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頭髮的N》是繼《綠山牆的安妮》後的又一本超治癒暢銷插畫書。安妮的經歷是每個孩子到成人的經歷,安妮卻用純淨的筆觸和俏皮的插畫表達了出來。全書文字不多,1個小時就能全部閱讀完。但是它會讓小孩子理解父母,讓為人父母走近孩子的內心世界。
01
作者用真實的筆觸寫出了安妮和媽媽之間的戰爭。這可能就是所謂的,母女之間越是像,越容易起矛盾,因為彼此都知道怎麼對付彼此。她不願意聽媽媽的嘮叨,討厭媽媽用一些小物件來裝飾她的房屋,更不喜歡媽媽幫她打掃屋子,將學校重要的東西放得找不到地方。她期盼有朝一日能真正離開家,有自己的獨立生活。
然而終有一天她實現了這個願望。但是和媽媽的分開並沒有讓她跟媽媽疏遠,反而讓她變得更想親近媽媽,開始珍惜與媽媽相處的時光,也常常想念媽媽的懷抱。她把此時和媽媽的相處比作「異地戀」。
媽媽也是第一次做媽媽,孩子也是第一次做孩子,媽媽想把自己最好的東西給孩子,孩子卻覺得這是媽媽對自己的控制,於是就像「戀人」之間一樣展開了一場非輸即贏的對抗。
當然心理學家也提出了「魚缸法則」,說要給孩子的成長自由空間,不讓他拘泥於一個小小的「魚缸」。父母必須有意識地要求自己,甚至是克制自己,不要有那種什麼事都為孩子做的想法和衝動,給孩子充分的空間。對於生活的環境,孩子們已經逐漸形成自身的一套處事方式,家長不要過於強求孩子不願做的事情。強制性的教育方式帶來的只有孩子的逆反心理。
可是家不是工廠,畢竟做不了批量生產,它時時刻刻傳遞著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一種情感互動。就像朱自清和父親長達多年不聯繫,也不回家,但是當他寫出《背影》那篇文章以後,實際上他已經跟父親和解了。無論是以前父親多麼專制,多麼倔強。他也接納了父親,父親也接納了他。
如果一個孩子沒有叛逆期,他就沒有成長。成長就是跟原生家庭的掙脫——對抗——理解——和解的過程。就像一顆有生命的蛋,它必須要經歷一段破殼而出的掙扎。
02
安妮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姐姐,下有弟弟。而在這種多子家庭中,都會面臨這樣一個問題,老大一般是家庭裡出生的第一個孩子,備受寵愛,老小的弟弟又是家裡唯一的兒子,備受寵愛。唯獨老二容易被忽視。
所以安妮一直質問:為什麼爺爺家獨獨沒有自己的照片。
因為被忽視,所以她早早懂事,即使想要的東西,也不會開口討要。
在她過生日的時候,媽媽說是要給她買個禮物,她滿懷期待,沒想到媽媽僅是給家裡換了一臺電視。她從來都沒有用過嶄新的蠟筆,一般都是姐姐用剩下的。要麼剩下筆頭兒,要麼缺幾種顏色。
這是出現在每一個多子家庭中的情景,姐姐用剩下的,姐姐穿剩下的衣服,就給老二用,給老二穿。但是老二總覺得這是父母在偏心。她會心裡有些許不平衡,但是她依然會很愛她的姐姐,很愛她的弟弟。
看到這個場景的時候,我忍不住淚目,我在安妮的家裡看到了自己家的影子,我也是家裡的大姐,有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所以妹妹總是吃醋我佔盡家裡的寵愛,她穿盡我剩下的衣服,用盡我剩下的東西。我也曾因此一度很自責,因自己的先出生而感到歉疚。但是儘管如此,成年後的我們不僅是姐妹,還是最要好的朋友,如果我有什麼事,她定會兩肋插刀。
書中安妮就像每一位姐姐的妹妹。
有一次,圖書館著火,她一想到姐姐在圖書館裡,心急如焚。當她因擔心姐姐焦急哭泣,後來被圖書管理人員帶到安全地帶,突然看到姐姐的身影,她卻冒出了一句:「你怎麼才出來。」
