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的「宇宙閘門」:空曠空間阻止系內外物質混合

2021-01-15 新浪科技

來源:新浪科技

智利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亞毫米波陣列(ALMA)捕捉到了這張圓盤的圖片,它圍繞著一顆距地球約450光年的年輕恆星形成。有科學家提出,在太陽系早期,類似的圓盤可能已經在太陽周圍形成,為不同類型行星的形成奠定了基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1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與太陽系以外的氣態巨行星相比,離太陽最近的巖態行星由非常不同的物質組成。這可能是因為在數十億年前,太陽系曾被一道「宇宙閘門」一分為二,正是這道閘門阻止了太陽系內外的物質混合。

根據一項新的研究,這道「閘門」其實是一圈塵埃和氣體,更像是一圈圍欄,研究作者將其稱為「大分水嶺」(Great Divide)。現在,這道閘門位於木星軌道之內,基本上是空曠的空間。

大約20年前,化學家們意識到,根據行星與太陽的距離不同,其基礎組成部分——微行星或更小的太空巖石——的成分差別很大。構成外圍類木行星的微行星中,有機分子(如含碳揮發物,或冰和氣體)的濃度高於構成類地行星(如更接近太陽的地球和火星)的微行星。然而,這一現象很令人費解,因為在理論預測中,由於所謂的「氣體阻力」,即年輕太陽周圍氣體的引力,來自太陽系外部的微行星應該會向太陽系內部螺旋運動。

在這項新研究之前,科學家認為「阻止初生太陽系內、外盤混合的引力牆是木星」。具體來說,由於木星如此之大,其引力如此之強,以至於在微行星到達太陽系內部之前,就被木星所吞噬,為了驗證這一理論,研究者進行了計算機模擬,重現了早期太陽系及其中行星的增長過程。

模擬結果顯示,木星的增長速度還不夠快,不足以阻止所有富含碳的微行星進入太陽系內部。事實上,大部分來自太陽系外圍的微行星都直接越過了正在成長的木星。木星是一個非常低效的「看門人」 ,這就像一個多孔的邊界,來自外太陽系的物質會通過這個邊界湧入內太陽系,木星本身可能會讓許多微行星通過,意味著太陽系內外的行星可能會有相似的成分。

於是,科學家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在太陽系的早期,可能存在一個或多個環狀結構,由圍繞太陽的高、低壓氣體和塵埃交替組成。這些環會阻止微行星向太陽系內側移動。這一假設的基礎是智利阿塔卡馬大型毫米/亞毫米波陣列(ALMA)的觀測結果:大約五分之二的年輕恆星周圍都有類似牛眼的圓盤。

這些高壓圓盤可能已經捕獲了大量塵埃,並使其聚集成不同的結構,比如有的可能形成了木星和土星,有的則形成地球和火星。莫吉茲西斯表示,其中某個圓盤可能阻止了外部微行星向太陽系內側移動,從而形成「大分水嶺」。即便如此,這個圓環也沒有完全密封,使含碳的太空巖石進入太陽系內部,為地球上生命的出現提供種子。

不過,儘管作者的工作對以往的觀點——木星的增長使太陽系內側和外側的固體物質分開——提出了挑戰,但他們並沒有給出同樣詳細的環模型,這個環模型需要演示微行星是如何被捕獲的,以及這些被捕獲的微行星如何成長為行星。在此之前,相比其他可能的解釋,這個環模型並沒有非常強的說服力。這項新研究的結果發表在1月13日的《自然-天文學》(Nature Astronomy)雜誌上。(任天)

