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你想仔細觀察一片樹葉的內部結構,最好使用( )A.平面鏡 B.凹透鏡 C.放大鏡 D.顯微鏡2.李明在用顯微鏡觀察上皮組織細胞時,通過調節,被觀察的物體已經處在視野的中央了,但像太小,觀察不清楚,這時他應該( )2016年11月14日夜空出現的「超級月亮」如圖所示。下列對「超級月亮」的解釋,你認為比較合理的是( )5.一種光學顯微鏡如圖所示,其中目鏡和物鏡都是由 製成的,在光線較弱的情況下,反光鏡可以選用 (選填「平面鏡」或「凹面鏡」)。 ★6.某同學用顯微鏡觀察水中微生物,圖甲中箭頭表示顯微鏡視野中微生物遊走方向,為了不使該微生物從視野中消失,則載玻片移動的方向是圖乙中的 方向。 右圖是一種光學儀器的原理圖,圖中L1是物鏡,L2是目鏡。這種儀器是 (選填「望遠鏡」或「顯微鏡」),目鏡的作用相當於 (選填 (1)應使箭頭、小水滴、凸透鏡在同一 上,且始終保持凸透鏡是水平的,眼睛離凸透鏡不要太近。 (2)圖中的小水滴相當於 (選填「物」或「目」)鏡,透過小水滴應該能看到一個 、 的箭頭,如果箭頭離小水滴的距離為1.6 cm,則小水滴的焦距最好在 範圍內。 (3)如果要看到箭頭更大的像,應把凸透鏡略微向 (選填「上」或「下」)移動。 1.D 解析: 平面鏡成等大的虛像,不起放大作用;凹透鏡不能將物體放大;放大鏡其實就是一個凸透鏡,放大倍數也是有限的;顯微鏡的物鏡使物體成一放大的實像,然後用目鏡把這個實像再放大,這樣就能放大很多倍,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結構了。故D正確。2.B 解析: 物鏡所成的像要變大,就應該靠近物體一些,這時像距會增大,像離目鏡的距離就會減小,所以目鏡應遠離物鏡一些。3.B 解析: 超級月亮是指月亮距離地球最近的狀態,此時,月亮圍繞地球轉動,到達離地球最近的地方,距離我們最近,使視角增大,所以我們看到的月亮好像比平時的增大了。實際上月亮本身的大小不變。4.D 解析: 宇宙中擁有數十億個星系,銀河系只是其中的一個星系,太陽系是銀河系中幾千億顆恆星中的一員。宇宙的特點有物質性和運動性,宇宙中的天體可根據運動組合關係組成各種天體系統,它們的運動是有規律可循的,如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圍繞恆星太陽運動,月球圍繞地球運動。天體系統是有層次的,地月系屬於太陽系,太陽系屬於銀河系,銀河系又屬於總星系。5.解析: 物鏡相當於投影儀,成倒立、放大的實像。目鏡相當於放大鏡,把剛才的實像再次放大,所以目鏡和物鏡都相當於凸透鏡;當光線較暗時,依靠凹面鏡反射更多的光線,使物體更亮,像更清晰。6.解析: 本題考查顯微鏡成像時像隨物體移動的變化規律:由於物體經物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所以像的移動方向與物體的移動方向也正好相反。因此應把載玻片向D方向移動。7.解析: 由題圖可見,遠處的物體先通過物鏡,物體成一倒立、縮小的實像,然後用目鏡把這個實像再放大(正立、放大的虛像),就能看清很遠處的物體了,這就是望遠鏡的原理,目鏡相當於一個放大鏡。8.解析: 要使小箭頭能通過小水滴和放大鏡成兩次像,三者必須在同一直線上;由於小水滴靠近被觀察物體,故小水滴相當於顯微鏡的物鏡,又由於小箭頭在它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所以通過它成倒立、放大的實像;因為2f>u=1.6cm>f,所以1.6cm>f>0.8cm;凸透鏡成虛像時,物距變大,像變大,要看到更大的像,目鏡應遠離小水滴,向上適當移動。
免責聲明:本文所有圖文、音視頻均來自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除非無法確認,我們都會標明作者及出處,如有侵權煩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並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