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在鼠年成為熱門話題,但是,到底什麼動物才是真正的老鼠呢?
動物學概念中,「老鼠」泛指所有哺乳綱齧齒目的動物,凡是屬於這個目的成員都可視為廣義的老鼠。據2005年的權威統計,世界齧齒目動物共有33科481屬2277種(包括一些在近百年來滅絕的種類)。截至2006年6月,現生齧齒目動物為2269種,其中1992~2006年間就發現了156個新種,平均每年有近10個新種被發現和命名。毫無疑問,齧齒目,無論在種類還是個體數量上都穩坐哺乳動物類群頭把交椅,是獸類的第一大目,所有齧齒目動物佔據了哺乳動物種數的2/5強。這一大家族包括我們比較熟悉的家鼠、田鼠、松鼠、旱獺、鼯鼠(飛鼠)、黃鼠、河狸、跳鼠、豪豬、豚鼠、水豚等等。更廣義的齧齒動物還包括兔子,即兔形目,現生兩個科(鼠兔科和兔科)。
「老鼠」的狹義概念是指倉鼠科和鼠科的動物。鼠科是該目最大的一個科,也是哺乳動物中最大的一個科,有150屬730種;倉鼠科則是第二大科,有130屬681種。這兩個科的種類全部加起來,佔整個齧齒目的3/5強。我們常見的老鼠就是這兩個科的種類,倉鼠科代表如去年夏季大鬧洞庭湖的東方田鼠、草原害鼠布氏田鼠,以及黑線倉鼠、大倉鼠、棕色田鼠、狹顱田鼠……鼠科的代表種類也很多,有些種類與人類伴生,如褐家鼠(亦稱大家鼠、黑家鼠)、黃胸鼠(俗名長尾吊)、黃毛鼠、小家鼠、黑線姬鼠、社鼠、針毛鼠、長爪沙鼠……我們常說的田鼠和家鼠,其實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大類群。褐家鼠和小家鼠幾乎是遍布全球的兩大物種,其數量遠遠超過人口,以上百億隻計。由於家鼠與人類關係最密切,因此生肖鼠的原型應該是褐家鼠或小家鼠。
在大家的腦海裡,說起老鼠也許會浮想聯翩,但是「鼠形」似乎是個定式。體型小巧,顏色灰黑,尖嘴悚腮,耳朵小而略尖或鈍圓,有一條細而長的尾巴。即使沒有尾巴或者尾巴奇短,但人們仍然會以為那是「老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鼠兔,本屬於兔形目鼠兔科,它們是長得像老鼠的兔子。因此,很多人也將它們稱為老鼠;而且很多牧場和草原滅鼠害經常消滅的也是鼠兔而非真正的老鼠。自然界就是這樣戲弄人,長得像老鼠的動物的確繁多。在千百萬年的演化過程中,由於趨同進化的結果——在類似環境下儘管在親緣關係和地理分布上相去甚遠,但是它們在身體結構、形態和功能方面卻趨於近似,以適應相同或相近的環境,這也很容易解釋為什麼世界上有那麼多「鼠形」動物了。外形酷似老鼠的類群還有有袋類的負鼠目(92種)、鼩負鼠目(6種)、智魯負鼠目(1種)、袋鼴目(2種)、袋鼬目和袋狸目的多數種類、袋鼠目的部分種類,以及非洲鼩目(52種)、象鼩目(15種)、樹鼩目(20種,它們長得更像松鼠)、鼩形目(417種)。總而言之,這些鼠形動物都不是分類學意義上的老鼠,也就不是真正的老鼠。
除了具有典型老鼠形象外,很多動物名字中帶個鼠字,或者偏旁是「鼠」,但它們也不是真正的老鼠。鼴鼠可謂家喻戶曉,但它們隸屬於鼩形目鼴科(鼩形目曾與蝟形目合為食蟲目),雖然它們沒有像家鼠那麼長的尾巴,但是由於體色黑色或暗色而且外形宛若一隻肥老鼠而被誤作老鼠。在《西遊記》中用黃沙吹得孫悟空眼瞎的妖精黃風怪最終被小須彌山的靈吉菩薩降住,他跟孫大聖解釋道:這是靈山腳下得道的老鼠,因為偷吃琉璃盞內的清油,怕金剛捉拿問罪,跑到黃風嶺興妖作怪。後來現出原形,是只「黃毛貂鼠」。其實這隻貂鼠或黃鼠,不是老鼠,在自然界的原型是黃鼠狼,學名黃鼬,屬於食肉目鼬科。古代,很多人將黃鼬稱之為黃鼠或貂鼠,而且對貂和鼬不分(儘管都屬於鼬科)。另外,從黃風怪放臭屁而逃之夭夭這一特性看,是為黃鼬理當無誤。現在,仍然有人將黃鼬稱為黃鼠;黃鼬的近親伶鼬則稱之為銀鼠。需要指出的是,齧齒目松鼠科有一個美洲黃鼠屬或簡稱為黃鼠屬,它們則是真正叫鼠的老鼠。有人將食肉目鼬科的水獺,稱為水獺鼠也是誤稱,也可能是與河狸鼠搞混了。名字中出現鼠字的還有袋鼠,但它們屬於大洋洲的有袋類,屬袋鼠目。蝙蝠俗名「鹽老鼠」、「飛鼠」,相傳老鼠吃鹽吃多了,變成了晚上出來活動、會飛翔的蝙蝠。事實上,蝙蝠屬於翼手目,與齧齒目動物的親緣關係差得很遠。
寵物市場上的老鼠名字更加混亂。本來屬於老鼠的動物卻不叫老鼠的名字,諸如荷蘭豬實際上是豚鼠,金絲熊其實是倉鼠,龍貓指的是毛絲鼠。此外,旱獺、豪豬、河狸等等,它們也是地道的齧齒動物,而不是獺、豬或者狸。還有有的寵物明明不是老鼠,卻當老鼠出售。例如現在身價很高的大洋洲有袋類蜜袋鼯,雖然它們也被稱為「鼯」或「小飛鼠」,卻不是鼯鼠。
總之,齧齒動物是哺乳動物中種類和個體數量最多、適應性最強、分布最廣、演化最成功、與人類關係也最為密切的一大動物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