相關焦點

  • 宇宙很空曠,原子內部也一樣,但空曠處並非一無所有
    在地球上生活,我們很難找到一個完全真空的環境,我們的眼前總是充滿了各式各樣的物質,即使我們將自己封閉在一個漆黑且看似空無一物的房間裡,在我們的眼前仍然存在著大量的氣體分子,而其中大部分都是氮和氧。我們的身邊雖然物質充盈,但放眼宇宙,空曠卻是永恆的主題。
  • 宇宙很空曠,原子內部也一樣,但空曠處並非一無所有
    由於溫度的本質是物質的運動,所以在一個空間之內,物質的密度越低,空間的溫度也就越低,而宇宙的溫度為-270.42攝氏度。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宇宙被各式各樣的天體所佔據,就太陽系而言,八大行星有序排列,衛星、小行星夾雜其中,熱鬧非凡,而這種印象的由來就是失真的太陽系圖片。為了能夠讓人們直觀了解到太陽系的結構,科學家們將太陽系的所有天體距離進行壓縮,強行畫在了一副圖中,但這與真實的太陽系差距甚大。如果按照真實的比例,根本無法在一張紙上畫下整個太陽系。
  • 為什麼教科書上的太陽系示意圖比例都是錯的?真實宇宙極為空曠
    首先需要告訴大家一個事實:宇宙真的太空曠了!而且,這種空曠超出了一般人的想像。宇宙絕對比大多數人想像的還要空曠!而要想連水星都畫上去可被看到,這個空間至少要1公裡以上。可見,僅僅太陽系就是多麼的空曠!而整整一個4米寬房間,實際上只有1毫米不到的空間被太陽所佔據!
  • 太陽系外圍的結界被發現,形同巨大的透明光球,阻止人類探索宇宙
    對於廣袤無垠的宇宙,存在著太多的為我們人類所從未了解過的存在,由於對於宇宙我們還存在很多錯誤的認識,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刻意去尋找宇宙中的某一種物質
  • 旅行者1飛多遠了,系外太空有些什麼,有害物質很多
    趣味探索訊 地球之外太空是這個樣子,空曠和漆黑,那麼太陽系之外的太空是個什麼樣子?可能不少人感到十分好奇,是否有多艘外星星艦飛來飛去,是否比太陽系顯得更加繁榮,又或許是比太陽系還要黑暗和空曠?如今系外太空已經有屬於人類的兩個人造物,儘管它們是40多年前打造的人造物,可以說科技已經有些落後了,但是十分經久耐用,仍能獲取珍貴科學數據。
  • 宇宙真空是什麼狀態?為什麼引力會讓宇宙更空曠?
    5.9個質子,而地球的密度是5507.85千克/立方米,這麼一對比宇宙真的太過於空曠了。隨著它們的靠近和融合,物體的質量就開始變大,然後它們的引力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然後又有能力來吸引更多的物質加入它們的隊伍。在巨大的引力在吸引周圍的物質的時候,它們之間的空間被抽離了,因此宇宙之間的真空就存在了。
  • 原子不是實心粒子,內部像太陽系一樣空曠?那存在實心的物質嗎?
    目前所知,自然界中的物質分為實物和場。物質的存在會佔據一定的空間,當空間中沒有任何實物時,便稱之為空。如果用宏觀世界中的經驗來看,原子內部絕大部分空間都是空的。可從微觀角度來看,由於物質的存在方式與我們所看到的宏觀現象不一樣,因此並不能認為大部分空間都是空的。
  • 太陽系外的奇怪空間
    遠離太陽的保護性包圍,太陽系的邊緣似乎是一個寒冷,空曠和黑暗的地方。我們與最近的恆星之間的空間,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令人恐懼的巨大虛無空間,它還是人類只能遠距離觀察到的地方,只是將望遠鏡聚焦在我們鄰近的恆星,星系和星雲的發光質量上。
  • 空間是什麼
    1.空間本質空間是一種存在,但不是物質,它只是一個容納宇宙的容器。故如果不先存在空間,宇宙就沒有容身之所,因而也無法創生,即使存在物質之種,又在何處安放?空間只是一種虛空,沒有來源,沒有起始,當然也沒有終結。
  • 太陽系在轉,銀河系也在轉,宇宙是否也在旋轉呢?
    宇宙是運動的嗎?這是毋庸置疑的。運動是宇宙的本質屬性,小到微觀粒子、大到宇宙天體,無一不在運動之中,在這個宇宙中,你無法找到絕對靜止之物。一塊冰冷的石頭,看似紋絲不動,實際上其內部的分子卻時刻處於運動之中,否則它的溫度就會降至絕對零度,宇宙間沒有絕對零度,所以也沒有絕對靜止,即使是看似空曠無邊的宇宙,它的平均溫度也為-270.15攝氏度,距離絕對零度的-273.15攝氏度還有些距離。在微觀世界中,運動以一種看似沒有規律的方式存在著,對於這種隨機的運動形式,我們只能夠用概率去表示。
