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隨著美國抗議活動愈演愈烈,街頭遊行示威的隊伍裡,出現了一些電影中的名場面——
這邊「蝙蝠俠」走上街頭,穿過一片煙霧,加入到抗議的人群中,得到一片熱情的歡呼聲;
那邊「哥譚市民」小丑高舉示威牌,舞步自帶BGM,肆意表達著內心的憤怒和不滿;
夜幕下的明尼阿波利斯市街頭,甚至能一秒鐘帶你進入電影《小丑》的片場……
這些場面,讓人不得不感嘆——藝術果然來源於生活。
電影裡的情節不僅在現實中上演了,還是妥妥的「神預言」。
不過說到「神預言」影片,遠不止《小丑》這一部。
最近我重溫了幾部舊片,才發現電影對於未來世界的猜想,真是大膽又刺激,諷刺又真實。
一、《阿基拉》之2020東京奧運會
「一個異能少年站在東京廢墟之上,人人都會說這是大友克洋。」
這是宮崎駿對於大友克洋作品風格的評價。
沒錯,「毀滅」正是大友克洋熱衷表現的一個主題。
1988年的《阿基拉》,就是他最具有個人風格的作品。片中千瘡百孔、暴動不斷的新東京,最終遭遇了阿基拉能量的核爆級毀滅。
這部動畫製作成本將近1000萬美元,由16萬張圖片、2212個鏡頭組成,使用了327種不同的顏色。這個製作規模即便放到現在來看,依舊令人嘆為觀止。
在主題上,《阿基拉》也具備一般動畫無法承載的反思性和前瞻性。
片中的故事發生在2019年,經歷過一次浩劫的新東京,各方面處於飽和狀態,改變城市的力量正在其中孕育發芽。
這隱喻的正是當時80年代末,經歷泡沫經濟的日本,即將在虛假的繁榮中失序。
《阿基拉》上映後一年,日本經濟就開始走下坡路,正印證了大友克洋對於人類未來的悲觀態度。
不過《阿基拉》裡最神奇的預言,莫過於它預測到了2020年奧運會將在東京舉辦,片中出現了奧運倒計時的宣傳牌。
這個來自1988年的預測可謂深入人心,以至於去年還有人在日本漫展上,復刻了動畫裡的奧運招牌。
但當時漫展上的人們都沒想到,《阿基拉》不光押中了2020年東京奧運,還一語成讖地預言了奧運會被迫停辦。
影片中正在興建的奧林匹克體育場,就在阿基拉的巨大能量中覆滅。
如果以當下的視角去重溫這部經典,很難不產生一種恍如隔世、似曾相識的微妙體驗。
二、《傳染病》之新冠疫情
《傳染病》講的是一種新型致命病毒,在幾天之內席捲全球的故事。
片中的人物涉及政府、媒體、世衛組織、地方疾控中心,以及各種遭遇傳染的普通人。
單從成片質量來看,這部電影是導演索德伯格的作品序列裡,平平無奇的一部。
雖然請來一票好萊塢一線演員,但多線敘事和故弄玄虛的剪輯拖垮了節奏,影帝影后也紛紛表示帶不動。
但隨著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很多人又重新翻出了這部電影,發現儘管它曾經被罵平庸,但卻神秘地預言了2020年一出接一出的魔幻現實。
片中幾乎每段情節,都能讓你體會到「這集我看過」——
比如地方官員對疾控中心人員的建議充耳不聞,認為尚未查明病毒種類,就等於沒有疫情;
比如有人發國難財,連夜發視頻說找到了傳染病解藥,引得民眾紛紛湧入藥房搶購;
比如城市秩序因疫情擴散而逐漸失守,超市被搬空,商店被打砸,民宅遭遇入室搶劫;
還比如,在普通民眾還被蒙在鼓裡時,就已經有一批專業人士,開始著手建立方艙醫院,然而他們自己卻犧牲在了抗疫的第一線……
在片中,這場瘟疫浩劫是因為人類無節制地佔有地球資源,才引發了蝴蝶效應,最終自食其果。
可以說,已經養成勤洗手、戴口罩習慣的我們,再看一遍2011年的《傳染病》,每分鐘都能感受到那種來自真實的恐慌,和令人不寒而慄的末世預言意味。
三、《大腕》之精神病人的生財之道
在神預言這方面,我們的國產電影其實不輸國外。
《大腕》就是一部全程「瞎說大實話」的諷刺電影,其中最具神預言氣質的,是片中精神病院的這場戲。
