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存雲先生1951年生,畢業於上海華東師大歷史系。自幼受家父之薰陶,講述魏晉六朝,論唐、宋、元、明、清諸家。指導其以造化為師,宗古賢諸家筆墨。在繪畫上臨習古代名家畫冊;在書法上學鍾、王、米、蔡、趙、董一脈。徐存雲先生現為上海市徐悲鴻藝術研究協會會員、中國榜書藝術研究會上海榜書研究院會員。
文革期間,徐存雲被分配到工廠從事機械加工,長年的工具機操作,讓他對刀具應運自如。於是,他突然產生一個念頭:能不能用刀代筆,在木板上體驗書法繪畫的樂趣呢?對於書法,徐存雲最佩服王羲之、米南宮、趙孟的字;對於繪畫,他對八大山人、鄭板橋、梅清、藍瑛與郭熙的畫作特別喜歡。他先在宣紙上臨摹書畫,後來又用刀嘗試在木板上刻書畫。終成就了「別具一格」的水墨木刻書畫藝術。
徐存雲先生的水墨木刻畫是其吸收了版畫、素描和竹刻「留青法」等藝術元素,潛心研究二十多年創新而成的。他分別在上海與香港舉辦過多次個人作品展。上海的《新民晚報》、《讀者導報》、《文匯報》、香港的《太陽報》、上海東方電視臺「東視廣角」及上海長寧區電視臺等媒體曾先後採訪並報導徐存雲的木刻書畫作品與藝術創作生涯。
徐存雲於2005年在長4米、寬1.8米的紅木板上用行楷書寫並刻制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整幅作品有260餘字,展出後得到上海玉佛寺覺醒大和尚的讚譽,此法寶現供奉在上海「玉佛禪寺」佛堂內。
2006年至2007年,徐存雲精心刻制中國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他先在兩塊 2米多長的楓木板上臨摹整幅畫卷,550多個人物,50多頭牲畜、30條舟船、20多輛車與橋,花了三個多月時間,而刻制的過程長達八個多月之久。他以陰刻為主,同時兼容了竹刻藝術中「留青」與「薄地陽文」的技法,力求使畫面效果與原作相似。
在這一年的臨摹刻制「清明上河圖」過程中,徐存雲既興奮又寂寞,興奮的是在靜心勾勒宋代盛市卞梁的社會風貌時,仿佛自己也穿越時空進入了那個古代盛世裡悠遊;寂寞的是,一個人除了面對刻刀與木板,什麼都丟在腦後,由於全身心投入精心製作,不再感到枯躁。徐存雲深深地知道一個從事書畫藝術的人只有耐住寂寞,才能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