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生命科學》報導,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當然不少奇蹟是否屬實,尚有疑問。今年在科學研究方面同樣出現了不少奇聞,但它們是建立的科學證據的基礎上,雖然仍會有人提出不同看法,但可信度顯然很高。下面是《生命科學》評出的2006年世界十大科學奇聞:
鯨魚用「方言」說話
今年公開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鯨魚的交流語言比人們原以為得更加完善豐富。鯨魚的聲音指令廣泛,例如呼喚他們年幼的孩子、尋求可能的配偶,甚至表達情感,都有不同的表達方式。研究人員已經識別出了駝背鯨的622種社交聲音,他們的報告在夏威夷召開的美國聲學學會和日本聲學學會聯席會議上公開。
鯨魚的社交聲音短暫,並不是一個模式,與它們的冗長、複雜的「歌聲」截然不同。這項研究為鯨魚會用比人們預想的更有意義的語言發達自己增加了證據。昆士蘭大學獸醫學院麗貝卡·杜洛普負責這項研究工作,她說:「我不是說這是一種語言,因為,鯨魚不會像人類一樣有規律地將聲音連在一起,就像將單詞連在一起組成句子一樣。它更像是一個簡單的詞彙。」科學家對沿著澳大利亞海岸遷徙的60隻鯨魚進行了跟蹤研究。使用靜音水聽器陣列的傳感裝置檢測音波,而後,將聽到的聲音與鯨的各種活動和背景聯繫起來。
他們識別出了622種不同的聲音,分為35種基本類型。其中包括雌性鯨發出的「沃普斯」聲音,雄性鯨發出的「斯沃普斯」聲音,魚群分開時發出的「亞普斯」聲音,以及表達生氣的高叫聲。除發聲之外,研究人員發現,鯨還會用肢體語言傳遞信息,如破水而出,用尾部拍擊海水,在水下吹泡泡等。鯨以冗長而複雜的「歌聲」出名,但是,有時,它們也會將短的聲音單元一個個吐出,而不是用唱的方式,尤其是雄性鯨想要追求配偶的時候經常會這樣。杜洛普說:「歌聲是一種高聲廣播的信號,兩隻鯨同時唱歌就一定會把聽者弄糊塗。如果它想要引起異性的注意,又不想讓它的信號被別的『歌者』給攪混,在這種情況下,它就會使用聲音單元,可能會好點。」她認為,鯨魚喜歡使用聲音表達自己的一個原因是,在水中聲音的傳播好於光的傳播,所以,對於鯨來說,視覺沒有聽覺重要。
科內爾大學生物聲學研究項目對脊美鯨進行了簡單的研究,研究組指導克裡斯多佛·克拉克表示,在研究人員正在致力於理解鯨的發聲的時候,人類也在不斷創造著更多的海洋噪音,如海運、石油和天然氣的開發,水下娛樂交通等,我們的行為經常阻礙了鯨魚的交流。他說:「很多鯨的覓食地點非常傳統,而且它們習慣沿淺海岸遷徙,現在,這些地方已經變得噪音最大,最擁塞,與一個世紀前相比,今天鯨能夠交流聽到聲音的洋區已經縮減到一個小面積而已。」
紅海分裂,未來出現第八大洲
去年9月,衣索比亞北部某地的地面突然下沉10英尺,迅速向兩側裂開,裂開的大洞足以將數頭駱駝和數隻山羊吞沒。在接下來三周時間,這個地方發生了160次地震,形成一個寬25英尺、長約0.34英裡的大裂縫。
英格蘭利茲大學地球物理學家蒂姆·賴特使用衛星雷達數據,將這一裂縫的形成過程準確地拼合起來。當非洲和阿拉伯構造板塊向兩側漂移時,兩個板塊之間的地殼會變弱。賴特說:「在地殼底部形成的巖漿會定期向下面滴,就向『熔巖燈』一樣,形成一個腔狀『氣球』,『氣球』逐漸膨脹。當這個『氣球』達到臨界壓力時,它就會爆炸。」
這種爆炸聲導致火山爆發,使熔巖源源不斷流入地下幾英裡深的35英裡長的細長氣泡之中,並迫使地面形成一個裂縫。當非洲和阿拉伯構造板塊繼續向兩側漂移時,壓力會繼續增加,直到上述整個過程再次上演。賴特說:「我們認為,最後,它將同紅海相連,海水也將源源不斷湧入。」據賴特估計,在未來100萬年左右,裂縫將繼續擴大,屆時非洲之角將從非洲大陸完全脫離,形成地球上第八大洲----東非洲。賴特說,這種地質過程始終都在發生,不過,地面裂開通常只發生在海底,那個區域人們很難看到。他說:「這是我們首次利用現代儀器直接觀察這一極其重要的地質過程。」
科學家在水上寫字
