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26日 08版) 作者:本報記者金振婭
我國近30天累計新增本土確診病例98例,是此前30天的7.5倍,呈現「從物到人」和「從人到人」並存的傳播特徵。截至目前,全球累計超過5890萬人感染新冠病毒。數據顯示,我國近30天累計新增本土確診病例98例,是此前30天的7.5倍。冬季即將到來,疫情是否會捲土重來?11月25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發布會就公眾關注給予了回應。
傳播特徵呈「從物到人」和「從人到人」並存
當前,我國境外輸入病例的來源國家不斷增多,傳播風險進一步加大。據國家衛健委新聞發言人米鋒介紹,疫情傳播呈現出「從物到人」和「從人到人」並存的特徵。近期,進口冷鏈食品核酸陽性檢出率明顯增高,波及省份增多,涉及產品範圍從海產品到畜禽肉類產品,進口物資被病毒汙染範圍從冷鏈食品擴展到貨櫃。
對此,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寧介紹說,一方面是因為目前國外很多國家正處於新冠肺炎疫情高發期,各種物體表面包括食品及其外包裝,都有可能被新冠病毒汙染,而新冠病毒在低溫下存活時間長,因此進口冷鏈食品及其外包裝就可能成為跨境遠距離運輸攜帶新冠病毒的載體。另一方面,各部門、各地按照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要求,近期加大對進口冷鏈食品及其外包裝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和抽檢力度,隨著檢測頻次、頻率以及覆蓋範圍的增加,發現陽性的概率也就增加了。
「總的來看,陽性率也是比較低的,截至目前全國抽檢監測的陽性率是萬分之零點四八,而且主要集中在食品外包裝。」李寧表示,這說明我國在加強物防方面採取的措施很有效,降低了傳播風險。
對於冷鏈食品的消毒問題,中國疾控中心消毒學首席專家、環境所消毒與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張流波表示:「近期,我們發現冷鏈食品包裝和疫情有比較大的關聯後,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10月及時發布了《冷鏈食品生產經營過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術指南》(以下簡稱《指南》)的技術性文件。這在常溫情況下對低溫冷鏈食品包裝表面的消毒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但如果要對低溫冷庫裡的食品表面進行消毒,相關的技術方法我們正在加緊研究,希望能夠儘快在短期內出結果。」
海關總署進出口食品安全局局長畢克新表示,自《指南》發布到11月24日24時,口岸環節預防性消毒進口冷鏈食品外包裝累計160多萬件,重量3萬多噸,消毒範圍包括被抽中進口冷鏈食品的外包裝、貨櫃、空運託盤、陸運箱式貨車、散貨漁船等。海關總署將繼續按照預防性全面消毒的要求,確保輸華冷鏈食品安全。
特定工種人群要加強防護
近日,大連、青島、天津多地出現進口冷鏈食品搬運工感染新冠肺炎的病例。李寧表示,這說明特定工種人群在特定環境條件下,如果防護不到位,可能因頻繁接觸被新冠病毒汙染的冷鏈物品而感染新冠病毒。
因此,為切實做好物防、人防等方面工作,《指南》要求食品冷鏈從業人員在裝卸、生產、加工、運輸、銷售、餐飲等各環節做好防控。李寧解釋說,特殊工種人群在上崗前一定要佩戴好工作衣帽,戴好一次性醫用口罩、手套,必要時還要戴護目鏡和面屏,在整個搬運過程中要防止皮膚直接接觸冷鏈物品表面,搬運結束後立刻洗手消毒。在脫掉工作服和洗手消毒之前切忌觸摸口、眼、鼻。同時,還要對從業人員加強定期的核酸篩查。
對於公眾關注的進口冷凍食品是否還能安全食用問題,張流波回應說,有些方面還是要注意:一定要做好食品包裝表面的消毒處理,處理時要防止飛濺,避免汙染周邊環境,同時還要做好手部衛生,「疫情期間最好吃熟食」。
有信心防止疫情捲土重來
隨著全球疫情日趨嚴重,疫情是否會在我國捲土重來?對此,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表示,國內發生的一些零星散發病例,也是常態化防控中的常見現象,如果想完全避免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可以通過一系列措施控制聚集性的散發事件的發生。
他指出,這些措施可以包括:把常態化防控措施落實落細落地;加大監測檢測力度;一旦出現零星病例,要很快採取措施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範圍內;隨著高風險人群的識別,應急性疫苗應用也可以預防類似現象的發生。
「總結過去11個月的經驗,我們有信心防止疫情捲土重來,防止出現2020年年初那樣的嚴重疫情。」吳尊友指出,做到這些還是要綜合應用科學防控措施,概括起來是科學防控、精準施策、集中發力、突出重點,第一時間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範圍。
冬春季是傳染病的高發季節。吳尊友呼籲,每個人還是要從自身做起,嚴格遵守疫情防控的相關規定,養成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少聚集、一米線、用公筷等良好個人衛生習慣,特別是在電梯等密閉的公共場所要始終堅持做好個人防護。
(本報北京11月25日電本報記者金振婭)
【來源:海關總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