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思維定勢中,治理汙染是大量花錢的一件事。有沒有一種兩全其美的方法,既能治汙又能賺錢,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飄紅」呢?
有。
眼下,興化市戴南鎮就正做這樣的事情。
不鏽鋼業軟肋是啥?
「酸洗汙染」治理費煞腦筋
2014年初,山西太原鋼鐵集團、上海同濟大學、中國環境科學院的幾位資深專家被請到戴南。這個「高級團隊」的任務,就是負責當地不鏽鋼表面處理的環保工作。
不鏽鋼產業撐起了戴南天空,全鎮集聚大大小小1200多家企業。「這是一個『朝陽產業』,但這個產業有個國際公認的『軟肋』,那就是表面酸洗處理時的環境汙染。」相關專家坦言。
事實上,這也是戴南人最大的心病,並為此費煞腦筋。
2004年前,全鎮密布658家酸洗廠;
之後,艱難整合到279家,併集中遷至南北兩個區域;
2013年,再次整合為79家,全鎮不鏽鋼產品基本都由它們集中處理。
怎麼解決酸洗汙染?
表面處理中心開建
「如今,原先的酸洗設施又顯得落後了,已不能適應建設生態、美好、幸福戴南的要求,環保轉型升級迫在眉睫。」江蘇(戴南)不鏽鋼綜合物流中心管委會常務副主任朱長才說,鎮裡下狠心對汙染進行「徹底治理」,決定斥資15.8億元,上馬循環經濟產業園,實行酸洗、物流、廢舊不鏽鋼市場、熔煉「四集中」。
「這是我們背水一戰轉型升級的重大舉措,必將取得鳳凰涅公式的效應。只有這樣,戴南的明天才會更美好。」朱長才說。
眼下,園區「開篇之作」——興化市戴南新源環保有限公司投資3.5億元的不鏽鋼表面處理中心正在加快建設進度。
「這將是全國唯一適用於多品種、多材質的現代化不鏽鋼酸洗中心。」朱長才毫不掩飾自豪感,「這個項目,一期引進10條現代化酸洗生產線,年加工能力100萬噸,這也是綜合考量各項因素後,敲定的今後戴南不鏽鋼產業的合理年產能。」
據悉,戴南不鏽鋼產業最大的特點,是產品小批量、多品種。為此,該處理中心所有生產線均是專家團為戴南「個性定製」:線材生產線採用隧道式,板材生產線為輥道式,那些規格品種豐富的鑄件,則採用通道式。
同時,整個生產過程全自動、全密閉,酸液濃度、酸洗時間統統由電腦控制,加工時長精確到以「秒」計算,所有的水實現循環使用,項目環保水平達國內先進。
治汙又賺錢美事能成?
每年利潤幾千萬
最令人感興趣的,是這個治汙項目採用的模式:政府引導,股份制合作,市場化運作。政府控股51%,戴南兩位個體老闆控股49%。也就是說,達到治理效果的同時還向環保要效益。
這樣的美事能成麼?
「當然能。」朱長才分析說,新源公司正式運營後除向當地不鏽鋼生產企業收取合理加工費外,還能通過先進技術工藝使廢棄物減量化、資源化,從而產生可觀收益。
「不鏽鋼酸洗通常『噸鋼噸水』,即酸洗一噸鋼要產生一噸廢水,但我們只生成0.3噸廢水。如此一來,水、中和廢水的石灰及酸鹼中和後的汙泥都相應減少,這就節約了成本。並且,汙泥中的鐵、鎳、錳等可提煉出來直接煉鋼,治汙過程中生成的硫酸鈣、氟化鈣也可分別賣給水泥廠、鋼鐵廠用作生產原料,這些也都是收入。整個項目每年能產生約幾千萬元利潤,6年左右即可收回投資。」朱長才透露。
這意味著,除新源公司能直接掙得真金白銀,戴南眾多不鏽鋼製造商也可省下不菲的酸洗費。
其實,算盤打得倍兒精的戴南人,不僅把這些「小帳」算得清清楚楚,更把「大帳」看得明明白白——未來,無論是對戴南的產業升級還是城鎮一體化建設,打造循環經濟產業園都將是一著「戰略妙棋」。
按照規劃,2015年底,戴南循環經濟產業園不鏽鋼表面處理中心將正式投產。屆時,戴南「治汙檔案」將寫上這麼一條:2015年,不鏽鋼表面處理中心投產,79家酸洗廠按照事先籤好的協議全部關閉。(謝 榮 袁開建 王玉琴 宋桂林 周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