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作為年輕人的網上論壇,可以反映一部分青年看法,特別是一些比較偏激的青年。但我們常常懷疑這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大部分年輕人的心聲。」
一隻「蝗蟲」的幽靈,正在啃噬香港人和內地人對彼此的善意。2月1日,香港《蘋果日報》刊登了整版的「蝗蟲廣告」。在此幾天之前,一群香港年輕人走上街頭,圍住蹲坐在街頭休息的內地遊客,唱起一首名為《蝗蟲天下》的歌。
這群「唱蝗」的年輕人,通過一個名為「高登討論區」的香港網絡論壇聚集起來。其中一個對一名席地而坐的內地女士說:「Hi, auntie!」(高登討論區特有的粗口暗語),然後用粵語指責她不講禮儀。
《蘋果日報》發表的新聞照片顯示,面對他們,一名內地遊客用手中的皮包擋住了臉。
「唱蝗」主力軍:網絡憤青出擊
《青年參考》發現,整版「蝗蟲廣告」由香港「高登討論區」的年輕網民自發籌款,並得到香港準媽媽論壇「親子王國」中部分用戶的贊助。
廣告刊出後,香港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林煥光認為廣告涉嫌歧視,但這些網民辯解稱,廣告畫面中的昆蟲是一隻草蜢,毫無用蝗蟲比喻內地人之意。
此前,1月27日的上街唱「蝗蟲歌」活動,也是由「高登討論區」發起,參與者均為該討論區的網友。
《蝗蟲天下》這首歌,從2011年4月起就在香港部分網民中廣泛流傳。「巴士港鐵小巴,餐廳酒店商鋪內亂叫喧譁,難道你不覺醜嗎?」「蝗蟲大肚像異形,懷孕入境卻未停,無人能阻止它搶獲身份證」等歌詞,與不久前刊登的「蝗蟲廣告」中的言論大同小異。而「蝗蟲」的稱呼,自此在香港流傳。
「蝗蟲歌」消停了不到一年,內中隱含的矛盾又因最近「D&G」禁止香港市民拍照事件、內地遊客地鐵進食事件,以及北大教授孔慶東辱罵香港人再度激化,而「蝗蟲廣告」最終將其推向了沸點。
香港各界人士普遍對「蝗蟲廣告」持批評態度。地產大亨、報紙《am730》創辦人施永青認為:「這只是少數人的行為。做什麼事情都不能針對內地同胞或者任何國籍的人,一切要以事實為依歸。」
「唱蝗」最響的聲音,則來自個別激進的學者與準媽媽權益團體。而自始至終,「唱蝗」的先鋒與主力都是網絡上的年輕人。
對此,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向《青年參考》評論稱,香港一直都有一些人對內地人有偏見,其中有些看法有客觀基礎,有些則「真的是偏見」。
「近年來,一些趨勢令部分年輕人擔心內地對香港的影響力愈來愈大,影響香港本身的生活素質,因而令他們情緒激化。」馬嶽說。
「蝗蟲廣告」和「唱蝗」行動的主要聯絡地「高登討論區」(Golden Forum),是香港最火爆的技術論壇之一,也是年輕的「宅男」們交流影片與技術資訊的陣地。
不過,雖然「高登」的創辦主旨與時政無涉,其中的最大版塊「吹水臺」卻從來不缺時政話題。
自2006年夏天起,「高登」網民不斷挖掘爆炸性新聞,在討論區中潛水的媒體記者也隨之大增,幾乎每天的香港報紙上都有來自「高登」的報導,許多爭議性社會報導也會引用「高登討論區」中的網民言論。
在一次採訪中,「蝗蟲廣告」的發起人Yung Jhon說:「為什麼內地媽媽要蜂擁來佔據公共醫院的資源,攫取我們的利益和社會福利?為什麼內地人拒絕遵從我們的規定和秩序?我們不能接受。」
香港不少針對內地人的抗議行動,都通過網絡論壇的形式發起。2011年6月,一些網民發起反對政府將6000港元的補貼發放給內地新移民的運動,其中聲音最響的,是香港年輕人在臉譜網(Facebook)上成立的反新移民小組「香港本土力量」。此外,「香港人網」等網絡論壇,也是此類言論的聚集地。
「未必代表大部分年輕人心聲」
「高登討論區」裡層出不窮的偏激言論,也引起學者的憂慮。香港青年智庫高級研究員趙善軒曾指出:「(香港)網絡憤青,他們活躍於高登、香港人網、Facebook等地……口說公義,卻對不同意見施展惡毒的人身攻擊,亂扣帽子,大有『非我朋友,即我敵人』之勢。討論問題不愛提出理據,甚至沒有推論。」
學者馬嶽則認為:「『高登』作為年輕人的網上論壇,可以反映一部分青年看法,特別是一些比較偏激的青年。但我們常常懷疑這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大部分年輕人的心聲。」
「網上討論,經常會有自動激化的趨勢,即一人批評,多人附和。不同意見不敢聲張,於是一些情緒化的東西可以迅速卷大,然後引起其他群體的注意。」馬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