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稅管員?!
近日,海口市稅務局發布公告取消稅管員固定管戶關係,改為「隨機分配」,也就是我們通俗說的對事不對人。事實上,這並不是首例取消稅管員的案例!早在2017年就有網友針對取消稅管員給企業帶來的不便在知乎發帖:
目前針對取消稅管員「管戶」制度,很多企業有一套自己行之有效的應對方案,仁仁將相關方案整理好了,會計人趕緊收藏!
1
取消稅管員固定管戶
是什麼意思?
近日,海口市稅務局發布公告取消稅管員固定管戶關係。
如何理解文件內容?劃重點!
1、海口市取消稅管員固定管戶
海口市稅務局自2020年9月開始取消稅管員固定管戶的關係,由「管戶」向著「管事」轉變。
在此之前,稅管員固定管理一定稅源戶的工作,負責的內容相對雜亂,管理方式修改後,基層稅源管理部門的工作事項被分為四大類:
(1)基礎管理
(2)複雜事項
(3)欠稅追繳
(4)風險應對
納稅人遇到這四大類問題,將由不同的團隊負責,分工更細,效率更高。
2、取消稅管員後,各證明資料、報表查詢事項去哪辦理?
開具納稅證明、無違規違章證明等各類稅務事項證明,出具抄報稅情況說明,修改或增加稅費種,納稅人報表查詢,違法違規處理、處罰,流程辦理情況查詢等6項業務由辦稅服務廳 「一站式」辦理。
3、取消稅管員後,業務如何分配?
業務事項按照「雙隨機-公開」原則隨機分配。「雙隨機-公開」是指,監管過程中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抽查情況及查處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是一種高效的監管方法。
未來,所有通過金三系統流經稅源管理部門的業務事項、金三系統外的任務都遵循「雙隨機-公開」原則。
4、取消稅管員後,有問題向誰諮詢?
取消稅管員了固定管戶後,納稅人必定存在很多個性化問題不知向誰尋求幫助,稅局將推行從省局市局到區局的分級諮詢體系,拓寬一般問題的諮詢渠道,推出個性化問題的預約諮詢服務,以滿足納稅人的諮詢需求。
2
沒有「專管員」了,
企業怎麼辦?
1、財務人員應提升自身能力
(1)專業能力,包括日常稅務處理能力,規避納稅風險能力,稅務籌劃能力。
(2)自主能力,加強工作的自主性,制定好工作計劃,謹防遺漏。
(3)溝通能力。財務人員在工作中難免遇到稅務問題,向誰溝通?如何溝通?都是需要注意的問題。
遇到共性的問題,建議
遇到特殊問題,建議
以前,由於稅管員對企業自身情況比較了解,溝通相對容易,取消稅管員後,對於企業個性化的問題,財務人員必須準確表達,說明問題的核心,才能高效溝通。
2、財務人員要警惕常見涉稅風險
日常業務涉稅風險
日常業務涉稅事項主要是指日常經營活動中程序性的事項、例如日常業務的購銷,按期申報納稅等,具有重複發生的特徵。然而,正因為重複操作,企業很容易流於習慣而忽略掉其中的風險。
01
發票管理:企業經營離不開發票,我國以發票作為主要的稅前扣除憑證。對於開出的發票而言,一是注意切忌觸碰虛開發票的紅線。二是要注意把握開發票的時間節點。對於收到的發票來說,要注意發票是否合乎規範且有效。
02
稅收優惠:如果企業未能充分了解稅收優惠政策的適用範圍,及時了解最新政策,就可能會出現因不了解政策變化而未能適用稅收優惠、錯誤適用稅收優惠政策而致補繳稅款、滯納金甚至罰款等情況。企業更不能為了適用稅收優惠政策,試圖逃稅,而強行做出某些所謂的硬性「籌劃」。
03
納稅申報與繳納:一般規模企業的納稅申報應當是合格會計人員必備的技能。由於收入核算的財務口徑和稅務口徑不相同,企業應當確認開票的收入是否都已經進行申報;一些稅前扣除的項目,是否都取得了相關憑證。雖然有些項目已經改成了備查制,而不是審批制,但是一旦做了相關申報,資料就要隨時留存備查。另外,公司長期零申報也可能會成為一項風險點。
04
資金款項:企業最常見的借款問題,是企業與股東、員工及關聯公司這三方之間的,涉及到是否應該繳納增值稅,利息費用是否可以稅前扣除,以及股東的超期借款是否應該視同分紅繳納個稅的問題。在處理時,要注意不要高於同期金融機構的利率,金額較大的嚴格規範流程,必要時可籤訂合同。
05
涉稅檔案管理:這一項雖然聽起來不重要,卻是一個潛在的雷區,尤其是在「放管服」後,很多涉稅事項改為「留存備查」,企業不需要向稅務機關提交備案資料,但這不意味著不需要準備這些資料,企業還是應當規範整理並留檔。
3
企業這些科目務必自查
不要出現違規行為
務必自查這14個科目!
