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考古」這一行當,很多朋友都會聯想到各類國寶級文物等;當然,最近的電視劇也給人造成了一種頗為神秘的感覺。且不說離奇古怪的影視劇,真要放到現實中,參與考古可不是一件輕鬆的事,也可以說成是個力氣活;就本質來講,考古的目的不是為了「文物」,而是為了「證實」歷史,有時候專家甚至達到了「較真兒」的地步。就在2006年的時候,北京一處施工現場挖到了一座數百年前的古墓,遺憾的是,這座古墓已經被人「光顧」過,因此發現的文物並不多;但專家卻對墓主人的遺骸進行了一番研究,說是「較真兒」也不為過。
說這話還要回到2006年的5月,北京石景山一處施工現場,隨著機械的一鏟子下去,竟硬生生把地面給挖出了一個「無底洞」;這裡需要說明一下,北京在歷史上也是有名的「古都」,遠的不說,就說最近的明清兩代都是以此處為都城。今天的北京城挖出「無底洞」,不用問就是發現了古墓;果不其然,再等考古隊進行一番發掘後,地下果然找到了一具頗為考究的棺材,而且裡面還有一具屍骸。不過這裡強調一下,這座古墓很明顯曾被「光顧」過多次,因此專家未能找到什麼有價值的東西;不僅如此,棺材頭上還刻有一行字,上書「皇清誥授中憲大夫黜吾黃公之靈柩」,這似乎已經很明白了,棺中的遺骸應該就是所謂的「黃黜吾」。
說到這裡,事情似乎應該結束了,可專家卻不這麼想;理由也很簡單,「黃黜吾」在歷史上究竟是什麼人?這倒不是專家故意「較真兒」,出於歷史的嚴謹性,確實也要進行一番考證;如果從那一行字來看的話,此人生前曾官拜「中憲大夫」,也就是清代的四品文官。但事情沒那麼簡單,由於這具遺骸雖然歷經數百年,但身上的衣服尚且保存完整,因此專家也很自然的想取下來研究一番;可結果是,當工作人員撥開第一層衣服之後,裡面穿的竟然是一套清代「一品武官」的官服。
這就不合情理了,歷代王朝中文官武將都有明顯區分,當然也曾出現過「文官掛武職」或者「武官掛文職」的人,但這些人都是當時的佼佼者,或是「大能」或是「權臣」;但是,這個「黃黜吾」在史料中卻鮮有記載;而且即便此人「文武兼備」,可外穿的「四品文官」服與「一品武官」相比,這差距未免也太大了吧?如果僅是這些也就罷了,當工作人員剝開「一品武官」服之後,第三層穿的竟然是一領「龍袍」;出現「龍袍」可就完全說不通了,世人皆知,「龍袍」在歷史上無論哪個王朝都是只有皇帝才能穿,如果皇帝之外有人穿「龍袍」,那可就是株連九族的大罪了。
這個「黃黜吾」的身份可是越來越讓人搞不懂了。說到這,對考古或歷史有研究的朋友會說:「黃黜吾」或許只是個宮種唱戲的,身上穿的可能是唱戲用的「戲服」;表面上看,這種說法似乎說得通,但專家卻並不認可,理由也很簡單。以今天的考古發現來看,出土的「戲服」也有幾件,可無論是真正的「戲服」還是史料記載,在古代唱戲人如果需要穿「龍袍」,那麼這件戲服上的「龍」一定是四隻爪子;但真正皇帝穿的「龍袍」就一定是「五爪金龍」,這點也是「戲服」與「龍袍」之間最大的不同。
再看這具遺骸身上的「龍袍」,不僅是正宗的「五爪金龍」圖案,而且其用料和做工也非「戲服」可比;因此專家推斷「黃黜吾」身上的這件衣服就是只有皇帝才能穿的「龍袍」。問題說到這裡,似乎已經走進了一個死胡同,但這次考古發現卻瞬間轟動了考古界,越來越多的專家也為此加入了進來;同時,有專家竟然想到了金庸老先生的武俠小說,還想到了一個著名人物——韋小寶。
想必很多朋友看到這裡要笑了,「韋小寶」可是小說人物,怎麼可能與現實中的「考古」聯繫在一起呢?這點就要解釋一下了,世人多以為金庸是小說家,其實他還是位歷史方面的專家;就比如著名的武功秘籍「九陰真經」,金庸曾專門介紹過出處,是明代大內宦官「黃裳」所創,這個「黃裳」雖不是宦官,但他卻在歷史中真實存在,而且的確在當時掌管宮內文書。再比如「喬峰」,近代考古中真的就發現了他的墓葬,而且其真的就是大遼國的「南院大王」;除此之外還有丘處機、「全真七子」等等,這些人物也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因此專家聯想到「韋小寶」也不能完全說是無稽之談。
如果按照小說中的「韋小寶」來看,他是皇帝的寵臣,還曾多次接受皇帝的獎賞;這點如果用到「黃黜吾」身上的奇異裝束,至少能解釋為:這是皇帝對臣子的一種褒獎,臨死都要穿在身上以示榮耀。這種說法看似合情合理,但還是遭到了專家們的一直反對,真實的歷史中極少有皇帝會把自己的「龍袍」賞賜給臣子;「龍袍」在古代意義非凡,也是一種身份地位的象徵,當然也曾有過「御賜龍袍」的案例,但接受「龍袍」的人多為當世權臣,甚至可以說地位已經超過了皇帝,這才敢「僭越」穿龍袍。
如果放到清代,皇帝御賜之物頂多是「黃馬褂」,就算如此,除了大內侍衛有特權之外,其他臣子也不敢將「黃馬褂」堂而皇之的穿在身上,一般接受賞賜之後,臣子還要特意擺設香案,將皇帝御賜的「黃馬褂」供奉起來;一件「黃馬褂」尚且如此,作為一個小小的四品文官就更不可能,也不敢在死後穿著「龍袍」下葬了。如果這具遺骸僅是服飾的不合理也就罷了,關鍵是這位「黃黜吾」雖說身上穿的是清代官服,但頭上卻明顯有「髮髻」;這在清代也是不可能的,對歷史了解的朋友都知道一句話「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這是清代的統治鐵律,時人如果將頭髮挽成「髮髻」,那就等同於「造反」,就是真有「韋小寶」他也不敢這麼做。
這次的考古研究算是徹底走進了「死胡同」。雖說專家否定了「黃黜吾」就是「韋小寶」的可能,但其真實身份還是未能解開;不過「考古」就是要有對歷史負責的嚴謹態度,這裡也為專家的「較真兒」精神豎起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