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 知古通今 | 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太空探索|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 |周六 · 茶餘星話 | 周日 · 視頻天象
文章來源:https://www.space.com/pluto-flyby-favorite-photos-new-horizons-alan-stern.html
翻譯:DAIKIN
校譯:王延昕
編排:Asensiosh
// 冥王星
///
NOCITCE
冥王星曾經位列太陽系第九大行星,即便在2006年被降格成為矮行星之後,它還是一直被地球人關注著。
2015年7月14日,美國宇航局的「新視野」號飛船在距離冥王星12550公裡的距離,首次拍攝到了這顆遙遠神秘星球的特寫照。
當時這些照片一經公布就成了網紅。這顆寒冷的矮行星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多樣性和複雜的地形,讓極具想像力的研究人員和太空迷們都驚呆了。
美國科羅拉多州博爾德市西南研究所的艾倫·斯特恩擔任「新視野」號項目的首席研究員,他告訴我們:「我真的被這些圖片嚇到了,這個遙遠的世界遠比我們預期的還要令人驚嘆。」
從上世紀90年代初「新視野」項目概念誕生以來,斯特恩一直就是該項目的推動者。「新視野」號在2019年完成了遙遠的柯伊伯帶天體「雪人」(Arrokoth)的飛掠,而今它仍繼續飛往未知境界。值此冥王星飛掠五周年之際,斯特恩特地挑出一些他最喜歡的冥王星照片,以紀念那次史詩級的飛掠。
下面就是他挑選出的10張最美冥王星照片。排名不分先後,全都最美!
No.1
飛掠半球
斯特恩:「這張圖說明了一切,一顆有心臟的可愛小行星,卻擁有著驚人的地質多樣性和複雜性。」這顆「愛心」的左葉其實就是一個寬1000公裡的氮冰冰川。
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西南研究所。
No.2
冥王星的「背面」
喏,冥王星背面的圖像就只有這種低解析度的,因為冥王星每六天自轉一周,而我們看見其背面的時候離它還有三天的航程,大概數百萬英裡的距離。儘管如此,它相比飛掠經過的半球有著巨大的差別,我們今後必定會再次去造訪這一面以了解更多細節!
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西南研究所。
No.3
冰流、對流、風紋和沙丘
冥王星巨大的氮冰川斯普特尼克號平原是太陽系中最令人驚嘆的地形之一。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裡居然沒有隕石坑,這意味著其地質非常年輕;再仔細看看,在這個氮冰海中,你發現這塊年輕冰川(比德克薩斯州還大)上有冰對流、冰川流、雪崩、風條紋、水冰山存在的證據,甚至還有沙丘地!哇!
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西南研究所。
No.4
蔚藍天空
這張日環食的照片由牧夫愛好者拍攝於6月21日廈門。太陽的輝光在濾鏡的作用下那麼幽靜和美...好吧,剛才是小編在一本正經胡說八道。
這張圖實際是由「新視野」號多光譜可見光成像相機(MVIC)拍攝的冥王星。冥王星的薄霧層熠耀著幽柔的藍光。
我喜歡這張照片,不僅因為冥王星有著如同地球般的蔚藍天空,還因為這張照片其實是在我們在我們完成冥王星飛掠之後拍攝的,證明我們真的達到了一個曾看似永遠都不會實現的目標,並且花費26年的時間才完成!
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西南研究所。
No.5
凹凸不平的旮旮旯旯
這張圖像讓我們欣賞到了冥王星的崎嶇地形,和它延伸至軌道高度的數十層大氣薄霧,多麼冷豔絕倫啊!
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西南研究所。
No.6
刀鋒狀地形
冥王星的刀鋒狀山地地形與我們在太陽系中所知的任何其他地形都不一樣。由甲烷冰雕刻而成的怪異「刀鋒狀地形」就像存在於科幻小說中的一樣,延伸到遙遠的邊界,以及這片位於所在半球東部邊緣的區域。
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西南研究所。
No.7
冰火山
冥王星表面上至少有三種類型的低溫火山地形,包括圖片上這個以萊特兄弟命名的萊特蒙斯火山(Wright Mons)。這座火山的大小與夏威夷莫納羅亞山相當。
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西南研究所。
No.8
古老地形
冥王星的某些區域沒有任何隕石坑,這意味著這些區域在地質學上極其年輕。但行星的其他區域已經歷經滄桑,部分被確定在40億年前冥王星誕生時就存在了。
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西南研究所。
No.9
古湖
圖中,崎嶇的山谷託舉著一個古老的氮湖,這也是此處在舊時代有著超高壓大氣的證據。
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西南研究所。
No.10
柯伊伯帶的積雪
圖中的冥王星山脈,就像落基山脈高聳在我們的藍色星球之上,但這些山並不是水雪構成的巖石,而是甲烷雪覆蓋的水冰山脈。你細品一下,在遙遠的柯伊伯帶上白雪皚皚!
圖片來源:美國宇航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西南研究所。
責任編輯:王延昕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溼刻』 牧夫出品
攝彗人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