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叫法上,塑膠袋和塑料瓶只有一字之差,但除了原材料都是塑料以外,它們的境遇可謂天差地別。
首先我們要知道塑膠袋的材質,根據美國化學學會的介紹,塑膠袋的材料一般是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或線性低密度聚乙烯,不能用於製造聚酯纖維。
原則上,這些材料是可以回收的,但是塑膠袋通常很髒難以清潔再利用,還有可能在分解過程中堵住回收流水線。就算分解出來,也有可能含有很多雜質,賣不出好價錢,回收成本也相應變高。所以塑膠袋最終的歸宿,一般是和生活垃圾一起,被送進填埋廠填埋或焚燒。
但是塑料瓶的命運就不一樣了。它的製造材料一般是食品級PET,不易破碎、透明度高、使用安全,回收價值比較高。
據印度國家化學實驗室發布的數據顯示,印度PET瓶的回收率為90%,美國、日本、歐洲的回收率分別為29%,84%,60%。回收塑料瓶已成為了常見的事情。
目前全球回收的PET瓶,只有少部分被重新做成了塑料,以及不飽和聚酯製品。剩下的絕大部分都用於紡織行業,行業內部稱其為再生纖維。
當這些PET塑料瓶被回收之後,會先送去粉碎處理,處理完畢後就打包運到紡織品加工廠,工廠員工會將塑料瓶的瓶蓋和瓶身分離開,瓶蓋啥的就交給其他的工廠,瓶身就泡在燒鹼裡,去除塑料上的黏膠等等。
然後再把剩下的塑料攪拌、烤化等再將它們壓成細絲,之後再把細絲聚成股,加熱拉伸反覆操作。最後再打碎,這時,塑料就會變成羽絨那種輕飄飄的軟毛,然後就可以給織布廠再經過處理就可以開始做衣服啦。
因為經過高溫加熱,所以回收回來的塑料做成衣服,對人體也是沒有害處的。這也是塑料瓶比塑膠袋更受歡迎的原因。
看到這,是不是覺得塑料也不是那麼萬惡?事實上,雖然我們總是在強調塑料是環境汙染的罪魁禍首,但是塑料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人們對塑料垃圾的不當處置。
只要我們對所有資源都正確適度利用,做到用量對、用法對、處置對,那麼像塑料這樣的「兇器」都會變成「利器」,環境的負擔也會被大幅減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