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後一頭雄性北方白犀牛——45歲的「蘇丹」,因身體機能急劇衰退,飽受痛苦,3月19日在肯亞奧爾佩傑塔自然保護區(Ol Pejeta conservancy),以安樂死的方式離世。
目前,世界上僅存兩頭北方白犀牛——「蘇丹」的「女兒」和「孫女」都為雌性——因此環境保護主義者希望通過試管受精的方式拯救這一瀕臨滅絕的物種。
對自然環境保護主義者而言,「蘇丹」的離世無疑是一場深刻的悲劇,實際上對全人類來說也是如此。但是,那些痴迷於權力遊戲和只顧追求經濟利益的人類,似乎沒有時間去關心這些「瑣碎」的小事。畢竟全球化趨勢是在挑戰中尋找機會,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將全球化趨勢稱為收集「創造性破壞」的戰利品。
正如世界自然基金會(WWF)活動負責人科林巴特菲爾德(Colin Butfield)所說,「蘇丹」的離世凸顯了一場更為廣泛的危機。他表示:「毫無疑問,一場形勢嚴峻的滅絕危機正在愈演愈烈,而『蘇丹』的離世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2015年,《科學進展》雜誌(Science Advances)發布了一項研究報告,該報告嚴肅地表示地球正在進入第六次物種大滅絕時期,而人類對此負有全責。需要說明的是,6500萬年前恐龍的滅絕被稱為第五次物種大滅絕。
世界上瀕臨滅絕的主要脊椎動物包括非洲黑犀牛、稜皮龜、玳瑁海龜、山地大猩猩、西部低地大猩猩、遠東豹、華南虎、長江江豚、蘇門答臘猩猩、大象、老虎和犀牛。
巴特菲爾德表示,事實上,自1970年以來,脊椎動物的平均數量已減少了一半以上。據估計,每年有一萬種「不太知名」的物種正瀕臨滅絕。
然而,「蘇丹」之死使人們決心承擔起相應責任,確保「蘇丹」遭受的噩運不會在其它瀕臨滅絕的物種身上重演。肯亞慈善基金會野生生物信息(Wildlife Direct)創立者理察利基(Richard Leakey)表示:「『蘇丹』離世,我們十分悲慟,同時,這對我們而言也是一個深刻的警醒,告誡我們不要讓此類悲劇再次發生……在挽救這一偉大的物種方面,我們做得還遠遠不夠。現在我們必須行動起來,防止類似悲劇發生在獵豹、大象、黑犀牛和長頸鹿等物種身上。作為非洲人,我們必須承擔這方面的責任,並影響他人,讓更多人加入進來。」
上世紀初,還有50萬頭犀牛在非洲和亞洲的草地上自由漫步。後來,犀牛角貿易加劇了人類非法狩獵犀牛的行為,導致犀牛的存活數不斷下降,到1970年已減少至7萬頭左右。北方白犀牛是瀕臨滅絕的幾個亞種之一。然而犀牛「蘇丹」也曾燃起過拯救這一亞種免於絕滅的希望。
現如今,「蘇丹」已經離世。儘管世界上還有兩頭雌性犀牛,可通過試管受精進行繁殖,但拯救北方白犀牛使其免於滅絕的可能性,似乎微乎其微。
人類須清醒過來,以迎接拯救瀕危物種和亞種的挑戰,從而保障人類的未來,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人類的命運與其它物種的生存息息相關。
中國尤其關注環保問題。中國已將環境保護部改為生態環境部,這樣一來,那些會對生態壞境造成汙染的行業就會受到嚴厲制裁,幫助人類早日呼吸到更清新的空氣。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中國已經意識到清新的空氣、清澈的水以及無汙染土壤的重要性。
但是,美國等其他大國對破壞環境的問題視而不見,他們肆意破壞環境法規,廢除環保政策,似乎執意要扭轉綠色發展的趨勢。鑑於此不良風氣在世界各地盛行,現在只能寄望於大自然有超強治癒能力,人類才不會毀滅。
關於作者:Op Rana,中國日報資深外籍編輯。
(譯者:任建霞;編輯: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