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幾千年前的古代社會,由於社會生產力較低,人們只能依靠狩獵、採集為生。能夠填飽肚子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所以也根本從不上任何飲食文化。但隨著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以及五穀、六畜誕生之後,人們的生活條件才有所改善。
由於現代社會經濟發展比較迅速,老百姓的生活條件也越來越好,所以人們在飲食方面更注重健康。按照現代飲食文化的思路去分析,可以發現人們所謂的健康飲食,實際上更注重的是營養均衡。大魚、大肉已經逐漸淡出餐桌,取而代之的是一些綠色食品。
事實上現代人的習慣,已經越來越趨於挑剔。很多司空見慣的食物,都已經無法進入人們的視線了。老話說「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其實想表達的就是一種飲食態度。雖然現代人已經吃不到飛禽、走獸了,但是這兩類動物在古代社會,卻是達官貴人餐桌上的常見食品。
「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
相信很多年紀比較大的人,都曾經有過缺衣少食的經歷。但那個物質資源比較匱乏的時代,很多人能夠吃一頓飽飯,都會特別高興。所以對飲食基本上沒有任何要求,如果能吃上一頓肉食,都會謝天謝地。
所以對「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這句家喻戶曉的俗語也只是淡然一笑。但是隨著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先富起來的一群人開始邁入小康生活。由於每天都可以吃到大魚大肉,所以開始逐漸養成「挑食「的毛病。
雖然在很多美食家的眼中,擁有挑剔的味蕾,是走向美食巔峰的重要旅途。但筆者認為,這句俗語作為一種飲食態度,其實還是有很多可取之處的。尤其是對於一些生活比較富足的人來講,能夠吃上山珍海味、飛禽走獸,絕對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一、俗語來源
如果深入挖掘這句俗語的來源,可以發現早在宋朝時期,這已經出現了飛禽走獸之爭。由於宋朝積極推行重文抑武方針,所以當時社會中的文人和文官地位比較高。而武將由於有潛在的篡國風險,所以在宋朝一直都被嚴格抵制。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宋朝時期,文官地位要遠高於武將。而且這種差距還表現在官服上,文官衣服上的補子以飛禽為主,武將則以走獸圖案居多。從這一點其實就可以看出,飛禽在古代人的心目中,其實要遠比走獸更高級。
久而久之,這種官服制度帶來的影響,以及思維文化開始在民間流行。而且從心理層面上去分析,也可以得知飛禽與走獸優劣立竿見影。所以才會有「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的說法。這句俗語從誕生開始就一直在民間流傳,直到現在社會依然風生水起。
二、新冠病毒之蝙蝠說
2020年開年最大的事情,恐怕就是至今依然甚囂塵上的新冠肺炎疫情。目前,關於這種傳染性特別強的疾病,到底從何而來眾說紛紜。最開始人們認為是由動物傳播,而這個動物就是大家熟知的蝙蝠。
按照自然科學書籍上的介紹,可以得知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但在註解中還強調,蝙蝠是哺乳動物中唯一可以飛翔的獸類,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蝙蝠並不是飛禽。但由於蝙蝠身上及糞便中,含有大量致病嗯菌和病毒,所以很多科學家都認為,蝙蝠可能是新冠病毒攜帶者。
雖然這種推斷目前還沒有定論,但作為新冠病毒疫情懷疑者,一定要引起大家的高度警惕。日常生活中千萬不要與蝙蝠接觸,而且也應該杜絕食用蝙蝠。畢竟作為一種高風險動物,大家對它還是敬而遠之比較好。
結 語
現代社會中流傳的一些俗語,其實只是眾多俗語文化中的冰山一角。大家如果想要真正了解屬俗語的魅力,平時可以多看一些關於俗語的書籍。因為雖然看起來比較淺顯,但是卻蘊含了很多人生道理。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來講,還會對生活具有一定指導意義。
「寧吃飛禽四兩,不吃走獸半斤」,作為一句流傳了1000多年的俗語,時至今日依然在人群中經久不衰。從這一點其實就可以得知,這句俗語中所蘊含的重要意義。雖然在現代社會中飛禽和走獸,已經成為了重點保護動物,但其涵蓋的意義卻未曾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