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注視著天空中盤旋的密集鳥群或者是在觀看紀錄片裡海底色彩繽紛卻又密集的魚群的時候,我們常常會驚訝自然生靈在團體中的力量,我們往往會被它們的凝聚力和變化多端的形狀所吸引,在動物學中,集成大群的動物運動方式稱為集合運動,伴隨著科學的發展,研究者越來越意識到群體協調運動的本質原因。
想必你一定經歷過這種事情,當你受到邀請去參加一個大型活動,但是到了主辦場地卻不清楚自己要往哪裡去,然後你沒有查地圖,而是順著人流的方向尋找目的地,就這樣,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你們,因為你們的終點相同。其實動物也是一樣的,在它們的群體中的大多數個體選擇都會跟從其他動物的行為方式而行動,這樣一方面可以減少隨著失敗嘗試而來的時間浪費,另一方面又可以通過跟隨多數個體的行為規則,來保護自己。於是,看似龐大的群體就形成了某些約定俗成的本地規則。
如果你細心的觀察了螞蟻在巢穴附近的活動路線,你就會發現,蟻群有著自己十分準確的活動路線,而且很像我們生活中的城市道路規劃,螞蟻們以自己的蟻穴為原點,根據個體所肩負的不同任務,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有外出取食的路線,也有向家中運送食物的路線。這樣一來,即使是繁忙擁擠的活躍蟻群,依然表現得井井有條。
我們從小就會在學校的各種活動中學習到投票的規則,無論是比賽、選舉,無論這次的投票公正與否,終究都是少數服從多數。非常有趣的是,群體生活的動物,也會和我們一樣,有時也會採取這種「投票」的方式進行集體決策,從而確定群體接下來的運動走向。當然,動物們不會像我們一樣把小紙條投進投票箱裡,它們是以特殊的行為進行著民主投票。
西瓜視頻創作人「EyeOpener」在他的西瓜視頻中就有說到,坦尚尼亞的非洲野牛經常是聚群生活的,野牛會帶著它們的孩子們生活在龐大而穩定的,數以百計的非洲野牛群中。野牛的生活大多都是平靜還很安逸的。在廣袤的非洲原野上,野牛群會在炎熱的白天集體伏臥休息,在黃昏臨近的時候,野牛群開始考慮繼續前行。那麼在這樣龐大的種群中,應該在什麼時候出發?向哪裡行進才好呢?
在野牛群準備出發之前,一些野牛會站起來伸伸腿,然後又趴下。乍一看它們好像只是想起身伸個懶腰,但是其實每一隻野牛都以一種特殊的姿勢站起身來,它們的頭抬得高高的,目光堅定的注視著某一個方向。野牛群最終走向的方向,正是大多數野牛起身注視的方向。也就是說,非洲野牛們通過起身投票的方式,最終決定了今晚的去向。
不僅是非洲野牛,休息過後的大天鵝群體,個體也會通過頭部舞動的動作,為「繼續飛行」這一群內提議投上一票;山地大猩猩也會通過個體發出一種低沉的「咕嚕」聲,催促正在休息的群體是時候繼續前行了。除了這些動物,還有一些在西瓜視頻創作人「」的作品中提到的動物也會進行投票,大家可以去西瓜視頻搜索完整版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