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題背景與意義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伴隨著工業化的浪潮在中國一路高歌猛進,幾近各行各業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顛覆與衝擊。而向來以清高耿介標榜自身的文學,也不得不走下聖壇,開始介入市場競爭當中。而本就處於文學邊緣地帶的現當代詩歌,更是顯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可以不無誇張的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絕對算的上是中國現當代詩歌顯露遲暮的一個重要時間段。龐大密集的商業體制,像是一頭膘肥體壯的出山猛虎一般,把詩歌這隻嗷嗷待哺的瘦削羔羊,追迫的走投無路。許多詩人為謀生路或下海經商或轉投他業,詩歌在現當代文學的微妙處境更是一落千丈。詩歌以及詩人成了商業浪潮下,中國文學現狀最繪聲繪色的尷尬縮寫。
還是魯迅先生說的好: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澹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1989年3月26日下午5時30分許,一代天才詩人海子(原名査海生),將自己塵世的身軀橫陳在山海關的一段鏽跡斑斑的冰冷鐵軌上,從而完成了由詩人向詩神的華麗蛻變。為了他心中的那輪如烈日般神聖的詩歌,海子獻出了自己年輕而豐沛的生命。這個全力衝擊詩歌與生命極限的詩人把自己窄小的身軀,像《聖經》那樣慘烈的分成了上下兩卷。在這個文學特別是詩歌廣為人們所鄙夷的物質時代,有一個詩人英勇的站了出來,又決絕的倒了下去。已經沒有白鴿時常劃破穹際的空乏年代裡,詩歌以及詩人究竟在我們心目中佔據著怎樣孰輕孰重的位置?
詩人海子的死亡,成了那個凋零年代裡最煜煜耀眼的光芒。這之後的二十餘年間,海子的詩歌在廣泛的流傳,海子的詩集被再三的出版。就連海子故鄉的那間環堵蕭然的破陋茅屋,也成了文學愛好者們競相膜拜的聖地。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二十餘年以來,國內外對於海子詩歌的研究,已是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非凡碩果。國內有關海子詩歌研究較為系統的包括詩人悠哉的《海子詩歌研究》、作家燎原的《撲向太陽之豹-----海子評傳》以及新近出版的邊建松的《海子詩傳------麥田上的光芒》等等不一而足。國外相關方面的研究有美國學者奚密對海子之死的系統評價以及其他權威學術刊物的專門陳述。
然則縱觀涉及海子詩歌的各類繁縟研究,我們不難發現:狂熱的崇拜、利益的趨勢以及輿論的誘導,似乎使得這些研究開始朝著兩個截然對立的極端方向狂飆突進。高深一些的,將海子其人以及他的詩歌語言表達方式引入了一個古奧晦澀的形而上領域;而為大多數人所能接受的相關學術研究,則過度狹隘的集中於海子之死原因的猜測揣摩。相比較之下,海子詩歌中往復吟誦的鄉土情結,反卻一直被研究者所漠視,以致而今仍是一大空白。細細想來,這不僅是被稱為「麥地詩人」的海子的寂寞,也是中國現當代詩歌的寂寞。
距離1989年3月的那個悲傷午後,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個年頭。「時間永是流駛,街市依舊太平,有限的幾個生命,在中國是不算什麼的」。但海子的詩歌以及他甘為文學臥軌自殺的獻身精神,並沒有因為歷史的銅綠而塵埃落定。恰恰相反的是,經由流光的鑽研打磨,海子其人其詩都已成為了一種炙手可熱的文化現象。
無論對現當代詩歌詬病與否,但凡拜讀過海子詩歌的人們都不免會被他詩歌中透露出的那股情真意切的鄉土情結深沉的打動。那些質量龐大磁場密集的土地、麥田、豐收、河流、太陽以及高山大川等種種因素,都在不遺餘力的表露著他對故土對家園對文學以及對詩歌本質的堅守與捍衛。他是詩人,但他來自土地。他行走在通衢大邑的那兩隻步履蹣跚的腳掌,沾滿的始終都是高河查灣(海子故鄉)的泥土。
以往對海子詩歌的解讀大多是側重於其精神層面的峨冠博帶或語言表述的光怪陸離,很少有人觸及到海子詩歌深處的那些溫情脈脈的鄉土情結。它們像是淋漓的血液一般的流動在海子詩歌的骨髓裡,使得一具穿梭於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疲憊軀體,即刻血肉豐滿起來。惟是深層次的理解了海子詩歌中飽蘸的鄉土情結,我們才能更縝密的觸摸到其詩歌肌理的片羽吉光。
無論如何,一個詩人,不管他的精神境界怎樣的撲朔迷離,首先他應該是一個活生生的物質的人。只有把他還原於他曾經生活的那個真實場景,才能較為貼切的窺視到游離在其詩歌內在骨架裡的溫軟魂魄。
更為切實的全面把握海子詩歌中的鄉土情結,既是對海子本人及其詩歌最肅穆莊嚴的緬懷祭奠,也是對中國現代詩歌或文學最行之有效的推波助瀾。
二、研究內容與目標
一、海子詩歌中的鄉土情結
(一)詩歌前期對鄉土情結的熱情吟詠
1.「阿爾的太陽」
2.「在昌平的孤獨」
(二)詩歌后期對鄉土情結的執著固守
1.「隻身打馬過草原」
2.「黑夜的獻詩」
二、海子詩歌中鄉土情結的根源
(一)海子詩歌鄉土情結的主觀根源
1.「活在這珍貴的人間」
2.「祖國,或以夢為馬」
(二)海子詩歌鄉土情結的時代根源
1.「吊半坡並給擅入都市的農民」
2.「重建家園」
