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春寒料峭,寒風擋不住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青年志願者們的熱情,30多人的志願者隊伍像往常一樣頭戴小紅帽出現在珞湖社區。他們有的手提打氣筒為騎自行車的打氣,有的揮動掃帚清掃小區道路兩側的垃圾,有的脫下外套挽起袖子,幫助社區居委會搬移辦公桌。
這次志願者社區服務活動,只是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多年來踐行雷鋒精神的一個縮影。自1988年3月原武漢水利水電學院熱動系成立「學雷鋒小組」以來,二十四個春夏秋冬,70後、80後、90後,一批批大學生志願服務成為校園和社區一道獨特的風景,雷鋒精神也升華為校園裡永不褪色的精神坐標。
一個打氣筒成為志願服務品牌
梁瀟是動力與機械學院一名普通的90後志願者,早上八點半,他們剛在珞湖社區門口擺好「打氣筒」宣傳板,就有一位大爺推車過來。梁瀟提著打氣筒和兩位志願者面帶微笑迎上去,一人從老人手裡接過車扶穩,另一位蹲下身安裝氣嘴,梁瀟邊打氣邊捏車胎,以防氣打得太足。「小夥子快畢業了吧,謝謝你們!」老人笑著上車走了。
梁瀟在這個打氣筒服務點幹了三年,已成為居民眼裡的熟面孔,三年裡經他手換過的打氣筒就有3個。梁瀟告訴記者,他們曾多次在工學部宿舍逐層逐戶「掃樓」收集廢品,用所得收入更換打氣筒,添置自行車用氣門芯和一些簡單的修車工具。
自1988年3月「學雷鋒小組」成立以來,「打氣筒」志願服務已堅持了24年。24年間,歷經了合校和院系調整,志願者們走了一茬又一茬,正所謂「流水的兵」,但學雷鋒的傳統則如「滴水穿石」,「一個打氣筒的故事」也在校園裡傳為佳話。千百位如梁瀟一樣身穿志願者隊服的「小紅帽」從「紅馬甲」志願者前輩手中接過「熱動學雷鋒小組,熱心為您服務」的大旗,讓「打氣筒」成為動力與機械學院的志願服務品牌。
「長大了,我也要當小紅帽」
寒暑易節,當年的「打氣筒」學雷鋒小組已發展成動力與機械學院青年志願者協會,目前全院註冊志願者達到1082人,佔學生人數的48.8%。逐步壯大的志願者隊伍為學雷鋒大軍注入了新鮮血液,也使志願服務的主題形式更加靈活多樣。
陸於璇即將從能源動力系畢業,關愛農民工子弟志願服務讓她記憶猶新。大二時,每周末,她都會乘公交或步行前往東湖小學為3個孩子進行「愛心家教」。雖然只是簡單的小學語數外課程,陸於璇每周五都會在網上查閱資料精心準備,輔導時也認真記下每個孩子的長短板,有的放矢幫他們查缺補漏。家教之餘,她手把手教孩子們投籃練習,陪他們做「扮鬼臉」遊戲,牽著孩子們去武大觀賞櫻花,在兒童節還送上可愛的小禮物。她和志願者們還建立了「東小一片天」的QQ群,與家長和學生保持良好的溝通。
後來,陸於璇成為上海世博會志願者,暫時告別愛心家教的服務崗位,「於璇姐姐,長大了,我也要當小紅帽」,離開東湖小學時,孩子們的話讓她深深感受到愛心接力的溫暖。據了解,2008年以來,志願者來到農民工子弟就學為主的東湖小學開展愛心家教已有四年,每學期都有20餘名志願者利用周末時間奔赴東湖小學進行愛心輔導。
在動力與機械學院青年志願者協會服務六年的碩士生餘亮告訴記者,關愛社區空巢老人也是志願者長期堅持的服務項目。2005年,志願者開始照顧珞湖社區的胡瑞祥老人,愛心接力堅持了六年,直到去年11月老人去世。老人在社區裡有一塊菜地,志願者們幫忙春種秋收,鋤草施肥。他們還經常帶去水果、食用油等生活用品,陪老人聊天、打掃衛生。像胡瑞祥這樣受惠於志願服務的老人不在少數,現有23個組對口服務23個空巢老人服務。去年9月,珞湖社區志願服務基地掛牌成立,每學期都有多批志願者深入社區,開展親情陪護、心理慰問、衛生清潔、戶外運動等活動。
在堅持和發展中留住雷鋒
2010年7月,「武漢大學學生志願服務工作特色基地」落戶動力與機械學院,學雷鋒活動在一個嶄新的平臺煥發出青春。同時建立志願服務工作特色基地網站,擔負起志願服務信息發布、服務宣傳、志願者交流等多種功能。。
曾遠赴尼泊爾參與志願者服務的董晟璇告訴記者,除了在特色基地網站獲取志願者服務信息和在線交流以外,學院的志願者培訓學校也使她受益匪淺。培訓課堂上,每一張震撼人心的殘障兒童照片,每一個感人至深的志願者事跡,每一部雷鋒電影,每一首廣為傳唱的雷鋒歌曲,都讓董晟璇的心離雷鋒近一點,再近一點。380位志願者從培訓學校順利畢業,融入志願者服務的洪流中。
志願者團隊和項目確保了學雷鋒志願服務得以傳承和發展。每隔4年,學院新老交替滾動招收項目組成員,確保有一個穩定的項目團隊,開展接力服務,志願服務活動項目不斷擴展。學院現已建立志願服務總隊及學雷鋒、節能減排、關愛農民工子女等6支小分隊志願者常備隊伍,「打氣筒」等優勢項目繼續堅持,具有時代特色的新項目不斷增加,關愛農民工子女、情系計生家庭、關愛空巢老人、關愛殘疾兒童等志願服務項目多達20個。志願者們還學以致用,將志願服務與專業背景相結合,將服務項目拓展到家電檢修、電腦維修諮詢等,並利用所學之長在江岸區整治油煙汙染等活動中做好志願者服務工作。
學院黨委副書記郭新立是70後,當年讀大學時雖不同系,也深受影響。在他看來,從紅馬甲到紅袖章,再到志願T恤和小紅帽,「學雷鋒小組」24年來變的是形式,不變的是對雷鋒精神的薪火相傳——在堅持和發展中不斷賦予其時代內涵,用行動留住雷鋒,雷鋒精神與時代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