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奔流著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雅魯藏布江。當它流經西藏派鄉後河道突然變窄,並圍繞南伽巴瓦峰作馬蹄形大拐彎,峽谷急流,傾斜而下,直奔印度境內。1998年10月,國務院正式將從西藏派鄉至青藏高原南麓的這一段命名為「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回望中國人探險這一世界峽谷之最,艱難曲折而又成果顯著。
探險之路
根據國家測繪局1999年4月公布的最新數據,雅魯藏布大峽谷平均長度為504.64千米,平均深度為2268米,谷底最深處達6009米,平均寬度為113米,最窄處35米。事實上,這一峽谷早在1萬年前就形成了現在的規模。然而,由於溝深、險峻、狹窄和多雨,給科學探險家們製造了極大的困難。1973年,關志華、楊逸疇等中國科學家自派鄉出發,揭開了大峽谷地區科學考察的序幕。由於山勢陡峻,無法繼續沿河谷考察,只好翻山插到扎曲。後來,中國科學家多次到了那裡,取得了可喜成果。
1994年初,中國科學家參照過去考察資料,經過認真計算分析,確認了雅魯藏布大峽谷為世界之最,新華社向世界公布了這一重大發現。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高登義說:「在1973、1974、1975,1982、1983、1984這六個年代了,先後有約一兩百名中國科學家前後將近一兩百科學家去進行過科學考察,的確也取得了好多成就。但是,雅魯藏布江有一處大拐彎的地方,這兩端約有一百到二百公裡的地方太陡峭,無法過去所以這一段沒有科學家沒,也始終不知道這一段到底有哪些科學奧秘。」
這段拐彎處地勢險峻,也是峽谷的核心河段,人類始終未能涉足。當時的高登義和許多科學家對這塊地帶充滿了好奇。
帶著創造中國人的「第一次」的情結和夢想,1998年10月29日至12月31日,他們完成了白馬狗熊——西興拉——扎曲——八玉——甘代間的沿河谷考察,考察隊分為3小隊和瀑布分隊,最後成功完成了這次探險。而這次探險也被評為1998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之一。
大峽谷的奧秘
難道中國人多次嘗試穿越大峽谷,就僅僅是為了爭得「世界第一」嗎?當然不是。高登義說,穿越雅魯藏布大峽谷對於科學研究是很重要的,第一,這是中國的三大基因庫之一;第二,這個地方的水汽輸送作用對於氣候環境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很重要,第三,它的生物基因庫等也很重要。
大峽谷內環境純潔,景觀至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條件,使它成為自青藏高原向腹地輸送水汽的最大通道。來自印度洋源源不斷的暖溼水汽,伴著西南季風向高原內地輸送,形成了藏東南特殊的氣候。
而北半球熱帶氣候帶和自然帶最北界的平均位置為北緯23.5度,而在大峽谷地區特帶氣候帶和自然帶卻都向北推進5.5度,達到北緯29度,為世界之冠。水汽通道作用使大峽谷地區的高山南北坡均均有從熱帶、亞熱帶到北極的氣候帶和自然帶分布,被葉篤正院士譽為「全球氣候和環境變化的縮影」。
水汽通道還哺育著季風性海洋性冰川,使得冰川和森林交融,成為一道奇觀。這裡還是古老物種的避難所,這裡保存了大量的古老物種,留下了許多「活化石」,如苔蘚植物藻苔、裸子植物百日青等等。
這裡還是我國第五大河,水力資源蘊藏量僅此於長江,居我國第二位,這裡的天然水蘊藏量高達6881萬千瓦,單位河段水能蘊藏量達13.86萬千瓦/公裡,居世界同類之首。
大峽谷中動植物、微生物等物種資源豐富,是「五種資源的寶庫」「植物類型的天然博物館」。
科學成果
科考隊不僅成功完成了穿越,更重要的是帶來了豐碩的科研成果。據高登義介紹,雅魯藏布大峽谷的河床是花崗巖組成,河水不能衝毀河床形成瀑布。
經過確認,這裡河段的坡降為世界之冠。科考隊進一步調查了大峽谷地區的水資源,為合理開發和利用增添了科學依據。
科考隊還專門建立三個大地基準點,取得珍貴的測繪數據,經過分析研究,再次確認雅魯藏布大峽谷為世界第一的地位。
科考隊採集了數千件有關植物、昆蟲、水資源、地質、地貌、大氣和冰川等學科的樣品和標本,填補了核心河段的科學空白,經室內分析後取得了更重要的科學成果。在峽谷區所才的缺翅目昆蟲標本和在西興拉——扎曲——甘代一帶發現的紅豆杉林,具有更高的科學意義和經濟價值。
中國人成功穿越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曾被葉篤正、劉東來和孫鴻烈等院士認為是20世紀重大地理發現之一。它彰顯了中國人敢於探索未知的民族精神,也為人類認識自然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作者: 新華網 [責任編輯: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