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布天幕預告:在2019年,「超級月亮」將連續三次登上天幕,時間分別是1月21日、2月19日和3月21日。其中,1月21日,滿月發生的時刻是13:16;2月19日,滿月發生的時刻是23:54;3月21日,滿月發生的時刻是9:43。
什麼是超級月亮?
月球的公轉周期是27.32天,但是以月亮的朔望月周期性變化作為一個月,一周期平均為29.53天,這兩者產生差異主要是前者還差地球在這一個月裡走過的路程。 假設讓月球從地球和太陽之間(此時月相為新月)開始公轉,27.32天後,月球公轉地球一周,但是因為地球在這段時間內,也圍繞太陽轉動了一個角度,因此,月亮還得再轉兩天左右,才能重新回到地球和太陽之間,把月相回到新月。
即兩個新月月相之間的天數是29.53天,同理,兩次滿月之間也是相隔29.53天。根據曆法計算,14個朔望月與15個近點月非常接近。也就是月球每經歷14次圓缺(即天文學中的14個「朔望月」,合413.4天,大致相當於農曆14個月),在第14次最圓的時候,又差不多同一時候又經過或者臨近了第15個近點月的近地點。也就是說,每隔1年零1個月18天,即每隔413天,我們就會迎來這樣一次「超級月亮」。但有時,這種計算的前後一個滿月時也會出現臨近近月點的情形,這些年很多人也將這樣的滿月做「超級月亮」。
值得一提的是,2月19日恰逢元宵佳節,一輪大大的明月高懸夜空,無疑令佳節氛圍倍增。
超級月亮故事:天上若無修月戶, 桂枝揮損向西輪
漢朝時,西河有一個名叫吳剛的人,本為樵夫,因醉心修道而成了仙。但是在天庭,吳剛犯了錯誤,被天帝貶滴到月宮之中去砍伐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同時,他還得到指令: "只有欣倒樹,才能豁免刑罰。」於是,吳剛在月宮之中開始勞作起來。可是,每每他剛砍一斧,斧起則桂樹的創傷即已癒合,吳剛只好日復一日地伐桂不止。因為這個故事,人們也常常稱月亮為「桂輪」、"桂·月」、「桂宮」、"桂魄」等,詩人則往往藉此抒發內心的情懷。
宋人張先即有「桂輪」詩曰: 「去歲中秋玩桂輪,河漢淨無雲。今年江上共瑤尊。都不是,去年人。水精宮殿,琉璃臺閣,紅翠兩行分。點唇機動秀眉顰。清影外,見微塵。」好一個唯美流麗的詩境畫意,好一個「清影外,見微塵」的無限遐想,詩之所以有意味,都在那言外之「意」的品讀之中。這是"桂輪"意象所牽引的結果。
中國人對月亮有著獨特而細膩的生命感受,進而發展為鮮明而獨到的文化創造,元宵節、中元節、中秋節以及月亮母題的詩歌、神話、文學、藝術等文化積澱,均是中國人在文化上對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