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測考試中常考的一類題型,句子填空,當橫線設空處在段尾時,它的作用是什麼呢,大家常知道的就是「總結全文,點明中心」,在做題過程到底如何體現呢,橫線位於段尾只是對於上文進行總結嗎?和中公教育一起來看一下。
問法形式
填入畫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應對策略
1.明確文段話題,保證話題一致;分析行文脈絡,明確句子作用,尋找提示信息。
2.橫線在段尾的文段
(1)尾句是對上文的概括,通過概括上文得出尾句。
【示例】人們一直認為上海是個年輕的城市,但自從1950年代崧澤遺址發現以來,約半個多世紀總計5次的考古發掘,早已將上海起源的歷史推至約6000年前。據了解,崧澤遺址不但是上海的發源地,還是中國文明起源的見證地之一。人們已有充分考古證據證明崧澤遺址中發現的距今5500年前的崧澤文化,已經進入到中國文明的起源時期。換句話說,遠古上海也是中華文明最早的起源地之一,________________。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考古發掘揭開了上海發展史的面紗
B.上海的發展在歷史上曾經出現過斷層
C.遠古上海也為中國早期文明做出過突出貢獻
D.崧澤遺址在中華文明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公解析】C。文段首先指出通過崧澤遺址證明了上海具有久遠的歷史,崧澤遺址又是中國文明起源的見證地之一。故可知,上海在遠古時期已經存在,是中華文明起源的見證。橫線在尾句,前面有換句話說,是對前文的概括總結,體現遠古上海對中華文明的重要性。A項,文段只是通過崧澤遺址證明了,上海具有遠古的歷史,沒具體敘述上海的發展史,也沒體現出文明的話題,排除。B項,「上海歷史出現過斷層」在文段中沒有提及,排除。C項體現出了上海對於文明的重要性,保留。D項,尾句的主語為「遠古上海」而非「崧澤遺址」, 崧澤遺址只是為了論證上海的,排除。故正確答案為C。
(2)尾句是在上文基礎上得出的結論,需要通過前文內容推斷設空處所填內容。
【示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埃利亞斯.卡內提的傑作《群眾與權力》是一部分析不同族群特徵的最具影響力的著作。該著作從不同角度剖析群眾的形象,首先是按國別、地緣、族群來展開,並去分析每個國家特殊的文化背景,由於作者沒有從經濟層面展開分析,在國別分析中範圍僅限於歐洲,因此,本文嘗試________________。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句是:
A.從經濟層面來談談歐洲族群特徵研究對我國的啟示
B.從文化層面來談談特殊文化背景對歐洲族群的影響
C.從文化層面來談談歐洲文化背景對日本族群的影響
D.從經濟層面來談談中國和日本的族群特徵及其啟示
【中公解析】D。橫線在尾句,說因此,本文嘗試什麼,嘗試的應該是一些新的東西,橫線前面談到《群眾與權力》「由於作者沒有從經濟層面展開分析,在國別分析中範圍僅限於歐洲」,因此,本文嘗試應是對《群眾與權力》一書中未涉及到的內容進行補充,即從經濟層面談歐洲範圍之外的族群特徵及啟示。因此選擇D項。
以上是中公教育給大家分享的句子填空題橫線位於斷尾的時候常見的兩種情況,橫線位於尾句並不全是對於上文的總結,還有基於上文的推斷,希望大家從本文獲得一些收穫,提高做題正確率。
免責聲明:本站所提供試題均來源於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由本站編輯整理,僅供個人研究、交流學習使用,不涉及商業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