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是第三個中國醫師節。今年醫師節的主題為「弘揚抗疫精神,護佑人民健康」。2020年,在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面前,我省廣大醫務工作者白衣執甲、逆行出徵,他們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用自己的技術、愛心頑強拼搏,築起了一道道守護生命安全的堅強防線。「穿上白袍,就是戰士。」他們生動詮釋了「敬佑生命、救死扶傷、甘於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他們是新時代最美逆行者,更是人民群眾心中永遠的抗疫英雄。
馬現倉 為國出徵,義不容辭
馬現倉是西安交大一附院副院長、陝西省第二批援湖北醫療隊隊長。從武漢歸來的那一天,他說:「我們從平凡中來,最終要回歸平常,希望隊員們回去後能夠儘快以平常心回歸工作崗位,繼續作出不平凡的貢獻。」2月2日,陝西省第二批援鄂醫療隊121名醫護人員在隊長馬現倉的帶領下,赴武漢開展救治工作。對馬現倉來說,為國出徵,帶領隊伍打好疫情防控阻擊戰,是他義不容辭的使命。為確保安全,馬現倉多次召集醫療組和護理組開會,指導制定符合實際的工作流程,實施三級查房,落實十八項核心制度,以醫療質量和安全為保障,挽救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健康。在接管武漢協和醫院西院七樓病房後,醫療隊工作中出現問題。病區的醫生由當地醫生和醫療隊醫生組成,醫療隊的醫生又來自不同級別醫院、不同業務崗位、不同專業,因此團隊成員間大多互不認識,不了解工作習慣,管理不順暢。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管理人員一直進行摸索、嘗試和創新,實行「一體化兩崗位三線制四定床五補充」,從醫生不固定床位、輪崗排班到固定床位、輪崗排班,最後到固定床位、根據排班時間進行A/B崗位設置,分層分級進行管理,最大程度實現醫療資源的優質化、物資的合理化、效率的最大化。經過一系列管理上的優化,陝西省第二批援鄂醫療隊接管的武漢協和醫院西院七樓病區運行良好,患者滿意度基本達到100%。在武漢期間,馬現倉每天晚上召開碰頭會聽取各組匯報存在問題以及第二天工作計劃,務必保證每一位隊員處於身心健康的狀態,相互間儘快熟悉業務和工作習慣,使每一件工作得到落實。馬現倉說:「我不僅是一名領隊,還是一名心理醫生。在組建這支隊伍的時候,我就要求必須帶一名心理醫生,很多人的心理和情緒會承受不住,這時候就需要專業的心理醫生去做心理幹預和輔導。」歷經56天的武漢抗疫,121名隊員用熱血和行動踐行初心使命,用汗水和勒痕詮釋醫者大愛,用精湛的技術、細心的照顧為患者生命健康保駕護航。馬現倉說,在近兩個月的戰鬥中,醫療隊形成了「不畏艱苦、救死扶傷、勇於擔當、團結協作」的團隊精神,正是這種精神,使他們成為一支戰無不勝的鐵軍。
吳昌歸 非常時期,我沒有理由不去武漢
在陝西支援湖北的醫務人員中,有一位在中國呼吸界響噹噹的人物,他擔負起醫療隊專家組組長,支援武漢市第八醫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他就是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胸科醫院院長吳昌歸。2月2日,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接到省衛生健康委通知,要求迅速派出一支醫療隊赴武漢,全面負責武漢市第八醫院的醫療救治工作和技術支持。吳昌歸帶領著由50多名醫生、140餘名護士及20多名醫技保障人員組成的醫療隊奔赴湖北一線。「我是呼吸內科醫生,曾經的軍人,也是黨員,這個非常時期,我沒有理由不去武漢。」吳昌歸說。到達武漢當晚,吳昌歸和醫療隊成員同武漢市第八醫院專家進行緊急溝通,對接各項醫療工作。隨後,他又和專家組成員研究初步掌握的醫療信息,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做好相關預案……僅兩天時間,醫療隊第一批隊員就順利到科室展開救治工作。