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神話中,雅典娜女神不僅擁有無上的智慧,還擁有美麗的容顏
伊瑞克利翁神廟
在古希臘神話中,雅典娜女神不僅擁有無上的智慧,還擁有美麗的容顏,所以她有很多追求者。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實她也是古希臘著名的處女神,一直都沒有談婚論嫁。然而有天她來到工匠神赫淮斯託斯的工坊,想定製件新武器。赫淮斯託斯見到美麗的雅典娜便失去理性,欲霸王硬上弓。雅典娜急忙掙脫但赫淮斯託斯的精液還是濺到了雅典娜的腿上。她厭惡地用羊毛擦掉精液,扔在了地上。此後不久,大地女神蓋亞因此受孕了,並生出了個男嬰,她將男贔交給雅典娜撫養。雅典娜接過男嬰後,就把他放在箱子裡,又託付給雅典國王科克洛普斯的三個女兒,並且鄭重囑咐不得開箱窺探。但是她們還是沒有能抑制住好奇心,打開了箱子,結果看到的是一個被蛇纏繞的男嬰,當場嚇瘋,墜崖而死。在這種情況下雅典娜只能把男嬰拿回來,放在衛城上自己的宮殿裡親自撫養。
這個男嬰被取名為埃瑞克修斯,他長大之後成為雅典國王。因其與雅典娜的淵源,埃瑞克修斯開創了對雅典娜的崇拜,興建雅典娜神殿,並且舉辦泛雅典娜節。
當時衛城上有一座雅典娜城邦保護神古廟,泛雅典娜節遊行的終點就是這裡。在節日結束前,人們會把一件新長裙獻給雅典娜神像。遺憾的是,在希波戰爭期間,波斯人損毀了古廟。後來到了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前421—前409),雅典人建造了這座伊瑞克利翁神廟,以代替損壞的古廟,並且將雅典國王埃瑞克修斯和雅典娜、波塞冬一起供奉,並以埃瑞克修斯命名。
伊瑞克利翁神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六根大理石雕刻而成的女像柱。相比於普通的石柱,女像柱更具柔和之美,亭亭玉立,長髮披肩,而實際上又頭頂千斤。為了讓女像柱能夠支撐住神殿頂部,當時的建築師在女像纖細的脖頸後面披下了一襲秀髮,頭頂之上再加上花籃,這樣就完美地解決了建築學上的問題。
這些女像柱的名字是 Caryatids,因為它們都是以 Karya地區(今天的 Karyes地區)的女子為原型來雕刻的。她們身上穿著多立安式單側開邊長筒裙,秀髮分為兩股長辮垂在肩後,頭頂花籃,但是手上拿著的物件都已不復存在。六位女子形態各異,但都抬腿向前,似乎要走向前面的大道,加入到泛雅典娜節的人群中去。據考古學家考察,這六尊女像應當是出自不同的雕刻家之手。
實際上,現在衛城上的這六根女像柱都是仿製品,真品都已經被移到了衛城腳下的新衛城博物館裡保存。在博物館的中心位置,我們可以看到女像柱矗立在那裡,而且她們比真人要高很多。不過這裡的女像柱並不全,還有一根現在藏於倫敦的大英博物館,當年被額爾金伯爵從衛城運走。
後來的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很多建築也都以女像柱為裝飾,這種樣式也成為多立克式、科林斯式、伊奧尼亞式以外另一種廣受歡迎的柱式。伊瑞克利翁神廟本身就是伊奧尼亞式風格,所處的位置地勢不平,於是神廟被非常巧妙地建在幾個高低不同的層面上,最終在視覺上卻神奇地實現了平衡。
神廟中供奉的雅典娜神像身著戎裝,這也是判斷神像是否是雅典娜雕像的最根本的依據。神像前有一盞金燈,每年只需要添一次油。主廟分兩個內殿,分別供奉雅典娜和波塞冬,這也可以追溯到當初為了爭奪雅典城的守護權的故事。兩位天神之爭,在這裡達成了和解。
狄奧尼索斯劇場
古希臘時期,每當葡萄豐收的季節來臨,人們就會放下手上的所有勞作,熱情地慶祝葡萄酒節。節日期間,大家遊行、唱歌、跳舞,祭奠酒神。公元前6世紀,有一位名叫泰斯庇斯( Thespis)的雅典人,是一名古希臘詩人,也是一位歌者。厭倦了年復一年的慶祝活動的他,靈機一動之下,將酒神祭奠中所唱的歌曲改寫成對話式的悲劇劇本,在舞臺上戴著面具,通過一人分飾多角的方式將劇本滴繹出來。就這樣,他成為歷史記載中第一位西方戲劇演員,開創了輝煌的西方戲劇史。為了紀念他,「演員」這個詞在一些英語國家直接被稱為 Thespians。
由他開創的這種藝術表現方式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古希臘悲劇。公元前534年,古希臘悲劇比賽於酒神節期間在狄奧尼索斯劇場正式舉行,泰斯庇斯成為當之無愧的冠軍。此後,這個孕育出古希臘悲劇的狄奧尼索斯劇場在接下來的戲劇節中先後上演了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裡庇得斯這三位古希臘歷史上最著名的悲劇詩人的劇作,見證了古希臘戲劇燦爛輝煌的發展歷程。
沿著衛城南坡而下,很多人或許很容易就忽略了山腳下那個有些殘破頹敗的古劇場。實際上那就是曾經氣派宏偉的酒神劇場,全稱為狄奧尼索斯劇場。酒神劇場建於公元前5世紀,戲劇當年的首演之地,也是雅典得到保存的最早的古劇場之一。對希臘人乃至所有有戲劇情結的人來說,這裡猶如戲劇界的麥加聖地,是毋庸置疑的古希臘第一劇場。
酒神劇場最初只是一個用石頭砌成的簡單的小型圓形或者方形歌舞場( Orchestra),配有木質座椅。後來經過多次改建,酒神劇場逐漸變成了公元前4世紀後半葉的圓形歌舞場,並改為石質座椅,還在歌舞場後側修建了木質更衣棚( Skene)。今天我們看到的更大的酒神劇場則是由古羅馬人在其統治期間擴建的,能容納17000人,並一度被用做角鬥士競技場。公元1世紀尼祿皇帝統治期間,劇場被換成了華麗潔白的大理石材質,並一直延續到今天。
巨大的圓弧形露天劇場在衛城山腳下依山而起,將歌舞場圍成一個扇形。如今我們仍能從這殘敗破舊的遺址中感受到其當年的氣派。大理石座位經過歲月和陽光的洗刷,變得更加滄桑而有力量。偶爾能看見一些野草和小花在石壁中頑強地生長,仿佛在向我們訴說著古希臘輝煌的歷史。新生與破敗,絢爛與蒼白,這一切仿佛一邊在告訴我們大自然的偉大力量,也同時向我們傳遞著濃濃的希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