  • 兩艘人類宇宙飛船進入太陽系外的奇怪空間
    星際空間神秘的黑暗真空最終被兩個無畏的宇宙飛船所揭示,它們已成為第一批離開太陽系的人造物體。但是它在我們太陽系外的確切性質在很大程度上一直是個謎,主要是因為太陽,所有八個行星和一個遙遠的被稱為柯伊伯帶的碎片,都被包含在由太陽風形成的巨大保護氣泡中,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太陽系。當太陽及其周圍的行星穿過銀河系時,氣泡像無形的盾牌一樣撞擊星際介質,從而阻擋了大多數有害的宇宙射線和其他物質。
  • 通過研究隕石,科研人員發現了早期太陽系中物質的傳播形式
    對稀有類型的隕石的新研究表明,即使木星清除了形成行星的塵埃和氣體盤中的間隙,來自太陽附近的物質仍到達了外部太陽系。這項研究結果於本周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使人們對我們的太陽系如何形成,以及行星如何圍繞其他恆星形成有了新的認識。
  • 系外天體奧陌陌是探測器?離開太陽系時還有個加速度,什麼情況?
    人類現在生活在太陽系裡,太陽系裡面的環境還是比較穩定的,沒有大規模的天體撞擊事件。八大行星剛剛成型的時候,倒是經歷了幾次頻繁的撞擊期。哈勃太空望遠鏡和泛星巡天望遠鏡升空後,對整個太陽系進行了監視,任何天體靠近地球都會傳回消息。總的來說,靠近地球的天體基本都來自太陽系裡面,小行星帶、柯伊伯帶和奧爾特星雲,就這三個地方。
  • 太陽系外有道「宇宙牆」,旅行者號被擋住了,宇宙無邊界
    筆者/冰辰書生前言宇宙浩瀚無垠,其神秘之處可能是我們窮極一生都無法探知的。人們一直想搞清楚到底有沒有外星生物,太陽系外到底是什麼樣的?人類曾發射過許多探測器就是為了能夠走出太陽系。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就肩負著這樣的使命,可惜他們直到現在還處於太陽系的範圍裡。到底什麼阻止著他們衝出太陽系呢?人們對此提出了很多猜測。柯伊伯帶柯伊伯帶和宇宙牆在科學家發現柯伊伯帶的時候,便有了「太陽系給柯伊伯帶圍住了」的說法。
  • 流日閘門隨心分享:剛剛過去的54號閘門
    我們生活在宇宙中,無時無刻不被宇宙所影響。每一天太陽月亮以及九大行星走到不同的位置,都會對我們產生不同的影響,人們如同沐浴在名為「微中子」的海洋裡。這中間對我們影響最大的是太陽。太陽圍繞著人類圖的曼陀羅64個閘門和384個爻循環往複流轉。人類圖的「流日圖」, 就是根據每日太陽行星走到的位置繪製而成。
  • 震撼:宇宙幾乎是真空的!
    然而,宇宙實際上十分空曠。我們甚至可以認為,宇宙幾乎空無一物。我們先從微觀世界開始。組成我們周圍世界和我們自己的是原子。我們知道,原子很小。這個範圍內包含了太陽系的絕大部分物質,但是卻遠遠不是太陽系的邊界。來看看現在認識到的太陽系有多大吧。
  • 這對「好兄弟」終於走出太陽系,走了181億公裡後,看見了什麼?
    自從人類進入航天時代以來,我們就渴望著有一天能夠走出太陽系,只不過人類的科技水平還是十分局限的,走出太陽系似乎是痴人說夢。隨著旅行者1號的運行,2005年,它已經穿過了太陽系的外圍,成為了第1顆走出太陽系的人造探測器。
  • 隕石成分體現早期太陽系的物質遷移
    該成果進一步加深了科學家對太陽系和行星形成過程的理解。圍繞恆星的行星是如何形成的?普遍觀點認為,它們是由新形成的恆星周圍旋轉的塵埃-氣體盤中的物質吸積而成的。在太陽系中,球粒隕石為原行星盤的物質組成提供了證據。球粒隕石是一種由微型球粒物構成的隕石,它們像宇宙積塵一般聚集到了一起。
  • 直徑940億光年的宇宙中,到底裝了多少物質?科學家出最新結構
    如今,我們不僅知道地球、月球的質量,還能夠計算太陽系各大天體的質量,甚至包括系外行星、恆星乃至星系的質量,我們也有一套推導方法。可是,宇宙中的天體這麼多,星系總數甚至可能達到數萬億個,我們不可能一個個地進行測量。
  • 宇宙膨脹會超越引力嗎?最後半小時,太陽系行星和恆星將被撕裂!
    從宇宙的膨脹的其中一個演化發展的結果來看,太陽系各行星之間距離被拉大也只是時間問題,但以現代宇宙的膨脹說來衡量,暫時並不會導致這個結果,但在遙遠的未來來看,太陽系最終的發展將是行星距離被拉大,直至達到基本粒子狀態,這是一個什麼概念?真會如此可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