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趙姍
在日前召開的全國稅務工作會議上,我國減稅降費成績單正式發布:2020年,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我國連續發布實施了7批28項減稅降費措施,稅務部門全力確保政策紅利直達市場主體,全年新增減稅降費超過2.5萬億元,為399萬戶納稅人辦理延期繳納稅款292億元。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十四五」開局之年,減稅降費應進一步以稅收政策激勵科技創新,也需要繼續從稅收和社保等方面發力,增強居民的「獲得感」和「安全感」,讓居民「能消費、敢消費」。
減稅降費為經濟恢復「保駕護航」
「2020年減稅降費措施取得的最顯著成效是,為『十三五』的稅收工作圓滿收官。一方面,稅務部門全年完成的組織稅收收入比財政預算安排的目標高出0.8個百分點,這集中反映了我國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的巨大成效;另一方面,2020年全年組織的稅收收入同比上年下降2.6%,表明2020年國家減稅降費效果是實實在在的,為經濟恢復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中央財經大學財稅學院教授白彥鋒對本報記者說。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財政審計研究室助理研究員侯思捷對本報記者表示,2020年,應對疫情的減稅政策出臺及時,較為快速、高效,對於支撐與疫情防控直接相關的關鍵行業和環節,支持防護救治、保障物資供應、鼓勵公益捐贈、支持復工復產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後續政策的延續執行,以及更多減稅降費政策惠及企業和居民,切實減輕企業負擔,也有助於拉動生產、促進消費和就業,激發市場和經濟活力,為經濟穩定恢復起到積極的作用。
「十四五」減稅降費應進一步以稅收政策激勵科技創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完善減稅降費政策。全國財政工作會議指出,持續推進減稅降費,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全國稅務工作會議指出,2021年,進一步鞏固拓展減稅降費成效促進完善現代稅收制度,助力高質量發展。
白彥鋒表示,2021年將迎來建黨一百周年,同時也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因此,做好2021年的稅務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一是要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的,宏觀調控「不急轉彎」,進一步鞏固拓展減稅降費成效,完善現代稅收制度。二是稅務部門要加強對平臺經濟的稅收徵管,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為線上線下經濟發展營造公平公正的稅收營商環境。三是稅費優惠政策需要對高新技術企業和人才精準發力,助力解決制約我國高質量發展的「卡脖子」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問題的解決。四是要進一步完善個人所得稅政策、做大做強免稅經濟,促進需求側管理,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
侯思捷表示,在「十四五」的12個重點領域中,「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位列第一。因此,在「十四五」開局之時,減稅降費應進一步以稅收政策激勵科技創新。企業是創新的重要主體,而人才是創新的重要動力,因此,減稅降費應充分考慮企業的研發創新投入,特別要讓科技型中小企業、初創企業等真實受益。同時,針對各類人才,應進一步完善技術成果轉化股權激勵、技術投資入股等相關稅收優惠和遞延政策,切實激勵研發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此外,在「十四五」的12個重點領域中,「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也至關重要。而居民收入穩定是促進消費、暢通循環的重要條件和前提之一。因此,減稅降費也需要繼續從稅收和社保等方面發力,增強居民的「獲得感」和「安全感」,讓居民「能消費、敢消費」。
「小微企業是市場主體的『主力軍』,為了繼續釋放市場活力,2020年對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降低徵收率的政策,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2021年可繼續推行。」侯思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