在那個毫無詩意可言商業時代,海子其人其詩曾長期不被世人理解。他遊走在現實與夢幻的交界面裡,日益形銷骨立。詩人也因此而在自己最是意氣風發的青春時節英年早逝。本論題正是藉助探尋海子詩歌中濃鬱的鄉土情結而試圖還原世人一個真實、立體、飽滿的海子,消除長久以來人們對海子自殺的種種誤解。並藉此契機揭開蒙在海子詩歌身上的那襲神秘紫紗,以便其更好的被更多的人理解欣賞。一如某家書店打出的宣傳橫幅那樣:為詩歌尋找讀者,為讀者尋找詩歌。
三、研究方法與手段
研究方法:主要運用文獻參考法,追隨著《海子詩全集》的矯健步伐,層層深入的剖析海子詩歌中蘊含的鄉土情結;另外,裡應外合海子的短暫而輝煌的一生及上個世紀八九年代中國整體詩歌氛圍,採用歷史、文化批評法,在總結海子詩歌中鄉土情結的同時,嘗試著探究海子詩歌風格形成的原因以及導致海子內心世界轟然坍塌的自身家庭社會等因由。恪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法的同時,藉助真實文本,對一些尚未解決的疑問,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研究手段:首先,根據自己以往以及手頭所掌握的相關資料,對本選題的研究現狀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結合實際情況權衡選題的可行性,待初步工作漸入佳境後再行撰寫開題報告。其次,廣泛而合理的搜集閱讀各種相關資料,有條件的可進行實地考察,訪看與選題有關的人或事,並做好記錄,總體上對選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緊接著列出論題提綱。再者,依照提綱,循序漸進按部就班的深入探索與自己選題相關的文獻資料,幾經斟酌再三篩選,等掌握了充裕的材料與信心後再潛心寫出初稿。最後,精心潤色語言排列,合理調整段句結構,條分縷析論文要義,直至最終完成定稿。
四、參考文獻
[1]西川:《海子詩全集》,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
[2]悠哉:《海子詩歌研究》,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9年。
[3]海子:《海子的詩》,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
[4]餘徐剛:《海子傳》,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2004年。
[5]燎原:《撲向太陽之豹》,海南:南海出版社,2001年。
[6]崔衛平:《不死的海子》,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9年。
[7]餘愛春,劉索琴:《執著關注生命存在——論海子詩歌中的鄉土中國》,《語文學刊》,2007年第1期。
[8]張寧生:《走向海子》,《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3月第22卷第2期。
[9]呂鴻鈞,孫燕冰:《試論海子詩歌的哲學取向》,《淄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6月第2期。
[10]譚五昌:《海子論》,《海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03期 。
[11]帥澤兵 王豔花 :《論海子詩歌的語言特色及其美學意義分析》,《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12]李懷青:《海子的詩與80年代中國審美詩學的短暫復興》,《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年01期
[13]羅振亞:《海子詩歌的思想與藝術殊相》,《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01期。
[14]劉志誠:《 海子詩歌語言的語義模糊特徵研究》,四川大學研究生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6月。
[15]張君茹,鄭飛:《死亡之美——論愛倫·坡與海子詩歌裡的死亡觀念》,《大學英語(學術版)》,2011年第02期。
[16]陳思佳 :《淺析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一詩的多主題表達》,《民營科技》,2010年11期。
[17]吳禮丹:《海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的多重對比與藝術張力》,《池州學院學報》 2010年第2期 76-78頁。
[18]漆福剛:《海子詩歌生命意識闡釋》,《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4年04期。
[19](德)尼採:《悲劇的誕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
[20](德)黑格爾:《美學》,上海:商務印書,2009年。
[21](阿根廷)博爾赫斯:《博爾赫斯談藝錄》,浙江: 浙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
[22](法)斯坦梅茨:《蘭波傳》,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23](俄羅斯)普希金:《普希金詩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
[24](英)拜倫:《拜倫詩選》,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