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軍網
【2018新春走軍營】
-33℃,陸軍某試驗大隊官兵馳騁林海雪原——
讓戰車經受極寒環境檢驗
■解放軍報記者 錢曉虎 通訊員 萬東明 孫繼偉
在零下30多攝氏度的林海雪原開車兜風是什麼感覺?不僅僅是酸爽!
2月26日,記者一行來到有著「北方鐵甲城」之稱的黑龍江塔河,走進位於這裡的陸軍某試驗大隊寒區站,並親身參與了戰車的寒區試驗。
「出發!」在指揮員安排下,記者跟隨某新型戰車深入「林海」。起初,記者只是感到臉像被蚊蟲叮咬,稍有不適。可5分鐘不到,雖然全副武裝,但記者的雙腳早已被凍通透。更難受的是,眼睛和鼻子邊的護套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結滿厚厚的冰碴。
隨著速度的提升,記者明顯感到身上的衣服就像一層薄薄的紙,任由風吹霜凍......
「要是年前來,你會更有『感覺』。」試驗大隊劉學工大隊長告訴記者,今年2月初,塔河溫度驟降到零下40多攝氏度,他們抓住時機,隨即展開「人、車、環」效能試驗。
「人、車、環」試驗要求戰車按戰鬥要求配置,並在極寒條件下連續進行4個小時的駕駛、通信以及火炮操作,以此檢驗人和車在極端環境下的作戰效能。
「每次下車都想用刀扎自己幾下,找找疼的感覺!」駕駛員、中士嚴力告訴記者,雖然人停車不停,但每次下車時,全身都沒有一點知覺。
人在極冷條件下會激發尋找熱能的求生本能,但試驗官兵在每次下車後卻還要「忍一忍」。有著26年寒區試驗經驗的高級工程師徐峰告訴記者,人體狀態也是戰車改良的重要依據,幾個小時的極寒考驗後,雖然身體凍得有些僵硬,但他們仍堅持先做完必要的體徵數據收集後,才會取暖。
「這是要求,更是對戰友負責!」採訪時,記者發現,即便再冷,官兵們全是按照寒區標準著裝,一件保暖衣物都不多加。試驗大隊政委馬彥波告訴我們,在試驗中降低的任何一個標準,都會在打仗中讓更多戰友付出代價。
在不久前的一次試驗中,正在進行機動性能測試的某型戰車方向盤突然出現「卡塞」現象。一時間,高速行駛的戰車就好像一塊從山上滾落的巨石,直勾勾地往林子裡鑽,要不是駕駛員素質過硬,戰車險些損壞。
是天氣原因還是設計缺陷?是個別情況還是普遍現象?分析會上,面對多種假設,試驗大隊骨幹主動請纓:「再多開幾次試試」!在歷經多次「險情」後,技術人員最終判定是方向盤某處橡膠片達不到寒區要求所致。
「時間到,迅速對人、車進行檢測!」夜色中,記者的手機顯示,氣溫降到了-33℃,但試驗官兵的工作依然高效。這些年,武器裝備飛速發展,寒區試驗任務不斷加重。儘管官兵們都在最冷的季節來到這裡,儘管每次都被凍得「記憶深刻」,但他們依然希望天氣可以冷些、再冷些。
「現在我們多受冷,為了將來戰友少犧牲!」這句掛在口頭的話,道出了試驗官兵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