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奴,狗奴是網友發明的一種戲謔稱謂,也從側面反映了動物在人們心裡的地位。但有一種動物從地球上消逝了幾千萬年,形象卻在我們生活中輕易可見,粉絲更是遍布全球,它們就是恐龍。
研究恐龍僅僅是為了滿足我們的好奇心嗎?其實不然。恐龍化石是地球歷史檔案的組成部分,是沉積地層史的真實記錄,也是人類開啟地球迷宮的一把鑰匙。已經消逝的恐龍依然對我們有很大的科學價值。
恐龍中的霸主——霸王龍
除了科學上的價值,恐龍更被創作者當做文學藝術中的靈感或角色。好萊塢電影《侏羅紀公園》系列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而最新續集《侏羅紀世界2》全球票房高達13.09億,成為2018年全球電影票房第三名。
《侏羅紀世界2》男主角克裡斯·帕拉特
電影故事依然發生在小島上的主題公園——侏羅紀世界裡,我們的主人這次要火山爆發前拯救出島上的恐龍,同時破壞公園運營者的陰謀。搬運恐龍似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原因就在於恐龍那龐大的身形。恐龍究竟長到多大呢?目前宣稱是世界最大恐龍的,是近年在阿根廷發現的一隻恐龍化石。它體長推測在50米左右,非常驚人。
阿根廷恐龍化石
恐龍為什麼擁有如此巨大的體格呢?知名科普作家邢立達告訴我們,首先食肉恐龍和食草恐龍之間的生存競賽,會造就恐龍個體進化得更大。要想獵食更大的食草恐龍,食肉恐龍必須有差不多的體格,反之也是一樣道理。
食肉牛龍與中國角龍的廝殺
其次遠古大陸的生態環境跟現在不同,更適合植物生長,給恐龍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最後恐龍屬於爬行動物,它們具有終身生長的本領。這種巨大的動物我們現在已經無法親眼目睹了。恐龍的體形大小各異,有些小恐龍甚至能成為人類的寵物,就像電影中的迅猛龍布魯那樣。
電影主人公餵養迅猛龍
此外還有吃植物的鸚鵡嘴龍也是專家推薦的寵物好選擇。
博物館裡的鸚鵡嘴龍復原模型
但是能否像電影中設定的那樣,克隆出一隻恐龍呢?
答案是目前沒有可能。克隆技術自20世紀90年代起就已經存在,首先從個體身上採集一個細胞用來克隆,提取出包含其DNA的細胞核。然後採集一個卵子或卵母細胞,並除去細胞核,將要克隆的細胞的細胞核注入到空的卵細胞中,由此產生的受精卵開始被植入代孕媽媽的子宮進行發育。
科學家在實驗室裡改變細胞命運
其中關鍵的DNA是一種化學元素,經過長久的年代,已經降解了。而且另一個必備要素卵母細胞也沒有途徑再次獲得。因此侏羅紀世界僅僅是一個電影幻想罷了。雖然無法實現再造恐龍的夢想,但是依靠電影視覺科技,創作者營造了同樣震撼的感官體驗。
電腦特效製作出的外星怪獸
而且隨著全息電影技術的成熟,不久的將來,電影工作者有能力給我們帶來完全立體的恐龍形象,讓我們每個人都能身臨其境地去感受那個逝去的世界。
科幻地帶
《恐龍來了》
播出時間:11月3日 12:39
監製 / 閆東 主編 /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田楚韻 師濤 李牧宸(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