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品質預警預報中心工程師張福旺向公眾介紹如何實現對汙染因「對症下藥」。(林春茵攝)
中新網福州3月29日電 (記者 林春茵)「PM2.5是怎麼被逮住的?」「核電廠建在家門口到底有沒有危險?」帶著一串環保小問題,由市民、環保志願者、高校學子和媒體組成的參訪團一行80餘人28日走進多個環保設施和城市垃圾汙水處理設施。
當天,福建省納入首批全國環保設施和城市汙水垃圾處理設施向公眾開放名單的多家機構開門揖客。
福建核應急指揮中心現場聯線福清核電廠和寧德核電廠,展示快速處置溝通能力。(林春茵攝)
福建省環保廳宣教中心主任阮貞江表示,今年起,上述單位及更多相關機構將常態化開放,每兩個月舉行不同規模開放活動。「以保障公眾環保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提高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意識。」
大氣監測的「特種兵」
「測質研勢析機理,追因溯原尋藥方。」這幅橫批「為海西藍」的大紅春聯貼在福建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的大氣超級監測站門前,令高端精密的大氣監測站變得十分接地氣。
福建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副站長陳曉秋把大氣超級監測站稱為「大氣監測特種兵」,這位「特種兵」擁有大氣顆粒物雷射雷達、飛行時間質譜儀、在線水溶性離子分析儀等40餘項價值約2000萬人民幣的「十八般武藝」,為科學問診灰霾成因、實現城市空氣品質精細化預報提供技術支持。
在正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福建,這樣的超級監測點共有3個,其中福州兩個、廈門1個,而大氣監測國控點多達37個。
垃圾抓斗起重機龍爪運送垃圾。(林春茵攝)
從生態環境部最新發布的2018年2月全國和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及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空氣品質狀況可見,廈門、福州同時上榜74個城市空氣品質相對較好的前10位城市,分別位列第三和第四位。
「福建綠水青山,空氣清新,身為福建人很幸福的。」陳曉秋笑說,她1985年入行,見證了中國環境管理能力飛速發展的過程,「過去手動採樣的,現在是通過理化、光學、氣象衛星等綜合手段,監測點位不斷增加,監測元素介質更為多元,工作量增加了,能力也強大了。」
福州市紅廟嶺垃圾焚燒發電有限公司電腦中控室。(林春茵攝)
「我們完全不必談核色變」
位於福州市福飛北路456號的福建省核應急指揮中心,是福建省用於輻射環境質量監測、核電廠外圍輻射環境監督性監測,以及在核與輻射事故狀況下進行應急監測並進行應急指揮的部門。
「我們完全不必談核色變。」福建省輻射環境監督站工程師江春介紹,該應急中心2012年建成,建築面積1.8萬平方米,應急指揮通信、輻射監測等設施設備處於國內領先。
在監控室,數十臺計算機實時顯示福清核電廠和寧德核電廠外圍輻射環境監督子站和周圍輻射監測巡測路線圖。在現場,核應急指揮中心聯線福清核電廠和寧德核電廠,向公眾展示快速溝通和處置能力。
福建環保志願者協會副會長闞小冬對日本福島核洩露後事件帶來的震撼印象深刻,她特別贊同核應急指揮中心向公眾開放並進行科普。她還建議,政府需要更重視公眾防護演練知識傳播,「公眾也許關注最直接的問題:真的發生問題,該吃什麼東西?」
洋裡汙水處理中心風景如畫。(林春茵攝)
「垃圾汙水處理廠可以建在家門口嗎?」
沒有蒼蠅逐臭、沒有惡臭撲鼻,反而桃李芬芳,綠茵如毯,魚戲水間,春風拂柳----這是記者在福州市紅廟嶺垃圾焚燒發電有限公司和福建海峽環保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洋裡汙水處理廠看到的景色。
福州市紅廟嶺垃圾焚燒發電有限公司總經理翁延建介紹,該公司2007年投產,平均運行天數341天,日均入廠垃圾量2217噸,年節約標準煤10萬多噸;2017年處理垃圾超過660萬噸,相當於956萬立方。
「如果沒有這個廠,相當於一年要填埋一公裡乘以一公裡三層樓高的垃圾大山。」翁延建說,目前該廠煙氣排放數值低於現行《生活垃圾焚燒汙染控制標準》要求,部分指標優於國標,達到歐盟標準。
位於福州市東郊鼓山鎮洋裡村的洋裡汙水處理中心,是福建省規模最大的城鎮汙水處理廠,日處理規模60萬噸。該中心三期、四期主體工藝採用靈活可靠的多模式AAO工藝,保障穩定的脫氮除磷效果,對預處理生化池加蓋收集處理臭氣,打造立體式綠化空間,廠區看上去如公園一般。
「城市汙水的再生利用是開源節流、減輕水體汙染、改善生態環境、緩解城市缺水的有效途徑。」洋裡汙水處理中心經理張麗敏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