以水為媒介的顯示不是沒有,只是之前都是藉助其他輔助設施才能做到,比幻想小說中「水池中會顯出字來」的境界不知要遜色了多少。但經過日本科學家的努力,總算讓一攤水的水面產生可以清楚辨認的文字。
之前日本三井造船昭島研究所的研究員,只能每十五分鐘左右在特製的池子裡產生一個歪七扭八英文字(主要是因為計算方程式太花時間),但自從得到大阪大學內藤林教授的協助後,現在不僅可以在15秒就產生出一個字符,而且甚至還可以做出直線來。目前最有可能的應用應該是在旅館的噴水池、遊樂園之類的場所,但顯示一個字符要花去的時間還要再縮短才行。
蜘蛛交配時也「叫床」
人類並非唯一在性交期間發出歡快聲音的動物。據最新一項研究稱,雌性Physocylus globosus蜘蛛在交配時,也會發出高頻率的尖叫聲,「指示」雄性蜘蛛的下一步動作。
研究人員將雌性蜘蛛的這種尖叫聲稱為「摩擦聲」( stridulation),因為聽上去就如同皮革製品摩擦產生的吱嘎作響的聲音。在交配時,雄性蜘蛛的生殖器會插在雌性蜘蛛體內
做出有節奏的擠壓動作,此時,雌性蜘蛛便會發出這種聲音,以示「心滿意足」。
雌性蜘蛛能在體內儲存來自不同雄性蜘蛛的精子,並可以選擇幸運的雄性蜘蛛去使其卵子受精。雄性蜘蛛的擠壓動作會刺激雌性蜘蛛的情緒,從而令其精子被垂青的機率增大。研究小組成員威廉姆·埃伯哈特表示:「在交配時,經常擠壓雌性蜘蛛的雄性蜘蛛要比沒掌握這門功夫的雄性蜘蛛孕育更多後代。」埃伯哈特來自於哥斯大黎加大學,是巴拿馬史密森熱帶森林研究所的研究人員。
但是,如果用力過猛,這種擠壓動作會給雌性蜘蛛身體造成傷害。如果擠壓時間過長或過於用力,雌性蜘蛛便會發出尖叫聲,讓交配對象變換交配姿勢,或改變節奏。這項研究將在最新一期的《動物行為》雜誌上予以詳細描述。
為產生這種尖叫聲,雌性蜘蛛會用嘴部附近的須腳(腿狀的附肢)對著螯肢表面使勁摩擦。雄性蜘蛛生殖器官位於須腳底部,在交配時,它將生殖器插入雌性蜘蛛體內。須腳底部附近的肌肉在交配時會彎曲,產生節奏性很強的擠壓動作,從而令雌性蜘蛛不由自主地「叫床」。
研究人員在研究中給兩個雄性蜘蛛找了68個「處女」,這讓它們興致大發。他們發現,雄性蜘蛛擠壓的次數越多,雌性蜘蛛在交配期間尖叫的時間越長。如果雄性蜘蛛對雌性蜘蛛此前的「苦苦哀求」不加理會,仍使勁擠壓,雌性蜘蛛尖叫的頻率會更高。
研究人員還發現,始終順從雌性蜘蛛指示的雄性蜘蛛最終會孕育更多子女。據認為,擠壓動作促使雄性蜘蛛精子進入雌性蜘蛛體內更深處,更有可能令其卵子受精。埃伯哈特在接受《生活科學》雜誌採訪時表示:「雌性估計喜愛青睞那些能調動它們情緒的雄性,因此它們所生『兒子』的刺激器官也會更誘人,誘惑雌性的能力更強,從而使其卵子更容易受精。」
老鼠成為其他動物的「精子生成器」
美國科學家今年早些時候利用老鼠胚胎幹細胞首次培育出具有繁殖能力的精子,並利用其培育出老鼠胚胎。此項成果有望為繁育牲畜和其他瀕臨絕滅的動物開拓一條新道路。
美國懷特黑德生物醫學研究所科學家從雄性鼠胚胎中提取出幹細胞,並將這些幹細胞培育成精子狀細胞,再將其注入另一種老鼠的卵子中,約五分之一的卵子成功受精,並發育成胚胎。負責此項研究的喬治·戴利說,從幹細胞中培育出的精子只比普通精子少了一條尾巴,其他沒什麼區別。研究人員稱,未來可以利用老鼠或其他實驗室動物培育牲畜和其他瀕臨滅絕的動物的精子。
黃貂魚刺死「鱷魚捕手」
澳大利亞著名野生動物保護者、響譽全球的「鱷魚捕手」史蒂夫·艾爾文9月4日在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大堡礁附近拍攝一部紀錄片時,被一條黃貂魚的尾棘刺中胸部,中毒身亡,年僅44歲。警方在對此事調查後稱,史蒂夫死於一次極為罕見的意外事故。警方發言人稱:「我們目前還不宜公布詳細情況,但肯定不會有驚人之處,因為每個人都知道他是如何身亡的。」
史蒂夫·艾爾文因主持美國探索頻道《鱷魚捕手》等動物題材專題片而聲名遠播。全世界有兩億多人收看過他的節目。在許多人眼中,他是一位英雄,一位傳奇式的人物。作為當今最著名的動物探險節目主持人,艾爾文以他驚世駭俗的大無畏精神,多次近距離接觸和拍攝了這個星球上幾乎所有兇猛與劇毒的動物。艾爾文被動物襲擊不下數十次,每次都能化險為夷,但沒想到這一次卻栽在一條黃貂魚手下。