「早一分鐘搶救,患者就多一分鐘保障!」吳昌歸說。與病魔較量,必須與時間賽跑。從醫療隊入駐武漢市第八醫院收治首批患者開始,吳昌歸更加忙碌了。討論病情、會診、查房……吳昌歸根據從醫經驗,要求對呼吸疾病患者,特別是危重患者制定個體治療方案。吳昌歸認為個體化用藥,特別是對於激素類的使用,時機和劑量很關鍵。適量,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時一名危重患者病情惡化,經過高流量吸氧及對症藥物治療,患者生命體徵變得平穩。適時將患者的氧濃度降低35%,患者卻覺得胸悶氣憋,進一步檢查,雙肺已恢復正常。在武漢抗疫的51個日日夜夜,吳昌歸指導並參與救治多名新冠肺炎危重患者,多次赴隨州中心醫院,指導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在他和醫療隊員的科學診療和精心護理下,收治患者均已康復出院,圓滿完成了救治任務。歸來後,吳昌歸又第一時間投入戰鬥,帶領西安國際醫學中心醫院胸科醫院團隊承擔起院內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確認及排除。專家組成員每4天值晝夜班一次,參與發熱門診、門診、急診排查及住院部科室會診,診斷的病人超過千人。患者入院前均經過嚴密篩查,對疑似新冠肺炎的患者,及時上報並組織專家組會診,有序完成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經排除後,給予相應的治療,保證醫療環境的相對安全。同時,吳昌歸還作為陝西省新冠肺炎救治專家組成員,參與了全省疑似患者的會診。「在這場戰『疫』中,很多患者被新冠肺炎奪去生命,很多家庭籠罩在病魔的陰霾中。很多醫護人員、基層工作人員戰鬥在抗疫一線,只為守護大家的健康和平安。我們一定要注意防護,萬萬不可功虧一簣。」吳昌歸提醒說。
張仁儒 因為疫情需要,我作為一名感控醫師,必須去!
今年26歲的張仁儒是第三批國家(陝西)援湖北中醫醫療隊隊員、陝西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感控科醫師。奔赴武漢抗疫的這段經歷,讓張仁儒深刻體會到,履行醫者的使命和擔當,讓人義無反顧、充滿力量。她用實際行動,讓青春裡的這段時光閃爍著光芒。
讓人想不到的是,「90後」的張仁儒是主動請纓、逆行出徵。說到出徵武漢,張仁儒當時想得並不複雜:「疫情當前,因為國家需要,因為疫情需要,我作為一名感控醫師,必須去!」張仁儒前往武漢的時候,瞞著遠在老家的父母。她知道這是一場勢在必行的徵途,決定不說是不讓父母擔心。張仁儒壓力最大的時候,是她剛到武漢那段時間。可能很多人覺得,這種壓力源自恐懼,但張仁儒說:「壓力大更多是因為當時還不熟悉情況,怕自己經驗不夠,感控工作疏漏對團隊的安全造成威脅。」第三批國家(陝西)援鄂中醫醫療隊進駐方艙醫院的前兩天,感控人員對方艙裡的環境進行了詳細檢查,將諸如區域劃分不合理、缺少廢棄物品處理間等問題集中解決了,但即使這樣,張仁儒還是分外小心。開艙當天,來自5個省份的醫療隊陸續進入醫院,看著醫護人員一個個走進去,她覺得那一刻,所有人都緊緊團結在一起,開始為了抗疫勝利這個共同的目標拼盡全力。張仁儒每天的工作,是監督醫護人員做好全部防護措施後,再進入方艙工作。等到下班的時候,張仁儒再協助醫護人員安全脫下防護服、手套、口罩等,將這些使用過的防護物品統一處理。作為一名在一線的感控醫師,張仁儒明白,脫防護服的過程十分危險,「步步驚心」。每脫下一層,都要洗手一次,整個過程需要洗手十幾次,花費40分鐘左右。如果一個環節疏忽了,病毒就有可能乘虛而入。所以即使有的醫生下班時已經到了體力極限,但張仁儒還是會輔助他做好每一個步驟。醫生保護病人,張仁儒在心裡默默扛起了保護醫生的職責。需要張仁儒做的細小的工作其實很多,比如防護服分大小碼,有時個頭高的男醫生如果拿不到合適的防護服,那可能他一整天就只能站著,因為一坐下,防護服就有撕裂的可能,穿著很危險。為了確保大家都能拿到合身的防護服,張仁儒只要發現碼數不對,就趕緊去管理物資的地方協調,確保醫護人員都能有合身的防護服穿。在武漢期間,最難熬的是每天晚上對父母的思念。出發之前,張仁儒幾乎每天晚上都會和父母視頻,但到了武漢以後,她再也不敢接父母的視頻邀請,只會打電話。時間長了,父母似乎也猜到她去了抗疫一線了。2月10日到達武漢,3月18日返回,張仁儒和醫療隊的隊員一起在武漢度過了30多天。張仁儒結束隔離回到家,見到父母的那一刻,她淚流滿面。不過,張仁儒從不後悔逆行武漢,她自豪地說,獨自做出了前往武漢的決定,扛過了壓力,得到了專業歷練,也守護住了大家的安全。