「你怎麼才出來。」表面聽起來是在質問,實際上從內心表達出她對姐姐的關心和擔憂。
雖然姐姐以前總是戲弄她,她總是跟姐姐打架,但是那種「打情罵愛」的姐妹情卻越來越濃。
安妮很愛自己的弟弟,就像所有姐姐一樣,寵愛著自己的弟弟。安妮絕不允許別人欺負弟弟,她比喻跟弟弟的感情,就像親手帶大的兒子。
儘管如此,在父母面前,安妮仍然會計較父母是否將一碗水端平。
每次外出就餐時,媽媽總是先將好吃的東西,放到她們姊妹的盤子裡,而她自己則不怎麼吃。
每當看到這一幕,她都不由感到心痛,於是就將肉都讓給媽媽吃,還騙她說自己更喜歡啃帶肉的骨頭。
但是媽媽似乎並沒有理解到她的用心良苦,還以為她真的愛吃骨頭,每次都很自然地將骨頭扔到她的碗裡。但是時間久了,她內心的悲憤越積越多,再加上看著姐姐和弟弟大口大口吃肉,她一個人啃骨頭,她內心的委屈一下子爆發了。她終於大聲喊道:「我是狗崽子嗎?我也不喜歡啃骨頭!」
這似乎就是會哭的孩子有姐吃,懂事的孩子被忽視。安妮此時的憤怒並不是媽媽沒給她肉吃,而是她那麼良苦用心,媽媽居然沒有懂得她的心意。她瞬間崩潰了。
03
安妮希望全天下的父母都為自己而活,而不是為子女而活,不要為兒女犧牲太多,否則對於子女而言是一種負擔。
小時候為了不辜負父母的付出,她就發誓必須要考上大學,必須找到好工作,必須對得起父母的犧牲,必須端莊賢淑。
於是她就努力想要活成父母期待的樣子,每次和父母的朋友在一起時,她便要使出渾身解數為父母爭氣。因為父母的一生總是為自己而活,那自己也要為父母爭光。
成年後,安妮已經進入工作,她也想回報父母,但是她發現她的能力還停留在謀生存階段。
可能這就是所謂的反哺,當她羽翼一天天強壯,父母日漸衰老,她才體會到母親的不容易,母親的偉大。望著母親佝僂的後背,她突然想到母親像她這麼大的年齡已經是三個孩子的母親,她簡直太偉大了,她是怎麼做到的。
有一天,她想到自己這麼大年齡還沒有結婚,工作又各種不順。她終於忍不住問媽媽,像自己這麼大的時候已經生了三個孩子了,難道不怕養不起嗎?
母親卻出其不易的回答:「怎麼可能不害怕?你不知道你們當時多能吃。我成天擔心家裡米不夠······」。
此刻她才明白,和媽媽相比,她如今的擔憂,是多麼微不足道。想到這裡,她突然想把曾經那個敲打著飯桌要香腸的自己狠狠教訓一頓。
她也發誓,要用自己賺來的錢帶父母去旅行,因為父母將自己的後半生都用在了為她們姊妹的操勞上。
當她真的賺了錢,帶著父母去旅行的時候,父母已經走路蹣跚,淪為社會上的弱勢群體。她和姐姐分別牽著父母的手,怕她們會走丟。就像父母拉著他們,怕他們走丟一樣。
但是當她帶著父母旅遊,帶著父母吃好吃的,又在櫃檯前算計錢的時候,她充滿了愧疚和自責。
回到住處後,她和姐姐一起抱頭痛哭,她覺得以前都是爸爸拉著她們的手到處轉悠,現在怎麼換成她們拉著爸爸的手到處轉悠。那種心酸油然而生。
朋友跟我分享過她的故事,她曾經一直想有錢了,有時間了,帶父母去旅遊,但是她發現「子欲孝而親不待」那句話真是一句讖語,就在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等待中,父親卻突然患病去世了。這成了她一生無法去完成的心結。
是的,作為父母曾經也是因為孩子喜歡的一雙鞋子太貴,囊中羞澀而沒有買,而對孩子滿懷愧疚。因家庭經濟情況,沒能給孩子提供優越的生活環境而自責。
於是父母子女之間的情愫就是在這種互相虧欠中,越來越難以割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