01
貨幣資金
「貨幣資金」帳面餘額是否與實際相符,是否存在老闆從公司拿錢不記帳的情況。
庫存現金是否過大,超出日常經營需要。若現金流水過於頻繁,可能存在虛開發票,以現金收付款的情形。
02
其他應收款
「其他應收款」科目常年保持較高餘額,可能存在3種風險:
(1)貨款未及時確認收入,存在藏匿收入的風險。
(2)法人股東常年佔用資金,未合理分攤利息,存在財務費用調增的風險。
(3)個人股東常年借款不還,存在按照「股息、紅利所得」補繳個人所得稅的風險。
03
應收帳款、預付帳款、應付帳款、預收帳款
稽查系統會比對他們之間的邏輯關係,以發現如下問題:
(1)應收帳款的餘額常年過大,可能藏匿收入或延遲確認收入,少繳納增值稅
(2)用個人帳戶購買發票,虛增成本,發票款無法平帳。
(3)給客戶虛開發票,收到款後無法平帳。
(4)兩套帳,公司帳戶與個人卡之間頻繁往來。
04
存貨
關注存貨是否帳實一致,如果存貨帳面數量遠大於實物,存在少確認收入、成本,少繳納稅費的風險。
如果存貨發生損毀,應該調查原因,及時進行處理。
05
工資
自查」應付職工薪酬-工資「科目的發生額與工資個稅申報的收入額,若差異過大,則存在少繳納個稅,或虛列工資的可能性。
06
福利費
福利費過大,企業可能存在發票抵薪的問題,需要自查個人所得稅是否按規定繳納。
同時,還要自查福利費是否超過工資的14%,並提前進行籌劃!
07
應交增值稅
自查增值稅的進項稅是否長期大於銷項稅,是否有正當原因。
自查進項稅轉出是否核算正確,不能抵扣進項稅的是否按照規定作了轉出處理。
自查享受增值稅加計抵減優惠政策、留抵退稅政策的會計分錄是否正確。
08
稅金及附加
按照規定,房產稅、印花稅等小稅種在「稅金及附加」科目核算,應自查小稅種是否有遺漏,每月或每季度的大幅變化是否合理原因。
09
主營業務收入和主營業務成本
如果,企業長期「主營業務成本」大於主營業務收入」,而企業還正常存活,那說明存在隱匿收入、虛增成本的可能性。
10
會議費
自查會議費的歸集是否正確。會議費不能只附一張發票,還需要提供會務合同協議、參會花名冊或者籤到單等資料。
11
長期待攤費用
《企業所得稅法》第十三條,對「長期待攤費用」的核算範圍有明確的規定,應自查長期待攤費用的歸集是否正確,攤銷的年限是否正確。
12
投資收益
自查企業是否有對外投資,但」投資收益」科目卻常年為零。
13
淨利潤
自查淨利潤是否長期處於優惠政策享受的臨界點,例如,為了享受小型微利企業的稅收優惠,將利潤調增至100萬左右或者300萬左右,都會有被稽查的風險。
14
未分配利潤
未分類利潤常年為負數,企業長虧不倒,有調整利潤,少繳企業所得稅的風險。
企業要注意:這些違規行為別再有!
1、沒有在用工之日起30天內為職工辦理參保登記
《社會保險費》規定,用人單位沒有按時足額繳納社會保險費的,將承擔行政責任,同時勞動者也有權解除勞動合同,並要求支付賠償。
2、自變更或終止之日起30天沒有辦理社會保險變更或者註銷登記
《社會保險費》規定,用人單位的社會保險登記事項發生變更或者用人單位依法終止的,應當自變更或者終止之日起30日內,到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辦理變更或者註銷登記。否則,將面臨罰款。
3、不按實際職工人數繳納社保。
不給試用期員工交社保、甚至勸員工自動放棄社保,都有風險。
《保險法》和《勞動法》規定,員工在試用期也要繳納社保。
員工「自願」放棄社保,企業也是不能免責的!
4、長期按照社評最低基數繳納社保。
社保基數按照職工上一年度所有工資性收入所得的月平均額來進行確定。同時,還要與社平工資對比。
實務中,很多企業直接按照最低基數繳納,注意,社保入稅後,將與工資發放數、個稅申報基數、企業所得稅申報的「工資薪金」進行比對,差異過大的,將面臨稽查風險。
5、只按照崗位工資繳納社保,未將獎金和績效計算在內。
社保的基數是所有的工資性收入,勞社險中心函[2006]60號規定,只有特定的17項收入不計入社保基數,而年終獎和績效是應該計入到基數中的。
6、不給員工上全險,或者只交工傷保險等
這種行為只要進行對比,也是非常容易被稽查出來的。
本文整理於:知乎、財務第一教室,稅務大講堂,梅松講稅,稅臺,稅務經理人,財務經理人、財務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