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自然界中的許多動物都擁有致命的毒素,有的是為了幫助自己更好地捕殺獵物,有的則是用來當做保護自身的武器。而當談到誰才是世界上最毒的動物時,一定會有人提到箭毒蛙這個物種。
曾經北京海關就截獲過這麼一批號稱毒性最強的走私箭毒蛙,還被報導上了新聞。
新聞截圖
由於新聞的傳播力度很大,箭毒蛙這個物種便一度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毒的動物,號稱「1克毒素就能殺死1.5萬人」。
箭毒蛙
實際上,箭毒蛙的毒性遠沒有傳聞中吹噓的這麼可怕,而且它本身其實是沒有毒的。
許多人也許會感到驚訝,這種蛙類名字都叫&34;了,怎麼可能會沒有毒?
其實「箭毒蛙」名字的由來,是因為早期的一些土著人民在野外抓到箭毒蛙後,利用箭毒蛙背部分泌的毒素來塗抹在「箭頭」上,以此作為一種「毒箭」用來當做捕獵的武器,所以才由此得名「箭毒蛙」。
最重要的是!箭毒蛙背部分泌的這些毒素並不是箭毒蛙自身所含的毒素!
箭毒蛙科一共有一百多個物種,它們的體色鮮豔多彩,常伴隨紅、黃、橙、藍等多種豔麗的警戒色。它們之間的毒性差異很大,其中大部分的箭毒蛙物種毒性都很弱,僅僅只有少部分的毒素比較強。
箭毒蛙雖然背部上有毒素分泌,但它自己本身確實是沒有毒的。
因為箭毒蛙本來就不具備合成毒素的能力,所以根本不會自身產生毒素。
它背部分泌的毒素都是從野外有毒的食物裡獲取的。也就是當箭毒蛙在野外捕獲一些有毒的昆蟲、蜘蛛或者螞蟻等,隨後這些被它吃下的有毒生物的毒素,就會從箭毒蛙的背部皮膚腺上排出去,這就形成了這麼一個「毒鎧甲」。
而那些「毒鎧甲」上毒素的毒性強弱,則是取決於這隻箭毒蛙到底吃了多少有毒生物來決定的。
吃得越多,毒素就會越大。如果在長期不吃有毒生物的情況下,箭毒蛙表皮的毒素就會消失。
科學家們就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將野外的箭毒蛙進行人工養殖後,發現箭毒蛙表皮的毒素在6個月內一直慢慢的減弱,直到消失。
所以,與其說箭毒蛙自身含有劇毒,不如說它只是毒素的「搬運工」罷了。
也許說完這些,還是有些人不服——「你只是說它自身不生產毒素,但是如果它吃了很多有毒生物,那麼身上的1克毒素到底能不能殺死1.5萬人?」
首先,一隻箭毒蛙的大小僅僅只有2釐米左右,相當於一枚硬幣這麼大。可想而知一隻箭毒蛙的表皮根本很難擁有1克含量的毒素。而之前也說了箭毒蛙的這些毒素的毒性強弱各不相同,所以根本沒辦法混合採集毒素來測試它的毒性。
其次,我們一般說「某種有毒生物的1克毒液能殺死多少人」的這種說法,都是根據實驗小鼠的半致死量(LD50)來推算的。而這個數據只能作為參考,不能代表它真正意義上能毒死多少人。
而且箭毒蛙體外的這些毒素其實都是一些有毒的生物鹼,這種生物鹼毒素只有透過傷口進入體內的血液循環系統才會起到中毒的作用,直接用沒事的皮膚去接觸是不會中毒的。況且箭毒蛙的毒素本身就是用來防身的,並不會用來主動攻擊。
最關鍵的是,箭毒蛙在一些地區,還是一種受人喜愛的「寵物蛙」。
因為箭毒蛙的外表豔麗,有著很高的觀賞價值。而且它在人工養殖的條件下,其實就是一種好看的「無毒蛙」而已。所以就有許多的人追捧這種寵物。
因此在歐洲和美國的一些地區還有合格的箭毒蛙養殖場。只過不這種蛙類對自身生存的環境要求很高,你甚至需要為它特意打造一個&34;,飼養的難度很大。
綜上所述,那些傳聞說「箭毒蛙1克毒素就能殺死1.5萬人」的說法就完全是無稽之談罷了。
文|裡昂裡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