艾爾文的朋友、製片人約翰·斯坦頓(John Stainton)當時在一個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公布艾爾文遇襲的錄像還為時尚早。他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說:「按照我的意思,錄像帶應該被銷毀。從警方最後公布它的那一刻後,它就別想再重見天日。永遠別想!我確實看過,但我不想再看第二次。」斯坦頓說,錄像顯示,艾爾文拔下魚刺之後便陷入昏迷。斯坦頓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看到這一幕真的很痛心,因為這其實就是一個人的垂死掙扎。」
陰莖移植失敗
在廣州成功完成世界首例異體陰莖移植的中國男子因其妻子拒絕其新「命根」導致嚴重心理問題,被迫忍痛割掉新接上的陰莖。據了解,該男子現年44歲,是一名身體健壯的廣東男性,已育有3個孩子。一年前,他遭遇一次重大車禍,後雖保住性命,但陰莖卻齊根斷掉,並且不知下落,只剩下0.4英寸長的殘端。此後,他的生活變得困難重重,由於尿道口嚴重萎縮,致使他無法站立排尿;另外,生殖器頻繁排出分泌物,造成尿路反覆感染。在飽受生理和心理的雙重痛苦之下,他決定再造陰莖,並很快找到了合適的供體進行手術。
經過多方尋找,一名23歲的腦死亡患者成為較為理想的陰莖供者。廣州軍區廣州總醫院為患者進行移植手術,花了15小時才完成手術。手術後第十天,患者的血液緩緩流入新植入的陰莖內,蒼白的陰莖開始充血、紅潤、勃起,身體沒有出現排異反應,此男子也能站立排尿了。醫生表示手術非常成功,引起全球的廣泛關注。可是,在《歐洲泌尿學》雜誌上,醫生們報導說他們因他妻子難以接受這一器官導致嚴重心理問題而不得不把它割掉了。
廣州總醫院泌尿外科主任胡衛列參與了這一手術,他寫道:「此器官站立時排尿順暢,10天後,導尿管就拔了。」醫生們先前也做過一些陰莖重建手術,但他們認為這次是首例異體陰莖成功的移植手術。
科學家研製「隱身鬥篷」
英國科學家正在研究一種神奇的隱身裝置,理論表明:一旦將物體放入此裝置裡面,它將不會被肉眼看到。正如所假設的一樣,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和美國杜克大學在此試驗上取得了革命性的進展。他們的一篇關於「隱身器」的理論研究報告發表在《科學快訊》報上。
研究人員計劃研究出一種特殊的、包裹在物體外面的新材料。這種材料能使光線均勻柔和地「塗」在物體表層,而不是直接照到物體上。人的肉眼是感受不到如此微弱的光線的,就好像物體不存在一樣。「就好像電影《哈裡波特》中的魔法,物體在被這種材料『罩住』後,沒有人能夠看見它,就好像不在同一個時空一樣,這一情景即將為人類所實現。」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物理系教授,同時也是該研究報告的主編約翰·彭德裡如是說。來自杜克大學的同行目前正在努力開發這種名為「超穎物質」的特殊材料。這種材料將收集光線,達到隱形的效果。據了解,首臺「隱身器」的體積將非常小,寬度僅為一毫米。
「鋼蹦兒」沒有銅臭味
當我們在觸摸過鐵器後,如鐵製工具、鐵藝器皿、鐵質欄杆或金屬硬幣,仔細聞一下我們的手,都會發現手中有一種特殊的「金屬」味。難道金屬真能夠發出氣味嗎?科學家戴特馬爾·格林德曼說:「與皮膚接觸後發出的金屬味道,說的不雅一些,其實就是人類的體臭。我們感覺自己聞到的是金屬的味道其實只是一種錯覺。」
他與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德國萊比錫大學和萊比錫環境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合作,已經捕捉到能引起這種氣味的分子。他們將手與精煉鐵或包含雙重正電荷的金屬離子溶液接觸,對此進行了7次測試,很快發現了這種有點黴味的所謂「金屬氣味」。相反,相同情況下,含有三重負離子的金屬溶液並沒引起相同的氣味的產生。
