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幹部堆起「紅色堡壘」,醫護人員披上「白色鎧甲」,公安戰警手擎「藍色護盾」,退役軍人展現迷彩擔當……疫情期間,朝陽區一支支抗疫隊伍奮戰「疫」線,一抹抹鮮豔色彩匯聚磅礴力量,繪就了一幅色彩斑斕的「戰疫圖」,也正因為有了這些可敬、可愛的人,以生命不一樣的色彩,驅散疫情陰霾、點亮愛與希望,讓疫情防控戰離勝利更近一步。
黨旗紅:黨員一線戰疫忙,戰鬥堡壘遍朝陽
「紅色」是黨旗國旗的主色,也是共產黨人的精神本色、人生底色。面對疫情,朝陽區各級黨組織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廣大黨員幹部衝在前、當先鋒,在抗疫路上到處都有黨員們的身影。
「人老了不能上一線,那我就負責後勤工作吧!」說這話的是東風地區紫蘿園社區第一黨支部書記趙文英,今年81歲的她,每天都會督促樓層長按時對樓道進行消毒,並帶領家庭成員參與社區值守,「退休後我不再擔任任何職務,但黨員的職責一刻不敢忘。」趙文英說道。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疫情期間,老黨員抗疫的故事舉不勝舉。潘家園街道的老黨員王景義比趙文英大一歲,他在社區辦的《清風文苑》刊物上,連續推出21萬字的「防疫專刊」,講述抗「疫」故事,普及健康知識;家住來廣營的彭仲平有著30年的黨齡,從3月份開始,他成為了社區「超級飛俠」,在微信群裡「搶單」為居家隔離人員配送快遞和外賣;而小關街道的82歲老黨員員國華,將自己攢下的一萬塊錢交到社區黨支部,作為「特殊黨費」支援抗疫行動。
這支紅色隊伍中,年輕人也不在少數。1997年出生的王曉蕾,是朝陽區委政法委在「疫」線戰場上最年輕的黨員幹部,在集中觀察點指揮部,她既是信息員,又是技術員,常常夜以繼日地工作,被同事們們稱為「拼命三郎」;朝陽區水務局的青年黨員夏曉、馬藝鳴,白天承擔著供排水設施運行監管等工作,晚上還要到社區參與夜班值守,「雙重角色」無一遜色;北京農學院的大學生黨員劉琳在上網課之餘,主動請求參與王四營村防疫工作,「黨齡不高,黨性不低」是村裡老黨員們對她的評價。曾經在大眾印象裡還是孩子的他們,卻用嚴謹而專業的表現、吃苦耐勞的精神,告訴大家,年輕一代已經長大。
在朝陽各個疫情戰線上,更多的是默默無聞的共產黨員,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抗疫貢獻力量,讓鮮紅的黨旗在疫情防控一線高高飄揚。「如果奇蹟有顏色,那一定是中國紅」,這抹「紅」不僅代表黨旗,它還被賦予了更多含義,它是「請戰書」上的紅手印,是不肯摘下的紅袖章,是街頭巷尾的紅條幅,是「丹鳳朝陽」的紅標誌,這抹「紅」是中國紅,也是朝陽紅。
天使白:醫護人員守護群眾安全健康
白色是天使的顏色,亦是醫生的代表色。疫情期間,朝陽區各醫護人員不分晝夜奔波忙碌在支援武漢一線、朝陽定點醫院以及社區醫療機構,他們身披「白色鎧甲」,同心竭力築起疫情防護網,守護群眾生命安全。
「醫護人員在一線,不怕困難抗疫情,真厲害……」入駐定點救治醫院的垂楊柳醫院護士曹聰微,每天進隔離病房前會跟8歲的女兒視頻通話。看到手機那端唱著自創加油歌的女兒,曹聰微沒忍住紅了眼眶。
掛了電話,帶著女兒傳來的滿滿能量,曹聰微全副武裝地走進隔離病房,開始了工作。她認真對隔離區外圍、治療室、病房進行消毒,為患者測量體溫、生命體徵和血糖;遇到心情低落、情緒不穩定的患者,需要耐心開導。「我要在這裡堅守到勝利來臨的那一天。」曹聰微說。
在壓力大、危險高的定點醫院工作,「每天視頻報平安」成為他們的必備功課。同樣在定點醫院工作的「90後」護士高晶晶,瞞著媽媽請纓參戰,因此每天都要定時給媽媽打電話、發信息,騙她說自己在休息。
白衣執甲,逆行出徵;勝算漸顯,載譽歸來。如今,首批派駐朝陽定點醫院的醫療隊圓滿完成了任務,醫務人員「零感染」,患者「零死亡」,這背後是朝陽「白衣天使」們緊盯醫療救治和院感防控兩項重點任務帶來的成果。
近期,載譽凱旋的還有中日友好醫院國家援鄂醫療隊。他們作為全國醫療衛生機構中馳援武漢時間最早、批次最多、規模最大的醫院,圓滿完成了任務,在武漢期間,他們既要負責患者檢查治療,又要承擔起所有患者的飲食起居、健康教育、心理疏導等照護工作,164名醫護人員沒有一個人說過一句抱怨。2個多月以來,累計救治危重症患者100名, 完成了「最美逆行」,安全返京。
再看看「朝陽群眾」的身邊,很多「白衣天使」未曾走遠。他們有堅守發熱門診的社區醫生,有朝陽疾控實驗室檢測樣本的疾控人,有線上答疑解惑的家庭醫生,有送藥上門的醫護人員……這群白衣戰士沒去武漢一線和定點醫院,他們選擇留守崗位做好本職,為醫療系統正常運行保駕護航。
志願藍:「朝陽群眾」志願者「組團」奔赴各戰線
