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下一場勝利,在「第六維空間」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71年前,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洗刷了百年恥辱,重振了民族信心。中華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際迸發出的精神、智慧、意志和力量震撼了世界。
硝煙雖已遠去,安全威脅從未遠離。我們紀念這個勝利的日子,是為了銘記歷史,祭奠先烈,也是為了居安思危,警醒今天和未來。隨著信息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現代戰爭形態正由陸、海、空、天、電磁五維空間拓展到第六維空間——網絡空間。一場充滿「文明血腥」的無形較量,已在滑鼠和鍵盤間悄然打響。
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說:「戰爭中真正的目標是敵方決策者的思想,而不是敵方軍隊身體。」網絡區別於其他工具的一個特點,就是它能直抵人心,影響人的思想。網絡空間的輿論攻勢,往往可以收到拔人之城、奪人之心的奇效。「阿拉伯之春」「茉莉花革命」無一不是先在網絡空間悄然打響,用比特擊敗了子彈。
在網際網路這個戰場上,我們能否頂得住、打得贏,直接關係我國意識形態安全和政權安全。與八年抗戰的艱難歷程相比,敵對勢力的進攻由機械化戰爭時代的狂轟濫炸變為了網絡空間的點滴滲透、定點打擊,雖不見硝煙,卻不分晝夜。網絡已經成為攸關民族發展乃至生死存亡的重要陣地。心勝則強軍可期,心勝則無往不勝。我們必須加快構建現代軍營信息網絡管理制度,努力打造先進軍營網絡文化,在「第六維空間」的爭奪戰中奪取新勝利。
堅持「開門」思維。中華民族近代以來的深重災難,是從閉關鎖國開始的。思維的落後是最大的落後。當前,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有序進入軍營。智慧型手機用好了,是我們的良師益友;用不好,就會成為敵對勢力腐蝕軍隊的「後門」。有的人想採取「關門」的辦法消極保安全,這是因噎廢食,也是看不到時代發展大勢的「鴕鳥思維」。網絡安全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關起門來的安全不是真正安全。在保密的前提下有序開放,網絡空間鬥爭水平才會越練越高。
以技術對技術。70多年前,中華民族以劣勢裝備對抗掌握先進技術的侵略者,付出了巨大的傷亡。歷史昭示我們,如果對手用的是「飛機大炮」,我們還用「大刀長矛」,攻防力量不對等,是要付出慘重代價的。信息網絡時代的新技術層出不窮,部隊開發和利用網絡與新媒體平臺,構建網絡時代的思想「防火牆」依然任重道遠。我們必須主動出擊,迎頭趕上,大力加強信息化建設,以技術對技術,以技術管技術,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敢於「刺刀見紅」。抗日戰爭時期,無數英雄兒女毀家紓難,築成了中華民族的血肉長城。面對「觸屏時代」的「網絡攻勢」,我軍必須確保在網絡空間和精神空間「寸土不失」。構建堅固的網絡思想陣地,離不開優秀的軍營網絡人才。我們既要有技術領軍人才、網絡鬥爭指揮人才,同時還要確保人才隊伍思想純潔、信仰堅定,在五光十色的網絡空間保持本色,在輿論陣地上敢於和敵人「刺刀見紅」。
創新戰術戰法。面對強大的敵人,中華民族創造了「麻雀戰」「地雷戰」「地道戰」等嶄新的戰術戰法,以弱勝強的背後是「中國智慧」。正所謂「劍不如人,劍法勝於人」。當前,網絡空間戰術戰法研究和鬥爭實踐脫節的現象比較明顯,「有熱情、沒辦法」的問題還比較突出。網絡空間的鬥爭看似無形,但同樣需要我們以研究戰爭的態度去鑽研,既不能消極避戰,也不能盲目亂幹,毫無章法地一擁而上。只有認準目標、懂得打哪裡、怎麼打,才能以最小的代價擊敗對手。
(陳國強 空降兵某部政治部主任)
(《解放軍報》2016年09月02日 09版)
(責編:黃子娟、閆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