研究人員對從測試物體的表面收集的氣體樣本進行測試,發現了一些具有「金屬氣味」特徵的不同的有機化合物。這種氣味的主要成分被稱作1-octen-2-one,即使在高度稀釋的情況下,它也能發出與黴味一樣的金屬味道。這種氣味分子的前體是脂肪過氧化物,當皮膚上的油脂被某些酶或通過其他方法(例如,在紫外線照射下)氧化時,就會產生脂肪過氧化物。隨後這些脂肪過氧化物又被雙重金屬負離子分解,從而產生三重金屬負離子。當接觸鐵質物體時,皮膚排的汗液腐蝕金屬,從而形成必要的雙重金屬負離子。
摩擦皮膚也能產生類似的「金屬氣味」,而且它們發出的氣味分子相同。因為血液中也含有鐵原子。格林德曼說:「人類能『聞到』金屬的氣味,其實是他們聞到了自己血液的氣味。這也是早期人類能追蹤到受傷的獵物或部落成員的原因。」基於這項新發現,醫學研究人員應該對皮膚、血液和組織作進一步金屬檢測,以便作為個人體臭、氧化應激和疾病的標誌,來鑑別揮發出的氣味分子的特殊「特點」。
根據這項新發現,研究人員還能辨別其他金屬類型的氣味特徵:包含碳、磷的鑄鐵和鋼鐵暴露在酸性物質中,就會發出大蒜一樣的「金屬氣味」。直到現在,冶金家都把這歸咎於磷化氫氣體。然而,在可呼吸的濃度內,純淨磷化氫(也是大家所知道的殺蟲劑)基本上是無味的。其實引起這種氣味的真正元兇是有機膦化合物(organophosphine),尤其是那些在眾多發出濃烈氣味的化合物中,支持甲基磷化物和二甲基磷的物質。它們的結構很像磷化氫分子,其中的1-2個氫原子被甲基取代。
亞馬遜河曾經向西流
即使是最穩定的地貌也會在長期的地質年代中發生乾坤大逆轉,就像世界第一大河亞馬遜河就在時間的長河中悄無聲息地改變了流向。一項最新研究顯示,幾百萬年前,亞馬遜河是向西流的,如今的亞馬遜河卻是向東流,湧入大西洋的懷抱。
這個跨越整個南美大陸的流向反轉,其證據來自於一種名為鋯石的礦物質,它細小、黑暗,實際上可以稱得上是種永不磨滅的物質,鋯石在亞馬遜盆地的砂巖中循環往復、永不停歇。地質學家拉塞爾·邁普斯是位於教堂山的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博士學位應考生,他說:「我們利用古代砂石中的鋯石來重構當年的大陸地貌,以此來解釋逆流是怎樣發生的。」通常,早已化為塵埃的古代山系依然會留下鋯石作為曾經巍然挺立的見證物。
地質學家能夠有此發現還要歸功於最新的檢測技術,研究人員用少量鈾和鉛的同位素檢測礦物年代時意外發現了鋯石的身影。同位素揭示了鋯石從熔巖變為固體之後經歷了多少歲月。發現鋯石之後,邁普斯和他那些來自美國、巴西的同事們發現亞馬遜河流域的礦物質並非來自相對年輕的安第斯山脈。相反,它們的出身更為久遠,大概在13億到21億年之前就有這些礦物質的存在。在大西洋出現之前,南美洲東部某些山脈還與非洲大陸緊密相連,這顯然意味著鋯石就來自於那些早已被侵蝕而不見蹤跡的古代山脈。研究人員總結說,鋯石是在此區域的西部被發現的,因此亞馬遜河曾流經此方向,向西入海。邁普斯說:「我們在亞馬遜河中發現這些巖石時就猜到了這個結果,但當我拿到確切的數據分析報告之後,我真的是非常高興。」
再從遠古時代往前推進,大概6500萬年前,安第斯山脈開始緩緩地從南美洲的西部邊緣地帶升起,阻隔了亞馬遜河流向太平洋的道路,迫使其改道向東。今天發現的鋯石都是南美洲-非洲山脈的遺物。邁普斯計劃在費城舉行的美洲地質協會大會上詳細介紹此次重大發現。
愛達荷州立大學的地質學家保羅·林克博士說:「要是沒有新技術工具你可能還說不清這項發現。」他所提到的新技術就是指提煉出精度極高的鋯石單片層,然後用同位素原子測量其年代。林克博士在此次發現之前就致力於研究北美洲類似的河道逆流現象。他說:「我認為這說明當這個新工具被研發出來時,突然間你就能得出一些有趣的結論,你可以指出原先這條河是怎樣流淌的。」換句話說,這也就可以揭示出這個世界曾經是多麼不同。邁普斯最後表示,即使是如此巨大的長河在漫長的地球年代中也是那麼短暫、那麼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