王娟 把耐心留給並肩戰鬥的夥伴和患者
社區是疫情防控前沿陣地。2020年疫情防控以來,王娟作為楊凌五胡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奔走於社區的角角落落,排查、值守、宣傳、消毒、測溫……她堅守一線,踐行著責任與擔當,為8萬餘名群眾築起一道疫情防控的堅強壁壘。疫情防控以來,王娟帶領職工按照防控要求,聯合街道辦為轄區60個疫情防控點發放宣傳資料,對防控點人員進行手衛生和消毒液配製培訓,同時,還要為居家醫學觀察的人發放消毒液、口罩和體溫計等,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6個小時。當時,楊凌唯一確診病例就在五胡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轄區內。患者確診以後,由王娟來協調街道辦、醫院對與其密切接觸人員進行轉運、隔離。考慮到密切接觸人員的心理狀態,王娟一般會和社區工作人員一起進行耐心地溝通勸解,再將人送往隔離點。遇上不理解的群眾,有時要苦口婆心地做幾個小時的思想工作,王娟說:「不光要和密切接觸者本人溝通,也要和他們的家人溝通好,才能順利把人接走。」2月7日,王娟受命進入楊凌的防疫隔離點工作,但社區工作依然要兼顧。工作狀態下的王娟,有十足的「女漢子」架勢,一個人要挑起兩份擔子,承擔雙倍的壓力。醫務人員進駐隔離點以後,從操作規範到突發情況處置,都需要培訓,經驗豐富的王娟擔起了這個任務,成了團隊的「主心骨」。和王娟一起在隔離點工作的楊凌惠仁醫院護士陳路青記得,王娟一遍遍地叮囑她們:「不光要照顧好隔離人員,也要照顧好自己。病毒你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稍有差錯,後果就不堪設想。」工作中的王娟一直都是爽快利落的風格,但共事久了,團隊裡的人都能體會她這些叮囑背後的溫柔關切,拿她當貼心的大姐。在隔離點,一般的服務人員不允許進入,王娟和團隊裡的醫護人員除了要承擔隔離人員的護理工作,後勤保障、衛生打掃等都需要她們完成。每天的工作任務繁重,一個班次需要12小時。隔離人員有的配合度很高,有的則因為各方面的不習慣而不夠配合。王娟覺得這都可以理解,遇上病人提出生活上的要求,她也都儘量滿足。就這樣,王娟在隔離點堅守了40多天。對王娟來說,工作需要的地方,她會義無反顧地去。但是在她身後,其實也有人需要照顧。王娟的女兒今年參加高考,但是從疫情阻擊戰打響的那天起,她就再也沒有時間照顧女兒,最為關鍵的高考衝刺期,她都錯過了。提起這些,王娟覺得很愧疚,她把自己的溫柔、耐心留給了並肩戰鬥的夥伴,留給了病人,給予女兒的卻很少。
楊亞奇 做好疫情防控,是黨員的責任,也是醫者的良心
在西安市高新區東大街道太平河村,有一位「知名」的醫生。他紮根基層,堅守農村,進村入戶,噓寒問暖,號脈聽診,用自己的醫術和熱情服務著一方村民,也得到了鄉親們的信賴。他就是楊亞奇。當了25年村醫的楊亞奇,工作事務極其繁雜,只要村裡和醫療衛生有關的事情,他都親力親為。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楊亞奇更加忙碌。村裡進行疫情防控,楊亞奇很自然地被選為防控應急組成員,除了日常的防疫知識宣傳、環境消殺、流調等工作之外,他還要配合防控應急組進行疫情防控演練。有一次演練時已經夜裡11點多了,防控應急組的微信群裡突然彈出消息說村裡發現疑似病例,組長要求防控人員快速到位。楊亞奇收到消息後,立馬帶好防護用品出門,10分鐘內就趕到了集合點。雖然只是一次演練,但楊亞奇的快速反應能力可見一斑。因為以前在村裡,交通、通信不發達,遇上急病,村民們半夜來敲門求助,他都得趕緊起來處理,時間久了,這種迅速反應早已成了習慣。