《處世規範》等印刷分贈海內外各文教機構流傳。撰寫《四維八德釋義》於二年五月印行二萬冊,分贈海內外各界人士閱讀,並用石刻真跡鑲於泉州第十一中學「慈恩圖書館」牆壁中,供各界人士閱讀觀賞。
2.文藝著作
創作《炎熱》、《橋梁》、《春雷》三長、中、短篇小說,於一九五一至一九五四年在臺中市中央書局發行。他甚至還橫跨演藝界,寫了六本歌仔戲的演出腳本。
3.條幅撰書
黃老先生練得一手好書法,他每天五點就起床寫字,以四開宣紙手書的《處世規範》、「勤——成功之路」及「人生三求」等社教格言條幅近五萬幅分贈海內外各界,備受推崇。並在福建名剎廈門南普陀寺、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泉州馬甲雙髻山、羅溪龜峰巖等寺廟設立石刻碑林,作為永久流傳。
4.譽滿杏林
黃和平先生五十五歲時,考取中醫師資格證書後潛心進行醫科研究。對小兒麻痺、肝膽病及中風等疾病頗有研究,醫療效果好,患者遍及東南亞。肝病病情複雜,變化多端,須在臨床上細心研治,以期霍然。其行醫理念為「我每天並不想得些什麼,只知竭盡心智解除病人的苦難而愉快過日」。行醫信條是「把病人的病當作自己的病醫,把病人的錢當作自己的錢用」,其德術兼備之慈懷,深獲患者之信賴,故行醫恆久患者不減。東南亞、臺灣及中國大陸許多人慕名前往。他撰寫的《肝膽病防治心得》一文,入選福建醫學院泉州醫學會刊出。
三、捐資興學 回饋家鄉
1989年秋,黃和平先生返鄉省親,見家鄉的校舍破舊,甚至利用宗祠作為學校,他當即慷解義囊,捐建羅溪敬德、羅溪洪德、馬甲文華三小學,並親撰校訓「務實」,勉勵學校師生「實實在在做人,確確切切做事」;提出「在家庭是好兒女,在學校是好學生,在社會是好國民」的教育目標。
泉州市洛江區敬德中心小學
泉州市洛江區洪德小學
泉州市洛江區馬甲文華小學
2001年夏,他又捐資100萬元人民幣建設泉州第十一中學「慈恩圖書館」。2002年,捐資160萬元建設「洛江區敬德職業學校」;2003年,捐160萬元建設「洛江區教師進修學校」。兩校的創建,填補了洛江區職教和教師培訓機構的空白。在2003年10月,黃和平先生回鄉參加敬德職校落成慶典,在即將返臺的歡送宴會上,黃老先生主動地向區領導說:「咱區的文教事業,還有哪個項目較為薄弱?」當得知遠在洛江最邊遠的虹山鄉,幼兒沒有一個像樣的學習場所,黃老先生二話沒說,當即捐出20萬元資助建設虹山敬德幼兒園。在坐的區領導感激地說,黃老先生如此關心家鄉教育,叫我們如何感謝是好。黃老太太接過話音:「多做些善事,我們喜歡。黃先生說多少就多少,我十分贊成,我們再節儉三到五年就可以騰出20萬元。」
2004年11月,洛江區教師進修學校落成剪彩時,時任泉州市政協副主席陳敬聰代表省人民政府授予黃和平先生「樂育英才」金質獎章、榮譽獎牌和榮譽證書。
此外,他為了激勵教師熱愛教育事業,樹立典型的師德風範,於2003年以來,連續舉辦了三屆「敬業杯」優秀教師評選表彰活動,共表彰了三十名優秀教師,發出獎勵金2萬元。為弘揚倫理孝道,自1999年起於重陽節舉行「敬老活動」,凡年八十以上長者,發給慰問贈金,連辦三年。由於舉辦孝親敬老事跡典型,2004年,他被評為全國「孝親敬老」之星。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文化,他把祖產賠償金20萬全部捐出,在羅溪龜峰山建設桃源公園、設立碑林。和平先生曾在與我書信來往中提到他為羅溪中心小學題的校名為敬德學校而不為敬德小學的原因,是他有計劃在家鄉辦小學、中學直至職業學校,他說德國非常重視職業教育,他想辦職業學校就是要讓家鄉的年青人學有一技之長,人有一技之長就有出路,有出路生活就有保障。然當時因多方原因未能如他所願,後來職校建在河市鎮,他也多次向政府有關部門表示要再捐500萬元擴建職校,升格為大專,但因多種條件制約又未能如願。
黃和平先生夫婦熱心家鄉教育,無私奉獻社會的精神得到各級政府及教育機構高度評價。他的生平事略列入中華黃氏通鑑。福建省人民政府先後五次為其頒發「樂育英才」金質獎章、獎牌和證書,泉州市人民政府頒發獎狀,並在泉州電視臺黃金時段介紹其非凡的辦學事跡;洛江區人民政府為表彰黃老先生對全區教育事業和公益事業的巨大貢獻,在敬德職校校園內為其樹立塑像。黃和平先生以一生「求健康、求知識、求貢獻」為目標,以文化復興為己任,以眾生健康為志業,寫下了不老不倦、可敬可貴的傳奇人生!他的處世規範撰刻在碑林的巨石上;他的一生粒積奉獻在家鄉的教育上,他的奉獻精神銘記在人們的心坎上……
2003年10月,黃和平先生捐建的泉州市敬德職業技術學校文華樓、洪德樓落成慶典,時任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洪澤生致感謝辭。
泉州市洛江區人民政府為回饋黃和平先生對全區教育事業和公益事業的巨大貢獻,於敬德職校校園內樹立塑像以彰義舉善行。
黃和平先生的部份書法作品:
海絲小鎮綜合來源:美篇HZF、生態羅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