這場戲中,導演何平、演員張涵予和李成儒紛紛化身成小配角,貢獻出本片最高能的三個段子。
何平這段,說的是如何從DVD裡抽取版稅——1乘10是10塊錢,10乘兩千七百萬就是兩億七千萬啊,這版稅油水聽得旁邊老外都連連稱讚。
雖然DVD這種東西已經過時,但把它換成平臺的付費內容就會發現,19年前提到的賺錢方式,如今正在慢慢變成主流。
張涵予這段更明顯,說的是網站靠網絡噴子帶動流量,拿名人當靶子,誰火就滅誰,等流量上來了,就通過各種手段把流量變現。
想想現在的某些營銷號大V,不分青紅皂白地帶節奏引發矛盾,等粉絲積累起來了就趁機帶貨,讓人不禁懷疑,他們早就把《大腕》裡的劇情編進了圈錢教程。
而最被津津樂道的李成儒這段,則在19年前就精準預測出我國房價「不求最好,但求最貴」的趨勢。
鏡頭前他面部扭曲的瘋人瘋語,最終真的成了神預言。
而當年不屑於這段胡話的那批人,說不定已經淪為風塵僕僕還房貸的真·精神病人。
四、《回到未來2》之沒有人比它更懂川普
《回到未來》三部曲,可以說是穿越電影的先驅,當年在美國的票房遙遙領先,如今各種電影排行榜都能看到它的名字。之後很多科幻電影,也都在向它致敬。
這個系列最大的特點,就是把腦洞設定與文化、歷史結合起來,讓科幻帶上生活氣息。
至今很多人都在討論,片中描繪的2015年「未來世界」與現在相比,哪些實現了,哪些還未達成。
片中提到的2015年10月21日,甚至被影迷定為「回到未來日」。
有意思的是,這個系列的第二部,還有個神預言的彩蛋。
在2015年的未來世界,反派老年畢夫發現了時光機的秘密。於是偷偷穿越回1985年,向年輕時的自己透露了未來世界的體育博彩結果。
等不明真相的主角馬丁回到自己所屬的1985年,發現這裡已經是被畢夫改造後的平行世界。
靠著博彩收入,畢夫成為了百萬富翁,隨後建立起自己的商業帝國,靠著財權進入政壇,把當地的賭場合法化,還把法院大樓改造成了賭場酒店。
等馬丁回過神來,畢夫已經從一個loser變成了金髮「平民英雄」,而且憑藉金錢地位橫刀奪愛,娶了馬丁的媽媽,之後又整天鬼混。
媒體報導中的畢夫,是個處處為美國人民謀福利的良心商人;
然而實際上,錢權在握的畢夫,把美國改造得越來越病態,槍枝逐漸合法化,學校被取締,社會的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街頭暴力每天都在上演,唯獨畢夫旗下的賭場整日燈火通明……
沒錯,畢夫在這部影片中的經歷,有相當一部分就是以唐納·川普為靈感的。
雖然電影沒有預測他後來當了總統,但他肆意妄為的勁頭,和現實世界中幾乎沒有誤差。
憑這個大神級別的預言,《回到未來》系列在影迷心中的形象,更加光輝耀眼了。
而今天說的這幾部影片,還僅僅是「神預言電影」裡的一小部分。
其實在科幻、災難、反烏託邦、諷刺等題材中,令人驚喜的彩蛋數不勝數。
說到底,這就是電影最大的魅力。
一方面,它凝結了人類的奇思妙想,甚至能促成幻想和預言變為現實。
比如,如今習以為常的人造衛星,就是借鑑了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的作品;而已經淡出市場的翻蓋手機,則是從當年的《星際迷航》中獲取了靈感。
前面提到的《回到未來》系列,片中出現的3D電影、指紋識別、體感遊戲、機器人服務員等等曾經看似天馬行空的發明,都已經逐步變為現實。
另一方面,電影也是凝視人類社會的一個窗口。
比如開頭說的《小丑》,就神預言了當下社會的無序和人性的癲狂。
這樣的電影其實也在提醒我們——「預言」是個中性詞。
有些電影裡的「神預言」,正是對人類的一種警示——與其讓它在現實中應驗,不如讓它僅僅停留在電影中,供我們及時反思與自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