對於村裡的疫情防控,楊亞奇心裡明白,太平河村沒有確診病例,形勢沒有高風險地區嚴峻,但是疫情防控那根弦不能松,做好疫情防控,是一名黨員的責任,也是醫者的良心。出於對太平河村800餘戶3100多人健康負責的考慮,疫情期間,楊亞奇負責起了村裡的防控知識宣傳工作。剛開始,村裡有老人對疫情期間不許聚集的要求不理解,但是楊亞奇不厭其煩地給他們講解。欣慰的是,老人們最終還是聽得進去他的話。太平河村村民楊金堂說:「他特別負責任,我們的事情他都會操心、重視,大家都相信他。」為了讓村民們對防疫知識入腦入心,楊亞奇看見網上有簡潔接地氣的小視頻時,也會很用心地跟著學,寫稿子、錄音頻,再加上幾句村裡人喜歡的俏皮話,過幾天,這些聲音就會響起在村裡的各個角落,宣傳效果很好。「在村裡當醫生這麼多年了,大家願意聽我說,也相信我說的,所以我做防疫宣傳效果好。」楊亞奇嘿嘿一笑。當然,和許許多多的村醫一樣,楊亞奇的主業還是給村民看病、做好預防保健 。多年來,楊亞奇就一直幫村裡的老人、小孩操著一份心:經常提醒老人去體檢,還要定期給測血壓,預防冠心病等;小孩子出生以後,及時提醒家長帶去打疫苗……這些貌似不起眼的小事情,楊亞奇都說不清做過多少件,重複的話不知道說了多少遍,但是太平河村人心裡明白:楊亞奇是為他們著想。
劉蕊 疫情面前,哪裡有需要就應當第一時間衝向哪裡
經歷過SARS、甲流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今年44歲的西安市第四醫院·西安市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劉蕊依然選擇逆行,她用行動生動詮釋了醫者的擔當與使命。
在疫情暴發早期,劉蕊作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市級會診專家組成員,隨時處於待命狀態,進行疑似患者會診及專業指導;當疫情處於上升期時,醫院為全面應對疫情成立了感染疾病科,劉蕊作為病區主任第一批進駐科室,全面負責發熱門診、感染病房及預檢分診;在感染疾病科的工作告一段落進入隔離期時,她又主動請纓,「轉戰」新建的西安市公共衛生中心。3月22日19時20分,西安市第四醫院·西安市人民醫院接到西安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通知,組建醫療隊再赴西安市公共衛生中心抗疫前線。劉蕊作為醫療隊隊長再次出徵。「作為一名醫生,尤其是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的一名醫生,不能權衡利弊,疫情面前,哪裡有需要就應當第一時間衝向哪裡。」劉蕊淡淡地說。接管西安市公共衛生中心一個病區後,劉蕊始終保持著為群眾服務的初心和使命。作為一名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的醫生,她全身心參與新冠肺炎病例的排查、確診、會診、指導治療。同時,她結合自身豐富的呼吸重症診治臨床實踐經驗,根據此次疫情特點,對該中心的醫療救治和防控提出了許多前瞻性的意見和建議。每天與患者近距離接觸,連續100多天沒有回家,其所在病區平均每月接收許多住院病人和密切接觸者……從3月22日至今,劉蕊一直堅守在西安市公共衛生中心。穿著防護服,戴著護目鏡、口罩,一個班次下來渾身早已溼透,這些已成為她的工作常態;常常因為投入工作,忘記吃飯、日夜奮戰,甚至投入到西安市公共衛生中心病區工作以來,僅輪休了兩次,她都毫無怨言。劉蕊對工作、對患者全身心投入。為了更準確地掌握患者病情,減少醫患之間由於語言不通造成的溝通障礙,劉蕊設計了十分詳細的表格,直接讓患者來填,再加上必要的問診,雙管齊下,減少了誤差;為了更好地為患者服務,劉蕊定期在病區進行醫護人員培訓,通過視頻、講座、開會等形式讓大家學習交流。她不斷提醒醫療隊隊員,在鑑別新冠肺炎患者及疑似患者的嚴重程度時,不能照本宣科,一定要結合病人的基礎體質和原有病症以及病程中的變化,做出更準確的判斷。對於家人,劉蕊心中充滿愧疚。劉蕊說:「我父母年紀大了,他們都很支持我,媽媽還對我說,我首先是國家的孩子,其次才是她的。現在我只希望疫情趕快過去,再來彌補不能團圓的遺憾。」(記者 楊靜 王姿頤)
編輯:鍾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