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
最近幾天浙江省迎來最冷寒冬,大家一定要注意保暖噢!
天氣一天冷似一天,日子一寸一寸都有意思。有意思的事物,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沒有人能夠拒絕。在鹿鹿子為大家尋找可以安靜休憩得地方時,一個名為《郭丹波×纖維藝術作品展》吸引了我的注意。
剛走到門口布滿鐵鏽的『明寫館』三個大字赫然印入眼帘,陳舊藝術感的氣息撲面而來。
1
羊毛氈與冬天的無限魅力
戳出冬日的
暖意
溫暖整個冬季
/
冬季就應該去看羊毛氈的展覽,一個溫暖的下午,一個首溫馨的歌,一杯香濃的咖啡,再加上羊毛氈藝術玩偶的陪伴,讓羊毛玩偶成為冬日裡最親切溫馨的物料,為生活添加一絲溫馨的快樂。
2
羊毛氈來源的愛恨情仇
/
追溯羊毛氈的歷史,甚至比紡織和針織更早,其觸感舒適,富有彈性,而且纖維結構緊密糾結,不易變形。
甚至關於羊毛氈還有這樣一個特別有趣的傳說,有一位名叫克萊門特的西方鞋帽商人的守護神,他為了躲避敵人得追趕在樹林中拼命奔跑,在奔跑中克萊門特的腳開始發熱發疼,他為了減輕疼痛便開始在林中收集羊毛裹住腳,到達安全的地方時,克萊門特發現墊在腳裡的羊毛已變成了一雙氈鞋。至此以後,羊毛氈便被大家認為是驅趕妖魔、帶來好運的神品流傳至今。(emmm...雖然這個來源聽起來不靠譜,但羊毛氈還是進入了我們的生活)
後來,人們又發現羊毛具有非編織性、保暖性、隔熱性等性能,便開始將羊毛作為高檔的手工藝術品製作材料,從而讓羊毛氈手工藝品登上了藝術的殿堂。現如今,羊毛氈手工在世界各地掀起了一場個性時尚之風,可以說,沒有玩過羊毛氈的手工人已被視為遠離潮流。
3
羊毛氈與手藝人堅守
他們是手藝人
也是心意人
/
此次展覽的藝術家郭丹波以「through the looking eyes」為主題,作品主要是對女性的眼神、身體、以及情緒微妙的變化作為創作手法,她的毛氈作品靈感來源於文字、詩歌等文學意象,也源自夢境,和虛無縹緲的思緒於想像。
▼
部分纖維藝術作品
郭丹波以羊毛氈在藝術形式中找到了一席之地,勾勒、感受與幻象幫助觀者接近藝術關於完整世界的解讀。一件作品,代表著她生活碎片中的的一段故事。在郭丹波手下的羊毛氈作品細膩、豐滿、帶有情感,不僅把女性之美展現的淋漓盡致,而且她還把自己外化的情緒嵌入作品,使得作品具有明顯的張力。
手藝人,往往意味著少量、緩慢、勞作,但在這背後所隱含的卻是專注、技藝以及對手藝的堅守。但這個寒冷的冬天也因手藝人們帶來了溫暖。
4
明寫館與羊毛氈藝術的不解之緣
冬日陽光
與纖維藝術作品
不謀而合
/
目前在國內從事纖維藝術的人,可謂少之又少。明寫館這次的纖維藝術展,不僅給更多想要了解它的人帶來了一個很好的機會,更給了小眾的羊毛氈藝術作品提供展現自我的機會。
此次的作品在藝術家郭丹波的巧思之下,化身為打動人心的藝術品,細膩、恬靜、靈動,充滿了溫柔安靜的美感。這種源自與生命藝術品,自帶溫度感,為這個冬日帶來別樣的溫暖。
如果你也想感受這份冬日的溫暖那就趁著元旦假期一起去海曙區翠柏路210號-2約起來吧!
▼
展館周圍環境