以往,他們是解決社區糾紛的「馬大姐」,是美髮店的帥氣理髮師,是認真學習的大學生,是忙生意的店鋪老闆......但在疫情期間,他們選擇加入志願者隊伍,披上藍馬甲,成為平安家園的守護者,為疫情防控貢獻自己的力量。
在「外防輸入」最前線的新國展集散點,來自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9個學院的「國門多語種防疫志願者」團隊共計33名師生,穿上防護服,擔負起首批多語種志願服務的重任。這些志願者們大部分是95後,甚至還有00後。他們為外籍入境人員分流登記、擔任翻譯,工作時長2703個小時,接待國家42個,服務外籍旅客438人,如今已圓滿完成志願服務工作。
在防疫主戰場的各街鄉社區(村),「朝陽群眾」們以組團的方式參與到志願服務中。六裡屯街道炫特社區志願者組成「紅色閃送團」,藉助線上系統為居家觀察人員提供更高效的寄取快遞服務,實現平均配送時長在15分鐘以內,便利了居家觀察人員的生活;太陽宮地區16名養老企業專業人員組成「代跑腿兒」志願團,與困難老人「點對點」結對幫扶,承擔了生活物資代買、送貨上門等需要「跑腿」的活兒;來廣營清苑路第三社區87位居民組成了一支「超級飛俠」團隊,他們在微信群裡「搶單」配送快遞和外賣。
在朝陽區各個防疫戰線上,身著「朝陽志願者」藍馬甲的志願者數不勝數,他們傳遞愛心、傳播希望,用溫暖的志願服務築起守護之牆,用凡人善舉展現了文明城市的大愛溫度,一個個不平凡的戰「疫」故事還在不斷發生著。
檸檬黃:文明引導員多重角色同心戰疫
走進社區值守一線、編排《手勢舞》為中國加油、做好公交站臺清潔工作……抗擊疫情,朝陽區公共文明引導員一直在行動。這群平日裡在乘客眼中可愛可敬的「檸檬黃」,用他們的方式為朝陽疫情防控工作注入新的能量。
身穿「檸檬黃」外套,頭戴「檸檬黃」帽子,來自平房中隊的文明引導員麼立華在社區防控一線忙碌的身影格外顯眼。她是平房地區姚家園東社區的樓門長,疫情期間主動協助社區開展摸排走訪和值守工作。有時候一天忙碌下來,腿都酸了,但她覺得值得。「大家的安全總要有人守護,社區一線工作者們非常不容易,我想為他們盡一份力。」麼立華說道。
像麼立華這樣參與疫情防控工作的文明引導員還有很多,平房地區13名文明引導員主動到各自社區報到,發揮宣傳引導優勢,參與宣傳和入戶排查任務;酒仙橋街道的42名文明引導員走上站臺,用消毒酒精擦拭欄杆,打掃站臺及周邊環境衛生;在三裡屯、六裡屯等街道,文明引導員化身「守門員」,與社區工作者一同值守,為來往居民監測體溫,做好登記工作;在管莊地區,文明引導員為居家觀察人員送生活物資、還幫助他們丟垃圾,協助物業開展消殺工作;在十八裡店地區,文明引導員自發編排手勢舞《不放棄》,用無聲的語言,匯聚最誠摯的祝福,為武漢加油,為中國加油。
在疫情防控的關鍵時刻,「檸檬黃」出現在朝陽區各個角落,成為防疫戰線上一道靚麗的風景。
迷彩:軍人退役褪色,疫情防控再出戰
「若有戰,召必回!」 「脫下軍裝仍是兵,若有戰事再出徵。」這是每一個退役軍人退役時的誓言。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朝陽區廣大退役軍人踐行初心、聞令先行,義無反顧地投身到疫情防控工作當中,他們知難而上、迎風冒雪、堅守崗位,以實際行動詮釋「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的軍人本色和使命擔當。
在社區防控主戰場,區委黨校軍轉幹部宋玉主動放棄休假,直接來到社區報到參加戰「疫」。登記進出人員信息、在出入口進行值守、摸排返京人員信息、為社區獨居老人配送生活物資……事無巨細,他都爭著帶頭幹。
考慮到防疫期間居民在家自行隔離時買菜不方便,退役軍人卜恆永帶領自己的企業盛興物業公司的員工,訂購了12000斤大白菜,免費提供給1500戶大屯轄區在管小區居民。
「我們要保證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手抓、兩不誤,雖然辛苦,但我們相信,沒有我們攻克不了的難題。」面對「雙線」作戰任務,朝陽區應急管理局34名退役軍人堅定信念,他們成立了疫情防控突擊隊,為基層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提供了有力保障。
目前,朝陽區10萬餘退役軍人正奮戰在抗疫一線,他們認領崗位,值守「疫」線,奉獻愛心,用實際行動譜寫著「退役不褪色」的抗疫樂章。
在朝陽戰「疫」的大軍中,還有更多顏色匯聚其中,「藏青藍」的警察、城管隊員,「螢光綠」的交警、路政人員,「潔淨橙」的環衛、清潔人員,「鋼鐵灰」保安、物業人員……他們他們用不同的底色,為「朝陽群眾」增光添彩,他們在各自崗位上盡職盡責,用辛勞和堅守、奉獻和汗水織就了抵禦疫情的嚴密防線。
文字丨 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