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好的電影不一定解決一個問題,也可以是提出一個問題。我們需要文化自信,對人性矛盾和社會價值的融入,是《我不是藥神》的閃光之處 。(馬伯庸)
每每重溫《我不是藥神》,依然次次都有淚水戳痛我的淚腺,依然次次都有傷痛敲打我的神經,依然次次都有希望點燃我的內心。就是這樣一部117分鐘的電影,讓我反反覆覆看過多遍,有幽默,有肅穆,有溫情,有冷漠,有無奈,有憧憬,有絕望,有希望,有貪婪,有善良,有自私,有正義,直擊芸芸眾生中的你我他。
國內權威影評網站豆瓣發布2018年度電影榜單,《我不是藥神》果然不負眾望,一路披荊斬棘,獲得9分高分,成為2018年度評分最高的華語電影,不愧華語電影年度力作,並斬獲大獎多項:東京電影節中國電影周特別電影貢獻獎、評審委員會特別獎;第42屆蒙特婁國際電影節最佳劇本獎;第14屆中國長春電影節最佳故事片獎、最佳青年男主角獎、最佳青年編劇獎、最佳青年男配角獎;第55屆臺灣電影金馬獎影帝、最佳新導演獎、最佳原著劇本獎。
該劇是由新銳導演文牧野執導,韓家女、鍾偉、文牧野編劇,徐崢、王傳君、周一圍、譚卓、章宇、楊新鳴聯合主演。影片講述了一位藥店店主從印度代購開始販藥斂財之道後良心發現的故事。影片2018年7月5號上映,突破3億隻用時20時29分,刷新了中國電影新紀錄,總票房31億,又為華語電影創下一個記錄,無論電影本身、商業運作、觀眾口碑,還是演員演技方面,都堪稱華語電影的典範。
程勇,是貫穿整個影片的主線。一個交不起房租的男性保健品商販從印度帶回了天價藥(格列寧)的仿製藥「印度格列寧」,並私自販賣,引起警方調查。從自私走向無私,為病人的生存權而抗爭,不斷自我救贖,最終被抓,但是贏得了尊嚴。在程勇身上,始終交織著自私和欲望、真善美、人性與良知。
白血病患者呂受益是一個悲情人物。王傳君對角色演繹相當精準,無論舉手投足的怯懦膽小,對家人的深情愛意,病重之時的笑對死亡,都表現得淋漓盡致。生存與死亡的矛盾,無奈和絕望的掙扎,通過一個最底層病人的複雜心理折射出對這個社會人性的拷問。「我看到他第一眼我就不想死了,我只想聽他叫我一聲爸爸」,這是呂受益要活下去的唯一勇氣,這臺詞直戳人心,讓整個影院一片哭聲。
鋼管舞女劉思慧,為我們傳遞一個偉大母親的愛。為了給身患白血病女兒看病,劉思慧不得不在夜店跳舞掙錢。面對世俗的眼光,夜店經理的蔑視,其內心的屈辱、酸楚、悲愴又有誰能體會?但是這一切都是值得的,這一切都來自於一個母親的責任。在哀傷的音樂整體背景下,在嘈雜的光怪陸離的舞曲之下,劉思慧母性之愛閃爍出最為燦爛的光輝,驅走黑暗,帶來光明,溫情熠熠,讓每一位觀眾為之動容,讓每一位觀眾笑著哭,哭著笑。
警官曹斌抓住了購買印度仿製藥的患者時,讓他們說出賣家,卻沒有人回答,最後,一位老婆婆站了出來,哀求道:「領導同志,我病了三年,四萬一瓶的藥吃了三年,房子吃沒了,家人被我吃垮了。那藥才賣五百塊錢一瓶,藥販子根本沒賺錢,誰家能不遇上個病人,你能保證你一輩子不生病嗎?你們把他抓走了,我們都得等死。我不想死,我想活著。」這段獨白,我相信每一位觀眾都被震撼,對於眼淚的侵襲根本沒有任何抵抗力。在生與死邊緣掙扎多年的白血病患者只有一個要求:我想活著。如果告訴警察賣家是誰,也就斷了自己活下去的希望,斷了更多病友活下去的希望。還有什麼比活著更重要的東西呢?我活著有罪麼?難道我連活著的權利都沒有麼?此時,情與法的困惑,對人性的追問,對良知的吶喊,都不得不讓我們重新審視生活的意義和生存的價值。
著名影評人張小北對《我不是藥神》這樣評價「終於有這樣一部電影,讓我們能夠看到時代,看到善意,看到希望。希望這部電影也能被這個時代善待。」新浪電影評選「2018十佳華語院線電影」中,《我不是藥神》位列第2名,媒體評語「它的故事以情動人,而不耽於動情,對事件的內核和外延,都做了最大勇氣的挖掘。」
《我不是藥神》之所以能獲得票房與口碑的雙豐收,原因在於影片具有鮮明的現實意識,敢於探索現實,勇於挖掘現實,在現實中拷問人性,在現實中呼喚良知,以真實的故事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引發了全社會的情感共鳴,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