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11日海南積雨雲時間序列動畫

在中國海南島住上一段時間,很有可能目睹一次電閃雷鳴的雷暴。海南和鄰近的廣東省的雲地閃電(地閃)是中國的最高發地區,與閃電相關的傷亡也最多。
頻繁產生的這種惡劣天氣的雲——積雨雲經常在下午生成。本文題圖是NASA阿卡衛星上的中解析度成像光譜儀(MODIS)於2020年5月11日中國標準時間下午2點(世界時間6:00)拍攝的。根據日本的向日葵-8衛星觀測數據的時間序列動畫顯示了那天的雲層生成過程。
「這絕對是積雨雲,」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氣象學教授保羅馬科斯基(Paul Markowski)說:「而且位於該島中央最高的地域。」
該島的中南部是大山,海拔高度在1800米以上,向島的東北是平原。這種崎嶇的地勢產生了地形抬升——當空氣穿過平原遇到高山時,就被迫向上升。因此,當潮溼的海風從低處向高空上升時,空氣變冷並濃縮成雲團。
這種地形加強了對流。不過,即使海島是完全平坦的,積雨雲仍然會發育形成,因為氣團的碰撞也迫使空氣上升。從早晨開始,太陽迅速使大地變得火熱起來,加熱了其上的空氣。變暖的空氣上升,留下一個低壓槽。海面上高壓區域的空氣流入填充這個空間,產生了被稱為「海風」的向岸風。
當南海上空的涼爽、潮溼的空氣向島內運動時,可能沿海風前鋒與暖空氣碰撞。涼爽的空氣迫使低密度的溫暖空氣迅速上升,產生垂直向上升的雲團。而在從島的兩側來的海風最終碰撞的區域,對流可能特別強烈。
整個過程需要時間,這就解釋了為什麼風暴雲常常在下午發育形成。例如,5月10日下午也有相似的雲團。相比之下,從5月10日和5月11日的上午都顯得晴朗無雲。(海豆芽譯自5月27日地球觀測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